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07/20/2017 - 00:23

京剧知识浅谈(1)

京剧知识浅谈(1) Thu, 07/20/2017 - 00:24

文/园丁  

图/123RF
图/123RF
 

(一)京剧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三朵奇葩,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三个阶段。到了清朝,出现了京剧,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又一次高潮中孕育出的一朵艳丽的鲜花。它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的艺术奇葩。 
 
诗是语言艺术。中国古代诗歌早在春秋以前就诞生了,《诗经》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到唐朝时诗歌进入极盛期,于是五言诗、七言诗与古体诗并存。词萌于隋唐,宋朝是词的极盛时期。词就不是单纯语言精华了,而是有音乐与其相伴。文人填词,就是按民间不同曲牌的音调名称,作为词的名称。如《满江红》、《卜算子》、《生查子》、《临江仙》等这些都是曲牌名。也就是说,词是词人按曲牌音调谱写各种音律的歌词。所以诗、词、歌、赋是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元朝是元曲的极盛期。元曲就是歌舞相结合的产物。诗词只写景、写物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到元朝时艺人就用元曲来表现故事情节了。 
 
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关汉卿的《窦娥冤》都是有名的元曲佳作。到了明朝,汤显祖作的《牡丹亭》就用昆曲来表演了。 
 
进入清朝,京剧形成。其表现手法和形式就更复杂了,它是诗词歌赋、音乐舞蹈、武术和服装艺术等相结合的,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据清末民初的戏曲研究家王国维考证,中国戏曲起源于春秋,完成于唐代。戏曲界的演员古时称作“优人”或“伶”。称“伶”有贬义。他们自己称作“梨园行”。这梨园行三个字就是源于唐代。唐明皇李隆基酷爱音乐,他不仅是个皇帝,还是个文艺天才,唐明皇在皇家的梨园中训练歌舞艺人,因而梨园行这个名称就流传开来。 
 
中国戏曲到了清朝时,各种地方戏曲的种类已经相当繁杂。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一类是被人称作花部、乱弹的,如梆子戏、弦索戏、皮黄戏等;第二类是少数民族戏曲,如藏戏、白族的吹腔等;第三类叫做雅部,包括昆剧、弋(yi)腔等。 
 
昆剧也叫昆腔、昆曲、昆山腔。在明朝起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昆曲以笙、笛、箫、琵琶为伴奏乐器,演唱曲牌,表演已经程序化,使用象征性的道具,歌舞合一,语言为韵白和苏白。其唱词是沿袭了宋词里的长短句语句体,动作与舞蹈相结合。如洪升编剧的《长生殿》、孔尚任编写的《桃花扇》都是昆曲巨作。 
 
早在元朝时,表演各种地方戏曲的戏班子,就已经开始在京城民间演出了。当时北京的杂剧戏班有弋阳腔、京腔、梆子腔,还有昆腔。 
 
关于京剧的形成,当代学者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京剧起源于徽班进京,才使二黄腔、汉剧与西皮腔在北京合流而成为皮黄腔。这一派是侧重于对唱腔研究的学者。另一派认为京剧源于昆曲,他们认为京剧全面继承了昆曲的念、唱、做、打;生、旦、净、丑。这一派侧重于从表演艺术上看问题。 
 
我认为,京剧它是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地方戏的唱腔和音乐的表演艺术,是在京城北京这一有特殊地位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汇合而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 
 
促使京剧这一新剧种产生的外因条件,有好几个。徽班进京只是其一;另外还有各地方戏曲在京城的竞争,演员为求其艺术发展而兼收并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室的扶植和支持。 
 
京剧的形成是有个较长的演绎过程的。从孕育到形成的时间,是在公元1790~1880年期间。也就是从乾隆盛世到道光年间。 
 
乾隆生于1736年,1795年驾崩。他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他对诗、词、歌、赋,对书法、戏曲无所不爱。早在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时,就曾令艺人到皇宫中演出《桃花扇》、《长生殿》。到乾隆时,在宫廷中设立南府。这是一个专门培养宫中太监学习演戏的机构。当时由太监组成的戏班叫做内学,也叫内府戏班。到了皇帝令苏州艺人进京演戏时是乾隆16年(1751年),称他们为外学。乾隆八十大寿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那年召第一个安徽地方戏班子(简称徽班)三庆班进京献艺,在祝寿演出以后就留在了北京。第二年又有其他徽班进京。到嘉庆年间,四大徽班就已经都在北京演戏了。 
 
四大徽班是安徽省有名的四个戏班子,即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下面我们就以三庆班为例,剖析一下戏曲的演变过程。
 
三庆班是由安徽籍盐商江新亭出资在扬州建立,由艺人高朗亭率领的戏班。这个戏班早在进京以前就已经在皖南、苏北乃至两湖(湖北、湖南)流动演出,因而广收博采能唱多种地方戏曲腔调。三庆班以唱二黄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梆子、拨子。三庆进京以后,因为其声腔、剧目丰富,压倒了当时已经在北京演出的秦腔戏班。为了生计,一些秦腔演员“走穴”,转到了徽班,这些秦腔演员擅长唱西皮(西皮是由秦腔演变而成的新唱腔),唱西皮的演员到了徽班后,才使西皮和二黄有了第一次结合。 
 
三庆之后,又有另外三大徽班进京,使徽班的阵容压倒了已经在京城演出多年的昆腔戏班。于是京城的昆剧渐衰。 
 
到了道光年间,湖北的余三胜、程长庚、王洪贵等进京,把楚剧(汉剧)的西皮带进北京。徽班演员与汉剧演员同台演出,形成皮黄第二次结合。这时京剧已经形成规模。 
 
皮黄戏是京剧的代名词。因为受北京方言的影响,道白上采用京言。这些戏班也有很大的流动性,经常到外地演出。皮黄戏在上海演出时,上海人管这个新剧种叫做京戏。因为北京人管戏叫剧,于是京戏、京剧这个新名词便流行开来。到以后京剧发展到顶峰时期,梅兰芳带剧团到国外演出,有国人称京剧为国剧。 
 
西皮源于秦腔,秦腔是陕西地方戏。在清初,秦腔已经由陕西传到了湖北。先传到黄岗,然后传到武汉。秦腔与湖北当地的民间曲调相结合,演变为西皮,它是汉剧(湖北地方戏)的主要唱腔。为什么叫西皮哪?因为当时湖北人称唱腔为“皮”,又因为秦腔的发源地陕西省在湖北的西面,故称西皮。 
 
二黄起源于清初,是由民间吹腔高拨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二黄是徽调的主要唱腔。 
 
前面提到京剧的形成还与皇室的支持有关,下面略举几例。 
 
嘉庆三年(1798年)清朝廷发诏谕,禁止乱弹、梆子、弦索、秦腔在京城演出,只允许昆弋两腔可以演出。因为清朝廷认为杂戏内容不雅,有伤民俗。此诏谕令一下,许多演员不得不另谋生路,反倒促进了老生行的发展。在道光年间余三胜成为京剧老生行的奠基人。此前京剧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由笛子改成了胡琴,使演出效果更佳。 
 
另一个例子,道光七年(1827年)清朝廷把宫中的戏班南府改为升平署,令宫内民藉演员回原籍,被裁减的艺人便把宫中演出的剧本,演出格局带到了民间,也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咸丰十年(1860年),也就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那年,皇帝过三十寿辰,因升平署演员不足,于是从民间戏班中选人补充入宫。使皮黄戏带进皇宫中,与宫内原有的昆弋竞相演出。渐渐的皮黄压倒了昆弋,而成为皇宫中的主体剧种。 
 
什么是弋腔呢?弋腔是起源于江西弋阳的一种地方戏。开始叫高腔,嘉靖年间入京后叫弋腔。到北京后,又吸收了北京民间地方曲调,形成京腔,与昆腔并列。 
 
慈禧太后是一个大戏迷。她不仅爱看戏,还主持把宫中演出的昆曲剧本改编为京剧剧本,乐此不疲。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为止。慈禧太后还经常召外面的艺人到宫中献艺,发给他们奉银。当时的名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小楼等均被召进宫演过戏。同治皇帝会演小生,光绪皇帝文武场面皆能上,还登台演出为慈禧祝寿。 
 
京剧形成为一个独立新剧种的时间大约是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乾隆时画家贺世魁画有《京腔十三绝》,画的是当时唱京腔的十三位名优。光绪年间画家沈容圃画的《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和昆剧的十三位名优,这都是京剧形成时期的历史见证。  
    
(未完待续)


 

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

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 Thu, 07/20/2017 - 00:28
文/周学仪 
 
如果房屋的第一功能是居住,那园林的第一功能就是游赏休憩之所。如果说房屋是一种讲究艺术的建筑,园林则是一种与建筑相关的艺术,换言之,对园林,人们更加强调它的艺术性。
 
园林除了亭台楼阁这些主体建筑外,还要以山水为背景,以花木为点缀,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品。园林设计首先要求自然、真实。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要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是对真实的山水、真实的自然景色的模仿。

图/网络图片

 
园林设计的第二个要求则是有画意。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可以直接应用在园林中,或者说,画就像一个园林的蓝图。比如园林中要有树木花草,这些植物的布置要达到一种画中景致的效果,像窗外梅影、山间古树、水边幽竹,都与画家笔下的枯木竹石意态相仿。
 
郭熙是宋代大画家。他有一句精典的画论:“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郭熙笔下的景物就像人一样是有着生命与灵性的。其实园林亦然。不同的园林如不同的人,各有其特色。譬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植松梅,可谓是园以景胜,景因园异。
 
园林设计的第三个要求则是要有诗情。在古人的诗词中,很多写景的诗句,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座园林。譬如“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首词不仅把园林的景物写了出来,也将园林的层次感写了出来,远处是绿杨的树荫,近处是海棠与池亭,眼前则是红杏枝头。
 
园林设计的第四个要求则是步换景移。比如上面的那首词,大概作者是站在红杏树前,视线穿过海棠亭,远远望见一片绿杨的青绿背景。但这只是一种视角的展现,也许站在一个相反视角,就成了“杏花天下,海棠亭畔,杨柳枝头”,仍然是一幅绝美的画卷。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灵动与奇妙。
 
园林设计的第五个要求是要含蓄。比如湖上长桥,常是转折九曲;园中小路,要做得 曲径通幽,渐入佳境。这都是一种含蓄。还有一种更为妙绝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一处景致无湖无池,可走到尽头,转过角落,却突然见一假山,下有冷泉,水从石出,山溪如注,这便给人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如此这般才会吸引人们有兴致继续走下去。
 
此外,园林毕竟不是远离人迹的深山幽水,所以虽然力求自然,却最终还是为了突出人文的意象。而这些意象,还需用人文元素,如园林的名字、亭榭的题额、景点的名字,幽斋的对联等等表达出来。如月白风清之亭、三潭印月之景、冷香之阁、立雪之堂、烟雨之楼、凌波之桥、杏花春馆、夕照之廊,皆是对园林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