从飞檐斗拱 看中国古建筑之美

从飞檐斗拱 看中国古建筑之美 Tue, 05/24/2016 - 16:19
图/ThinkStock
图/ThinkStock

文/美慧 
 
当中国建筑渐渐西化,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老祖宗们建城的智慧与建筑的艺术日渐消逝,故乡留给新一代人的印记也越来越少……
 
飞檐斗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上是有飞檐的。飞檐,是其屋檐上翘,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建筑上。斗拱,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由“斗”形的方块以及“拱”形的横木一层叠一层,形成的一个庞大架构。
 
斗拱的作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的结构,同时它也是中国建筑中非常独特的部分。中国古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转角处形成翼角起翘,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长。
 
斗拱由“斗”形的方块以及“拱”形的横木组合而成。一组的斗拱又可与另一组的斗拱组合,一层叠一层,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架构,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飞檐。

图/ThinkStock
图/ThinkStock
 
飞檐之美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屋顶的造型最为突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屋檐──飞檐。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也营造出建筑物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韵味,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图/ThinkStock
图/ThinkStock
 
历史的重责大任
 
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大楼取代了古早的建筑,而那些见证历史沧桑,凝聚民族智慧的中国古建筑却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个地方若没有了古早的建筑,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历史的文化遗产,我们呼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拯救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于你,于我,都是一种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