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会

看社会 Tue, 04/18/2017 - 23:15

太想吃汉堡 8岁哥上网学会开车载妹妹去了麦当劳

太想吃汉堡 8岁哥上网学会开车载妹妹去了麦当劳 Tue, 04/18/2017 - 23:23
【本报综合报导】日前,美国俄亥俄州一名8岁小男孩因太想吃汉堡包,于是偷开爸爸的面包车载着4岁的妹妹去麦当劳。令人惊讶的是在1.5英里的车程中,要经过4个十字路口,男孩都安全通过,顺利到达目的地,而最惊人的是,他是看YouTube视频学会开车的!
 
据美国当地电视台WKBN27报道,俄亥俄州哥伦比亚县东巴勒斯坦小镇(East Palestine)的一名8岁小男孩,因为很想吃一顿干酪汉堡(cheese burger),于9日傍晚,趁着父母亲睡觉的时候,偷偷开着爸爸的面包车载着4岁的妹妹去镇上唯一的那家麦当劳。
 
当地巡警杰克•科勒(Jake Koehler)接到目击者报警,来到那家麦当劳停车场找到了这对小兄妹,他们当时已经吃完干酪汉堡。看到这么多大人围着,小男孩哭丧着脸与科勒说话,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遇到麻烦。
 
科勒问男孩:“你在做什么?” “我和妹妹真的很想吃个干酪汉堡。”男孩告诉科勒。
 
科勒看着站在身边手拿着车钥匙的小男孩,继续问他:“你怎么学会开车的?”
 
小男孩回答说:“我看YouTube视频学会开车的。”
 
有目击者看到小男孩驾驶他父亲工作用的面包车时吓了一跳,就报了警。目击者告诉科勒,小男孩开车时有遵守交通规则及速度限制。
 
据目击者描述,行经路口时,小男孩遵从每一个交通信号灯,红灯停下等待直到变绿灯,成功地左拐右转,并礼让其它车子通过。
 
科勒还说,小男孩驾驶的面包车并不是新型动力转向(power steering)的车款,这意味着他得用较大的力气去转动方向盘。
 
当小男孩顺利抵达麦当劳的外卖窗口时,点餐员工看到驾驶座上竟然是个孩子,还以为这是在开玩笑。
 
报导说,当时正好有认识小男孩家人的朋友在麦当劳就餐,连忙通知孩子的祖父母来接人,也通报了警察。
 
“这真是很有趣,”当地居民雷吉斯•斯坦纳(Regis Steiner)说,“但作为一个家长,当知道你8岁的儿子开着面包车,带他4岁的妹妹穿过城镇中这么多马路,真是太可怕了。”
 
另一居民柯尔特•莱斯特(Colt Lester)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男孩竟然在没有发生任何碰撞的情况下到达了目的地。“不违反任何交通法规,我确信他做到了。”
 
科勒也说,他已经当了两年的巡警了,第一次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后来科勒把两个孩子带到警察局,等待他们的父母来接他们。
 
幸运的是,这起事件没有发生任何交通意外,两个小孩也如愿以偿吃到了他们最爱的干酪汉堡。这两个孩子最后被父母接回了家,没有人因这件事受到指控。


 

新闻报一半 惊觉死者是丈夫! 女主播坚守主播台

新闻报一半 惊觉死者是丈夫! 女主播坚守主播台 Tue, 04/18/2017 - 23:37
【本报综合报导】日前,印度一名女主播照常上主播台为民众播报新闻,没想到在报道到一半时,她发现一则“死亡车祸夺走3命”的突发新闻,其中一名死者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丈夫,但她仍强忍泪水,坚守主播台、完成工作后才溃堤。
 
海外媒体报道,该名女主播名叫卡尔(Supreet Kaur),本月8日在播报日间新闻时,有一则死亡车祸的报导,该辆车上共有5个人,其中3名伤重当场身亡。
 
她在报导这则新闻的当下,虽然并不知道死者及共乘者的姓名,但她马上想到丈夫当天就和4位好友出游,而所知的车辆也和丈夫一行人所开的车同款。
 
卡尔即使惊觉新闻中的死者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丈夫时,仍坚守主播台,忍泪完成工作,结束播报后才走出摄影棚外,拨电话给记者确认消息。当她从对方口中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时,在休息室里忍不住泪崩。
 
据悉,新闻编辑在收到这则突发新闻时,就知道其中一名死者是卡尔丈夫,但不敢在她播报前告诉她。
 
这名28岁的年轻主播,与丈夫结婚仅1年,夫妻俩育有一名年幼的女儿。卡尔坚强又勇敢的表现很快在网上流传,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安慰,希望她能走出丧夫的伤痛。


 

王守义和他的“十三香”

王守义和他的“十三香” Tue, 04/18/2017 - 23:18
【本报综合报导】很多中国人知道“王守义十三香”还是通过十多年前的一则广告,这么多年过去了,同为调料界的巨星,“老干妈”火了一轮又一轮,远销海外,而“王守义”却仍在低调前行。
 
“王守义”这个名字,对不少年轻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对河南人来说,它意味着半座城、几条街和一个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家族企业:从100元起家,到年销15亿。60多岁开始创业,用了30年时间,把面积一百平米不到的小作坊变成了如今占地面积27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巨无霸企业。

图/网络图片
 
起源明朝皇家御用改良后流落民间
 
明朝时,王守义祖上在开封府做官,后因那时官场混乱,自己又生性耿直,最终不免得罪于权贵,辞官而去。因其精医术、明药性,于是在开封府寺后街开了一家药铺,专营草药、香料,为药铺起名“兴隆堂”。
 
乾清年间,兴隆堂推出一种秘制调料,因其性能独特而名扬东京,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清朝覆灭,战乱四起,王守义随家人逃荒到河南,祖父临死前把带出宫来的秘方交给了他,并嘱咐他好好保管。
 
1959年,河南大饥荒,王守义和家人在饿死的边缘线挣扎,粮食欠收,无以为生。这时候,王守义才想起祖父留下来的配方,加以改良后,送给亲戚和街坊四邻,大受好评。既然如此,卖调料不失为眼下最好的一条出路。说干就干,王守义根据这张调料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根据现代人的口味,进一步改良,配制出了一种新的调味品,取名为“十三香”。
 
60岁父子创业借来100块钱起家
 
当时他们父子几人是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经营的,当时每小包十三香售价仅1角钱。为了取得信誉,王老先生在加工出售的调味品纸包外面盖上“十三香”印鉴。虽说本小利薄,但由于信誉好,老百姓逢年过节都非常喜爱这种产品。
 
1969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高潮,农村开始进行所谓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无人敢再经商做买卖,王老先生无奈只得停止了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直到1984年,随子女到驻马店定居的王守义已经60岁高龄了,在儿子王银良的劝说下重拾旧业——父子俩申领了营业执照,以100元起家,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调味品厂。
 
创业之初非常艰苦,每天凌晨五点,天上还泛着点点星光的时候,王守义就拉着辆破旧的人力车来到市场上,等到人稍微一多了他就开始吆喝起来,一整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回到家后交流都靠打手势。
 
特别是到了冬天,寒风嗖嗖的像吹哨,街上都结了冰,王守义看着熟睡的儿子们,心疼的直掉眼泪,可他还是狠着心把三个孩子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喊起来,继续到市场上摆摊。
 
那时候卖调味品生意的小贩大多没有固定的场地,往往走街串巷要碰上了才能卖,而过年过节或是集市他们也是卖一阵子就收家伙不干了,唯独王守义的生意没有间断过一天,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无论严寒酷暑。
 
日子久了,老百姓反倒对王守义产生了信赖感,他的摊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甚至连周边村镇上的人也会特意绕道去王守义的摊上买几包兴隆堂十三香。有的顾客甚至说,没有十三香,过年都没有“味道”。
 
渐渐地,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让他的生意越来越火。于是,王守义父子开始产生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1987年1月获得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颁发的注册证,父子三人随之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走上了企业稳步发展之路。
 
此后,十三香一路高歌猛进,迎来井喷式发展。
 
1984年,起步资金100元,资产几乎为零,到第二年销售额也才有20多万元;等到了1998年集团成立时,注册资金为8千万元,销售额为4亿多元。到了2014年,已增长为销售额15亿元、上缴税1.7亿,调料产量6万多吨。王守义十三香的产值或销售额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税收和利润增长率也达到20%以上,特别是今年,税收和利润则有可能接近去年相应指标的2.5到3倍。这,完全是一种爆发式的逆市增长。
 
每盒利润八分但年利润却达到了两三个亿
 
王家当初迫于生计,从小作坊生产开始起家,几十年中做成行业翘楚,这里面靠的不是机遇,不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专注经营和辛苦打拚。
 
“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份,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王银良的一番话,也许显得“土的掉渣”,但这就是王守义十三香经营智慧的核心。
 
除了诚信,他还总结了企业取得成功的另外两个原因:有事及时办、低调,“太能了,中国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而低调,就叫别人不好意思欺骗你。”
 
但往深处和细处说,王守义十三香还有许多看起来虽然很简单、很保守,但却极为管用、自成体系的“经营秘笈”。
 
王守义十三香成功的秘诀大道至简
 
严守产品质量和信誉,物美简单、薄利多销的原则。
 
做实业,王守义常说的一句话是,“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在“十三香”的原料里,其中花椒来自四川,白芷来自浙江,胡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大茴、桂皮来自广西,砂仁、山奈来自广东,小茴来自甘肃,山楂产于河南,种类极其繁复。但炮制虽繁王守义不敢省人工,对提供的原料要求很苛刻,对供货商采取“分承包方评定制度”,每年考核评审,只要不达标,就坚决取消供货资格。
 
原料繁多、考究而产品却很低廉,1千克“十三香”调料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仅为0.08元,它完全是靠着这每盒只有0.08元微利的调料产品在打拚。
 
30多年从不向其它行业扩张,从不搞资本运营。
 
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扩建厂房,王守义从没又过上市融资的想法,现在的董事长王银良回忆说,只要子女一提上市,父亲就说,“上市是圈钱”。为了让企业专注做好调味品这一个品种,王守义甚至留下遗言,“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有一次王家后生不听老爷子遗言,想涉足多元化产业。2009年6月,他们宣布进军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推动调味品的销售,实现餐饮和调味品的互动增长。但仅仅两个月过去,新开的几家豆捞店就被迫关门,企业投入的几百万元打了水漂。从此王家再不踏足其它行业赚快钱。
 
亲情灌注,与员工同心同德。
 
王守义在世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亲自到市场上为员工购来新鲜蔬菜,时令水果。员工到餐厅就餐,老人为每个员工发筷子,遇到员工加班,叮嘱炊事员一定要员工吃上热饭热菜。夏天,老人亲自给生产一线的员工送去清凉解渴的绿豆茶,冬天给员工发棉鞋、手套。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位员工用心血和汗水拚搏出来的,挣的钱不往员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让员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绝不能亏了员工们。
 
“非典”期间,公司不仅在伙食上为员工把好关,王守义还叮嘱子孙为员工买来草药、体温计、为员工熬茶、测体温,确保员工安全。
 
“进了十三香的门,都是一家人”是十三香集团员工对公司发自内心的一种真实感受。
 
正是这么一个60多岁开始创业的老人,凭借一个传统生意人的勤奋和坚韧,用一己之力,为这种中式调味料开拓出了现代商业的生存空间。
 
在王守义的故事里,没有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那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没有那么多追求和理想,他在艰难中长大,因为家境贫困的关系,又被迫迅速成长撑起这个家,唯一的心思就是做好十三香这一个产品。但是他和桑德斯上校一样,年迈创业、将自己的肖像定格在商标里、经过曲折的创业人生,最终改变了数亿人的饮食世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