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钩沉 北京轶事和故事 (二)

忆海钩沉 北京轶事和故事 (二) Wed, 04/19/2017 - 10:30
北京正阳门城楼(123RF)
北京正阳门城楼(123RF)

(接上期)
文/园丁   

二、北京历代宫廷、城池建设及破坏
 
明朝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皇宫的建设,工程浩大,传说是由蒯祥主持施工。有人查阅历史资料证实,工程总设计师是蔡信,施工总指挥是吴中,材料加工总设计师是陆祥,他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祖传石匠。木工项目总设计师是蒯祥。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客观,因为蒯祥的父亲曾是南京紫禁城的总设计师。至今北京长安街南面有个叫台基厂的地方,那里是北京市市政府和团中央所在地,清朝时是几个王府,明朝时就是个建筑工地的备料加工地方,台基厂,就是加工皇宫宫殿基础石料的工场。
 
元大都城是长方形,明朝北京城建成后,外形是凸字形。这凸字的上半部分就是内城,内城中有中城(皇城),中城内包容了北海,中南海以及紫禁城。中城的北门叫北安门,南门叫承天门。承天门南正对内城的正阳门。外城就是凸字形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说,外城在内城南面。明朝北京城建成后,城市的平面图是轴对称的,对称中心轴就是从北面的北安门向南画一条线,向南延伸至承天门、正阳门、永定门。需要说明的是,北安门就是明朝皇城的北门,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51年)改称地安门。到民国时地安门两侧的城墙被拆除,到中共统治北京后,在1954年这座皇城后门以及它附属的雁翅楼(皇城后卫哨所)就被全部拆除。因为地安门和天安门是北京的地理标志,近年来民众和学者怨声载道,要求恢复重建,当局已经在2013年重建此门和雁翅楼。明朝的承天门就是皇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八年改称天安门。
 
现在,我们把明朝北京的城门楼数小结一下,内城城门共有九座,北面城墙有德胜门、安定门;东面城墙有东直门、朝阳门;南面城墙有正阳门,其东面是崇文门,其西面是宣武门;西面城墙有阜成门、西直门。外城城墙共有七座城门,即: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宁门、西便门。皇城有八座门,即: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承天门、端门、东安门、西安门、厚载门。紫禁城四座城门,即: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图/网络图片
 
1644年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时,北京的城池基本没有被破坏,但是不久李自成征讨吴三桂失利,吴三桂引清军追来,李自成起义军焚烧了皇宫,带上金银财物仓促退出了北京。清多尔衮率军入京后。决定在此建都,立即着手重建乾清宫。当年清顺治皇帝由沈阳来到北京,颁诏天下,定都北京。
 
清廷规定北京的驻军和旗人居民分城居住,八旗居住内城,正黄旗在德胜门内;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黄旗在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镶蓝旗在西直门内。汉民等居住外城。
 
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承天门竣工,改名天安门;改年将皇城北门北安门改名为地安门。这年还在明朝时坍塌的琼华岛广寒殿遗址建“白塔”。白塔顶是当时北京城内最高点。顺治十二年将紫禁城后山(煤山)赐名为景山,赐西华门外台为瀛台。顺治十三年,乾清宫、乾清门、坤宁宫、坤宁门、交泰殿、景仁宫、永寿宫、承干宫、翊(yi)坤宫、钟粹宫、储秀宫等竣工。

北京内城朝阳门旧貌
北京内城朝阳门旧貌

北京外城左安门旧貌
北京外城左安门旧貌

北京崇文门旧照 (维基百科)
北京崇文门旧照 (维基百科)
 
天安门外面的七座汉白玉石桥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建的。1695年重修太和殿。1697年扩建坤宁宫,修了东西暖阁,重建了承干宫、永寿宫。随后又建了文渊阁、紫光阁前廊。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开始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在位期间还整修了什刹海,1708年在承德完成了行宫避暑山庄的建设,康熙帝亲自为山庄内三十六景题诗。在北京西北郊开始兴建圆明园。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就是在康熙五十四年来到北京的,他得到康熙重用,担任宫廷画家和建筑师,他参与了圆明园的设计和修建。
 
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将瓮山改称万寿山,瓮山泊命名为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景山顶修建五个亭,就是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1756年在北海东岸建画舫斋、濠濮间,在瀛台及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堆砌山石。
 
圆明三园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的,这三园就是圆明园、长春园、万寿园。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建成。1799年乾隆皇帝死于养心殿,嘉庆皇帝亲政。在嘉庆年间,乾清宫、交泰殿曾失火烧毁,又新建。嘉庆帝还重修了清漪园内的惠山园,改名为谐趣园。
 
清漪园在道光年间因国力衰竭而渐荒芜。后来在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宫眷及王公大臣从圆明园逃往热河。清漪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圆明园内的文物、珍宝也被抢掠一空,圆明园附近的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也遭掠夺。这些皇家园林均被联军放火烧毁。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暴行。
 
同治年间曾力图重修圆明园,开工后因国力不支,又停工。光绪十四年(1888年),帝下诏重修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两年后御史吴兆泰奏请停修颐和园工程,这本来是利国利民之举,却遭到了惩处。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慈禧太后操纵下,光绪皇帝决定颐和园用款由海军专款项下挪垫。并且还借用了外交出使费用来修颐和园。颐和园完工后,成为慈禧和光绪帝的游乐场所。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慈禧和光绪向西逃亡到西安。当年,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三日,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联军才退出北京。到1900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后,联军才全部撤出北京。
 
1900年以前,北京的城墙及城楼都是完整的。可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驻扎在天坛,联军为运输方便修铁路。英军扒开了永定门东侧外城城墙和天坛坛墙,将京奉铁路的终点站修到天坛。1901年又延至正阳门东,就是前门火车站。英军还将东便门南的外城东城墙扒开,修建了东便门至通州的铁路。从此开了人为的破坏北京古城墙的先例。
 
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时期,1924年日伪满政府在城墙上开辟了和平门;1937年开辟了建国门(启明门)、复兴门。这些门其实就是为交通方便在城墙上扒开的豁口,没有城门楼建筑。皇城城墙除了南面和西南保留了一段外,其余均被拆除。至今在北京还有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这两个街名,就是在当年东、西皇城城墙的跟前。
 
到中共掌权后,在五十年代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内城城墙自1953年开始被拆,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以修地铁为由,内城城墙被彻底拆除。
 
我记得在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城内有四牌楼,即: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为什么叫四牌楼?就是在交叉的十字路口,每面路口都有一座可以通行的牌楼。紫禁城北门景山前街的中央军委驻地大高玄殿有三座琉璃牌楼。北海公园南门外的团城旁边,有汉白玉北海大桥,桥的东面、西面各有一座非常壮观的牌楼,东面叫金鳌,西面叫玉蝀,那时我上中学骑自行车天天路过这些地方,记忆尤深,现在“三座门”和金鳌、玉蝀(dōng)牌楼已全无踪影。
 
记得五十年代北京城墙上被开的豁口有:大雅宝胡同豁口、北门仓(今东四十条)豁口、鼓楼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园西豁口、松鹤庵胡同豁口等。
 
记得西四牌楼、东四牌楼是在1954年冬天被拆掉的。当年被拆的还有长安街牌楼、东交民巷牌楼、历代帝王庙的景德坊。1953年外城的左安门、右安门被拆。广渠门是1955年被拆的,永定门是1957年被拆的,朝阳门是1958年被拆的。自1965年到1969年内城的城门和城墙被陆续拆掉,城门楼也被拆,如阜成门、宣武门和东直门是1965年被拆的;崇文门是1966年被拆的;安定门、西直门和北京西南角箭楼是在1969年被拆的。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均被加上盖,改为暗沟了。老北京有好多地名,是根据历史功能或地理特点起的,比如积水潭、菜市口、国子监等。但是当年北京妇产医院地址在骑河楼。现在的北京人就会纳闷,这里哪有河?
 
其实早就时过境迁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