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宽厚贤达的宰相王旦

北宋宽厚贤达的宰相王旦 Thu, 10/05/2017 - 00:51
文/楚天

宰相是中国古代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为百官之首。天下百官奏事,须经宰相,而重要政策亦须由宰相领衔奏请;对于郡国百官则有考课论赏及任免之权,并需收阅各地“上计”。换言之,宰相是朝廷上行政权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负责人。 
 
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宋真宗执政时期任职最长的宰相,天下称之为“贤相”。

北宋名相王旦

 
王旦父王佑为宋太祖、太宗时名臣,有很高的威望。王旦幼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好学上进,善著文辞,深得其父器重。其父曾说:“此儿当至公相。”
 
王旦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回京师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精华•诗类》。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累迁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理检院等。
 
宋真宗即位后,擢王旦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同知枢密院事。逾年,任参知政事。
 
公元1004年十二月,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澶渊之盟,之后,“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边兵罢不用”。随着北宋与周边的关系缓和下来,长期对外征战的局面已经结束,天下趋于太平,宋真宗为人怂恿,大兴神仙土木祷祠之事。王旦规劝皇帝:“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他身体力行,克尽职守,坚持减轻人民的负担,维持社会稳定,得到了宋真宗的信赖。
 
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王旦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参与决策军国大事。王旦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也不与计较,宽宏大度,贤明旷达。
适时,寇准为枢密使。一次,中书省有事需要与枢密院沟通,所拟的文书违犯了诏令格式,寇准立即把这事报告了皇帝,真宗大为动火,对王旦说:“中书行事如此,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则!”王旦赶紧拜谢说:“此实臣等过也!”中书省的其他官吏也因此受到处罚。
 
不过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需要传达给中书省,其文书也不符合诏令规格,中书省的官员发现后,以为有了报复的机会,就非常得意的将文书呈送给王旦,王旦看后却下令退还给枢密院。枢密院的官员把这件事告诉寇准后,寇准非常惭愧。后来寇准对王旦说:“同年,甚得许大度量?”
 
每当王旦拜见皇帝时,都要称赞寇准的才华,而寇准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议论王旦的短处。一次,真宗对王旦说:“卿虽谈其美,彼专道卿恶。”王旦答道:“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由此,真宗更认为王旦贤明宽厚。
 
后来,寇准得知将被罢去枢密使职务后,便托人到王旦家私下请求出任使相,王旦听后非常吃惊地说:“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寇准大失所望。不久后宋真宗问王旦:“准当何官?”王旦说:“寇准未三十岁,已登枢府,太宗甚器之。准有才望,与之使相,令当方面,其风采足以为朝廷之光。”遂任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接到诏令后前去拜见皇帝,哭诉道:“苟非陛下主张,臣安得有此命!”真宗告诉他是王旦推荐的,寇准即羞愧又感叹,逢人便说:“王同年器识,非准可测也。”由此可见王旦胸怀大度、宽以待人的气魄。
 
王旦为相时,宋朝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程度地发展,各项典章制度已基本确立,又值契丹讲和,西夏纳款,战争状态已结束。自古道“创业难,守业更难”,王旦提出守“祖宗之法,务行故事”,帮助真宗基本完成了由创业到守成的转变,从此奠定了宋朝三百年的基业,维护了当时的政治局面。
 
王旦为外事,有大家风度,且不失民族气节。而平时则谨言慎行,考虑问题周密,善断大事,处处表现出其执政才能与处事智慧,“其为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
 
王旦身为宰相,权重位尊,宾客满堂。他以大局为重,广泛交往,平等待人,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王旦不计较个人恩怨,不求全责备,任人唯贤,以江山社稷为重。他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所长,每有差除,就是先把拟定好的三、四人的候选名单密报给皇帝,让皇帝从中挑选,绝不市私恩,而是使恩归于上,平生举人无数,大多官至显位。王旦死后,史官撰修《真宗实录》时,从内宫中收集到许多奏章,方知朝士中许多人都是王旦推荐的。
 
寇准性情刚正秉直,嫉恶如仇,以致于“面折廷争”,触怒龙颜,亦常惹同僚不悦,王旦也曾受其指责。但当王旦病重,真宗询问王旦:“谁可代卿者?”王旦坚定地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真宗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王旦答道:“他人,臣所不知也。”王旦看重寇准刚正不阿、襟怀坦荡及治国才能。
 
王旦任宰相11年,为政清廉,处事谨慎,善断大事,为人宽厚,以德服人,顾全大局,深得真宗信任,亦为同僚所折服,备受当时人们尊敬和赞誉,被时人称为“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