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藏

看收藏 Wed, 08/09/2017 - 23:42

鎏金凤纹银提梁罐 唐代金银器珍品

鎏金凤纹银提梁罐 唐代金银器珍品 Wed, 08/09/2017 - 23:42
图/卓然堂

图&文/卓然堂&赵睿
 
这是一件富丽堂皇的唐代鎏金四曲开光凤纹提梁银罐,造型饱满丰腴,錾刻工艺精湛,纹饰优美,流光溢彩,完美的展现了大唐王朝金银器制作兼收并蓄,大气自信的风格,实为难得一见的珍品,特与藏友分享。
 
该提梁罐高22.5厘米,直径22.5厘米,重1100g,制作成型采用多种工艺,器体厚重坚实。整器由罐体、盖及提梁三部分组成。罐体丰肩鼓腹,下部略收至圈足,圈足外撇卷缘。肩部两侧附手,内置孔连接提梁,提梁可取下。罐盖呈覆碗形,以母口扣于罐体子口之上,上有三个仅示上半身、弯颈收喙的鎏金鸟,盖可却置为三足碗。罐系锤击成型,附手、圈足及三个鸟身则分别成型后焊接在罐体罐盖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此罐口外沿及盖口内沿均加焊一圈宽五毫米厚三毫米的银条以加固口沿,使之不易变形。焊缝及接口十分细腻,肉眼几不可辨。这种加固工艺与一般口沿卷缘加固颇为不同,其源头及以前是否有过报导尚不清楚,故特此言及,以作参考。

图/卓然堂
提梁罐顶部

图/卓然堂
图/卓然堂

 
器身以大面积鎏金,中间开光留白的表现手法,显现出金花银器的艺术效果。罐身以捶揲工绘出四个四曲开光图案,每个开光图中有一只通体鎏金昂首展翅的凤凰,立于莲台之上。凤凰周围环绕着在细密的鱼子地上捶打出的浮雕状卷草纹。开光外鎏金部分则以平錾阴纹饰出上下各四组花草及飞鸟图。略有不同的是,上边四组的两只飞鸟是相背而飞,而下边四组则是相向而飞。两个附手上亦錾有花草纹。圈足上在金色背景下錾出银色花朵。提梁上则无纹饰。
 
器盖满工装饰。正中一只引颈振翅翘尾的凤凰立于莲台,周边围着一圈六个心形图案,每个图内有一只飞鸟,形态略有不同。凤凰、飞鸟及卷草纹均为凸雕,衬以鱼子地纹。三个立体鸟瞪目颔首收喙,等距置于其间。外饰一周鎏金草叶纹。
 
大唐盛世,国泰民安,是中国金银器制作集大成的时期。中西亚金银器艺术风格及加工工艺由丝绸之路东渐,在中土发扬光大并与传统中国文化融合,出现了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金银器艺术珍品。然由于贵金属本身的价值,历代金银制品大多数都难逃回炉再熔的命运、传世及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物则少之又少。现有幸欣赏为一千多年前王公贵族所珍爱的器物精品,确是难能可贵。


 

错金银绿松石狩猎纹十二曲铜镜

错金银绿松石狩猎纹十二曲铜镜 Wed, 08/09/2017 - 23:50
图/卓然堂

图&文/卓然堂&赵睿
 
中国青铜镜的历史有4千多年,从齐家文化开始,经历战国、汉、唐三个高峰直到清朝被玻璃镜取代,是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器类型。
 
铜镜除了照容、避邪、厌胜的功能外,镜背又作为艺术品而供人欣赏。从最初的齐家文化铜镜起就以几何纹装饰镜背。
 
常见的铜镜装饰以铸纹为主,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特殊工艺镜,包括透雕、漆绘、错金银及宝石镶嵌等类型。这些特殊工艺铜镜制作流程复杂,造价不菲,故而罕见。最著名的战国时期错金银铜镜当属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现藏于日本永青文库的错金银狩猎纹镜。
 
今介绍一面错金银绿松石狩猎纹铜镜,其型体硕大,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尽善尽美,尤胜永青文库藏镜,堪称前所未见的绝品铜镜王,国之瑰宝。
 
这是一面大型铜镜,直径为35.8cm,重3000g。十二曲花边,半球形纽,圆形纽座,坡形镜缘,镜面微凸。镜背以镶嵌松石带分为内区、中央主纹饰区及外区,从中央镜纽向外缘依次展开。镜纽座以两条绿松石细带间一条错银箔宽带组成,银箔上有五个等距圆孔。纽座外为内区纹饰,以银丝钩出两个相交错的五星为主纹,其中一个五星每角饰以错金实心圆点及两旁的小空心点,另一五星则每个角上下各两个卷云纹,内饰菱形错金片及两个实心错金圆点。两个五星相交处内外各镶嵌十个相对的绿松石三角,外空内实,环以松石环带以接中央主纹饰区。
 
主纹饰区内边为一圈错银细线,上附五个等距蓓蕾形金丝及绿松石。
 
铜镜的主要纹饰是五组完全相同的绿松石镶嵌龙凤纹,以及五组交替出现的错金银纹。这五组错金银纹各不相同,表现斗兽、虎豹相争、两虎相逐、狩猎及凤鸟展翅的画面。
 
在狩猎图中,一位射手骑在四蹄腾空的马背上,转身弯弓欲射,其后有一飞鸟振翅掠过,马首前方有一小兽张嘴瞪目,整幅图张力十足(图二)。

狩猎图纹饰(图二)
狩猎图纹饰(图二)

 
在斗兽图中,一只张口吐舌的猛虎弓身扬尾,与一骑马的勇士相持不下。勇士上身前倾,握剑欲砍,毫无怯意,但胯下战马却回首驻足,颇有惧色(图三)。此图高度概括,生动传神,金银错工出神入化,点、线、片结合,廖廖几笔就刻画出人物动物的各种形体动作及神态表情,令人叹为观止。再以山石草木云纹渲染环境,情景描绘可谓细致入微。其余三幅猛兽及凤鸟图也同样精彩出色。

斗兽图纹饰(图三)
斗兽图纹饰(图三)
 
 
外区纹饰以交替出现的错金菱形及圆点为主,并与上下的三角形绿松石相间,内置十二曲绿松石带,外以错银细线包边,与镜缘的十二曲花纹相对应。
 
这面铜镜包浆厚重,设计典雅,纹饰古朴,镶错工艺出神入化,气质高贵大方,为古镜无疑。此镜早年流出海外,其原始资料尽失而不可求,为其准确断代造成困难。此镜中的龙凤纹及狩猎斗兽纹为典型的战国时期纹饰,据此似应为战国之器。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铜镜镜纽多为弦纽但半球形的亦偶有报导。由于此镜形体硕大,弦纽不堪其重,采用半球纽则是顺理成章。但战汉时期的多曲花边形铜镜则以前未曾见诸报导。
 
鉴于此镜总体风格,工艺技术特征及纹饰内容均与战国时期的作品一致,此镜似定为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为宜,然此乃笔者抛砖引玉之见,还望方家不吝赐教。但无论是定为战国亦或是西汉,此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王者风范,在中国青铜镜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