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09/14/2017 - 11:45

“大雅之堂”在哪里,你知道吗?

“大雅之堂”在哪里,你知道吗? Thu, 09/14/2017 - 11:51
文/美慧
 
难登“大雅之堂”是常用的成语,但是,你知道吗?原来确实有“大雅堂”这个地方!
 
因为钦慕杜甫的诗作深具《诗经•大雅》古风,宋代诗人黄庭坚特别构思建造了“大雅堂”,以表彰杜甫的成就,并期待后世能因此深刻了解并持续此风,以避免粗俗的文风、艺术等“登大雅之堂”。
 
士绅杨素为黄庭坚圆梦
 
“大雅堂”位于四川的丹棱县,是宋朝丹棱人杨素所建造的,起造的因由来自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庭坚对大诗人杜甫的衷心推崇有关。
 
由于黄庭坚仕途不顺遂,在辗转流离的路上,让他想起了有类似遭遇的杜甫,对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特别能感同身受。
 
黄庭坚特别喜爱杜甫在两川、夔峡(三峡之瞿塘峡)时所写下的诗句,他认为那些诗句具有《诗经.大雅》“宏远雅正”的传统特点,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存放杜甫的这些诗句。杨素得知黄庭坚这个想法后,非常感佩,表示愿意出资在丹棱的城南承建这座诗书殿堂。
 
于是,诗人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的黄庭坚,亲自书写了800多首杜甫两川夔峡的诗,由杨素赴黄庭坚居处宜宾带回丹棱,再请数十名石匠刻成石碑。
 
杨素也开始鸠工兴建一座用来珍藏这些诗碑的大堂。经过六年的修建,这座诗书堂终于完工,命名为“大雅堂”。
 
大雅堂是宋式庙堂、斗拱建筑,内外流金溢彩,多方诗碑陈列其间,正殿门楣上还镌刻着黄庭坚亲笔写下的“大雅堂”三个大字。
黄庭坚撰写《大雅堂记》记录了大雅堂兴建的起因及经过。其文曰:
 
“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请从事焉;又欲作高屋广楹庇此石,因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堂’……”
 
黄庭坚的老师苏轼(注:黄庭坚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来成就非凡,还被列与苏轼齐名,称为“苏黄”),对丹棱大雅堂也曾极力赞赏。
 
苏轼在《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中说到:“大雅初缴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
 
北宋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文学家都慕名而来,对黄庭坚书杜甫诸诗及题名大雅堂的艺术成就,赞誉有加。
 
大雅堂永留人们心中
 
可惜,在后来的战乱中,大雅堂被摧毁,诗碑散陷于山野泥土之中,遍寻不得,然而,尽管如此,“大雅之堂”并不曾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后人所遗忘。
据《丹棱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大雅堂毁于战火。丹棱县民在清代曾在县境内多处重建,以继承“大雅”诗风。乾隆年间,县令宋惠绥在城东枫落山,创办“大雅书院”。经历多年,“大雅堂”名声深入民心,成为典雅的象征。


 

三十六计之十 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之十 笑里藏刀 Thu, 09/14/2017 - 11:52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计。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是指以表面上的友好、善良美丽的言词、举止作为假象,使敌人深信不疑,丧失警惕,暗地里却另有图谋,也就是外表上柔和,骨子里却刚强的谋略。

描写李义府“笑里藏刀”的绘画
描写李义府“笑里藏刀”的绘画

 
计名由来
 
“笑里藏刀”语出唐白居易诗《天河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谷欲拊已,微忤意者,则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以下二例就是运用“笑里藏刀”的战术而欺敌致胜的例子。
 
 孙权巧计夺荆州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元217年,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回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的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的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了一信,信中极力夸赞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并称自己是—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看完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无虑江东矣。”便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批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不料此时,陆逊已暗地里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攻。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突击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勾践忍辱负众灭吴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仅剩五千残兵,退守会稽。此时越国已无胜算,为了将来还有机会复国,越王勾践决定向吴国求和。
 
他派大夫文种出使吴国,言辞极尽卑谦的表示越国愿意献上金玉、子女给吴王,还要一同奉上越国所有的宝器。勾践还将率领一国之人听命于吴王。吴王夫差允许了越王的请求,不再进兵穷追。后来勾践果然带宦士三百人入吴国,勾践亲自为吴王夫差牵马。最后又献上越国美女西施,侍奉吴王。吴王夫差终于被勾践迷惑,以为勾践是胆小无志之人,对越国的提防也懈怠下来。
 
而越王勾践却一刻未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矢志复仇。西元前473年,越国再次起兵,夫差身死国灭。


 

传递善良 仁孝文徐皇后编写《内训》

传递善良 仁孝文徐皇后编写《内训》 Thu, 09/14/2017 - 11:48
仁孝文徐皇后绘画(公有领域)
仁孝文徐皇后绘画(公有领域)


文/秦山整理
 
仁孝文徐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嫡后,明开国功臣徐达长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后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据《明史》记载,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她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太祖闻知徐氏贤淑,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
 
永乐五年(1407)七月,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劝告皇上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当月初四,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永乐大帝十分悲痛,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皇上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并从此不再立皇后。
 
徐皇后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太祖及马后赞许,为成祖治国安邦献记献策。徐皇后生前著有《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正如史书所载,仁孝文徐皇后博学多才,文采非凡,品行高尚,蕙质兰心,智慧过人。通览《内训》,文辞质朴而深邃,倡导修德劝善,引用古语和四书五经中的经典语句,读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舒畅清爽。数百年来,仁孝文徐皇后的《内训》代代流传,传递着仁爱,播种着善良,让后世的读者们受益良多。至今,《内训》的很多内容仍有现实的意义,笔者摘录数则,以飨读者。
 
人之所以克圣者,莫严于养其德性
 
【古文原文】夫人之所以克圣者,莫严于养其德性,以修其身,故首之以“德性”,而次之以“修身”;而修身莫切于谨言行,故次之以“慎言”、“谨行”;推而至于“勤励”、“节俭”,而又次之以“警戒”。人之所以获久长之庆者,莫加于积善;所以无过者,莫加于迁善,又次之以“积善”、“迁善”。(《内训》御制序)
 
【参考译文】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没有比修养德性来修正他的行为更重要的了。所以,把“德性”放在第一章,其次是“修身”;而修身,没有比谨慎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了,所以,次之以“慎言”、“谨行”;推而至于“勤励”、“警戒”,又次之以“节俭”。人之所以能获得长久的福庆,没有比平时多积德行善更重要的了;人之所以能够不犯或少犯过失,没有比向善更重要的了,所以又次之以“积善”、“迁善”。
 
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智以烛之,信以守之,礼以体之
 
【古文原文】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智以烛之,信以守之,礼以体之。匪礼勿履,匪义勿由。动必由道,言必由信。匪言而言,则厉阶成焉;匪礼而动,则邪僻形焉。阈以限言,玉以节动,礼以制心,道以制欲,养其德性。所以饬身,可不慎与!(《内训•德性章》)
 
【参考译文】应该将“仁爱”作为内心的主宰,将“道义”作为行为的准则,用“智慧”来观察辨别事物,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将“礼法”作为行事的规度。不合理的事不去做,不合义的事不跟随,行动必须遵循道德,说话必须严守信用。不该说的话说了,祸乱的阶梯就形成了;不合礼的事做了,邪恶就出现了。用规矩限制语言,使之不越出自己的房门。用佩戴玉器来限制行动,因为动作稍大佩玉就会啷当作响。用礼法限制思想,不让邪思邪念形成。用道德约束欲望,使其不放纵。时时谨慎修正身心,这样就可以修养品德性情了。因此,修身正己能不谨慎吗!
 
无损于性者,乃可以养德
无累于德者,乃可以成性
 
【古文原文】无损于性者,乃可以养德;无累于德者,乃可以成性。积过由小,害德为大。故大厦倾颓,基址弗固也;己身不饬,德性有亏也。...若夫骄盈嫉忌,肆意适情,以病其德性,斯亦无所取矣。古语云:“处身造宅,黼身建德。”《诗》云:“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内训•德性章》)
【参考译文】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损于善良的天性,这样才能够修养德行;不能玷污醇淑的德性,不累及德行,用德行涵养天性,用天性促成德性。小的过失不改正,必然会损害大的德性。因此大厦倾危,是地基不牢固的原因;不修养德性,则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不得其正,就会百事不兴。...至于骄傲自满、嫉贤忌能、恣肆放荡、随心所欲等行为,损害一个人的德性,也是不可取的。古语说:“要使身体有地方居住,就要造房子,要使自己尊贵光荣,就必须树立德性。”《诗经》上说:“和气近人的君子,天赐洪福永享受。(一个人要是有德性,就可以一生享受福禄。)”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
知而能改,可以跂圣
 
【古文原文】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故谚有之曰:“屋漏迁居,路纡改途。”《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内训•迁善章》)
 
【参考译文】人并不是都具有很高才智的,谁又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够自知,可以说是明白人;知道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是一个抬起后脚跟去翘望圣贤的人。微小的过错不去改正,大的错误和恶果就会形成;能够改正错误并去作小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可以养成。...倘若以为一事之恶很小而去做,不多加考虑,那么一定会遭到失败;如果认为一事之善很小而忽视它,不去做,那么必定会受到不良的回报。能去做些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逐渐有了基础;能警戒小的恶行,最终一定不会有大的罪恶和恶果。故有句谚语说:“房屋漏雨,就迁居换地方;道路曲折,就改途另走一条。”《左传》记载说:“人哪一个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结语:循循善诱、如沐春风的《内训》
 
仁孝文徐皇后在《内训》中倡导道德仁爱,指出要顺应天地之道行事,遵循道义、天理,修养自身的“德性”是至关重要的,宛如慈母一般,循循善诱,启悟良知。读罢《内训》,只觉如沐春风,清雅温馨,吉祥和美,一股暖意充满胸怀。《周易》云,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节自《群书治要》)孔子说,上天所辅助的是能够顺从正道的人,人们所辅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的人,能够从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无不利。《内训》告诉人们要重视德性,仁爱善良,修身正己,诚信不欺,这些美好的品质需要终生实践,那么必会得到上天的护佑,人生才会顺当有坦途,未来才会光明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