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12/14/2017 - 14:01

三十六计之二十三 远交近攻

三十六计之二十三 远交近攻 Thu, 12/14/2017 - 14:06
“远交近攻”是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原文为:“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火向上烧,水往下流,是水火相克,两相离违。对敌人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其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的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远交近攻,是由范睢为秦国筹划的一种战略性谋略,旨在分化或防止敌人结成联盟,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先攻打邻国,以便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军事战争中,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敌人,如果先攻打远处的敌人,路途遥远,行军艰难,败多胜少;不如先与远方之敌握手言和,制造友好的假象,集中力量击败近处之敌以后再图远方之敌。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之国也就成了近邻,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秦灭六国
 
战国时期,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使秦国走入军事强国。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意图独霸中原,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攻破赵、燕,统一北方;之后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于公元前221年,秦军进而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郑庄公称霸
 
春秋初期,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弱,诸侯各国逐渐强大,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在此混乱局势下,郑庄公以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权术,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当时,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很有号召力。郑国在诸侯中属于中等偏下,却与宋国、卫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而且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于是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诸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号令列国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联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冥冥之中有定数 千里之外得好官

冥冥之中有定数 千里之外得好官 Thu, 12/14/2017 - 14:04
于涛是唐宣宗时宰相于琮的侄儿。于琮南迁,途经平望驿站,拴好船进了驿馆,正准备吃饭时,有一个老叟自门而进,迳直走到厅侧小阁子,来到于涛休息的地方。老叟的到来,让驿站的官吏认为他是跟随相国而来的,就没有询问他,而相国认为他是驿站中的人,也没有询问他。
 
老叟到了于涛休息的地方,于涛问他是什么人。老叟回答说:“曹老儿。”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郎君会有最好的官职,此行不用忧虑。”于涛正要远行,深感忧虑。听了老叟所言,很高兴,拱手请他入席。

图/网络图片

 
于涛与表弟、前秘书省薛校书一起和他谈话,问他能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只是郎君以后会高贵显荣,不可不一一叙说。请拿笔,将我的话记下。”于是于涛就随着老头儿所述,记录了几篇,言词多半很隐密,好像歌谣谶语。也说些相国受牵累和恢复的事。
 
于涛顺便询问薛校书怎么样。老叟说:“千里之外,遇到西就停止,那里有你的官职。即使不是真刺史,也是假郡守。”于涛又问某氏京中宅内事,可不可以知道?老叟低下头,很久才说:“京城里的住宅很平安,今天正屋前有某夫人、某尼姑。”并将宾客的名字,一一道来。还说“某廊下有一个小孩某某,牵一个铜龟子玩游戏。”于涛也审察出那是真实的,都写在篇上,渐渐地记下了不少。
 
他们相互说笑,很快就要天黑了。于涛顺便指着薛芸香姬,对老叟说:“这人会怎样?”老叟回答说:“极好,三千里外也能得到好官。”于涛最初随着老头的话记录,心里非常相信。等到听说这个女人也有好官,惊讶于他的疏忽荒诞,也就懈怠下来了。
 
当时于涛表弟杜孺休作湖州刺史,寄来箬下酒一罐,约有五斗。于涛问老头是否好酒,老头儿欣然请饮。于涛就用银盂装酒给他,让他自酌自饮。不一会儿,酒喝尽了,天也黑了,老叟于是以银盂当枕头倒头便睡。当时蚊子很多,却没有一只能靠近老叟。第二天早晨,不见了老叟,银盂还在。于涛惊骇不已,派人四处寻找,却不知道老叟究竟去了哪里。
 
有的说,这个老叟就是曹休。曹休是魏的宗室,仕晋以后作史官,齐梁时期还在朝中。后来得神仙之道,多在江湖游荡,经常援助别人。有很多人都见过他,受过他的馈赠。
 
于涛自这以后授泗州防御使、歙州刺史,辅佐淮南吴王杨行密作副使。相国不久也北归。薛校书辅佐江西宾幕,主持袁州军务,遇到用军之际,带领家属到福建。在一个小镇,薛芸香姬突然生病而亡,山中找不到做棺材的店铺,后来托一个村翁的寿棺才埋葬了她。这棺材涂漆金彩,很是珍贵华丽。埋完了之后,方验证了曹老儿所说的得一好“官(棺)”之言。说到京宅那天宾客、小孩牵铜龟游戏之事,没有不应验的。
 
(出自《太平广记》卷四三、《吴郡志》卷四)


 

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2)

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2) Thu, 12/14/2017 - 14:02
(接上期)
 
文/云中君
 
玄武门之变 
 
尽管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基本上可以说他是一个贤明的皇帝。在隋朝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李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他于625年废尚书省六司侍郎,增吏部郎中秩正四品,掌选事,还大赦天下,颁行新律令,减轻刑罚,减轻百姓负担。 
 
唐高祖李渊的四个儿子之中,幼子李元霸早夭,其余三子为英王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
 
大唐武德九年,高祖凭次子李世民率军削平天下十八路反王,灭尽七十二道烟尘,统一了天下。由于李世民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
高祖曾对李世民说:“如果事业成功,那么天下都是你打下来的,该立你为皇太子。”李世民拜谢并推辞。待到李渊被隋恭帝封为唐王,将领们也请求以世民为世子,李渊准备立他时,李世民坚辞不受,建议立长子李建成为世子。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以世子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唐太宗画像
唐太宗画像

 
秦王李世民功高盖世,建成、元吉心中十分妒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建成性情懦弱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一起排挤李世民。
 
此外,建成、元吉与高祖宠妃张艳雪、尹瑟瑟私通时,曾被秦王撞破,元吉心中深以为恨。他们在高祖面前多次搬弄谣言,加害世民。恰逢此时平阳公主病逝,文武宗亲皆去送葬,建成、元吉假意摆下酒宴,邀秦王共饮,却在酒中下了剧毒。秦王生性豁达,坦然不疑。秦王刚饮一口酒,一只燕子飞过,遗粪污了秦王的酒杯和衣服。秦王只好回府更衣,淮安王李神通搀扶着他返回西宫。终宵泄泻,呕血数升。 
 
高祖来到西宫,询问世民的病情,敕令建成:“秦王向来不善于饮酒,从今以后,你不能够再与他在夜间饮酒。”高祖因而对世民说:“首先提出反隋的谋略,消灭敌雠,平定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打算立你为太子,你却坚决推辞。而且,建成年纪最大,被立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也不忍心夺去他的太子之位。我看你们兄弟似乎难以相容,一起住在京城里,肯定要发生纷争,我应当派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你主宰。我还要让你设置天子的旌旗,如汉朝梁孝王故事。”
 
世民哭泣,以不愿意远离父皇膝下为由表示推辞。高祖说:“天下都是一家,东都和西都两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动身前往,你不用烦恼悲伤。”
 
世民准备出发的时候,建成和元吉一起商议说:“如果秦王到了洛阳,拥有了土地与军队,我们便再也不能控制他了。不如将他留在长安,这样他就只是一个匹夫而已,捉住他也就容易了。”
 
于是,他们暗中让好几个人以密封的奏章上奏高祖,声称:“秦王身边的人们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阳,无不欢欣雀跃。看秦王的意向,恐怕他不会再回长安了。”他们还指使高祖宠信的官员以秦王去留的得失利弊来劝说高祖,最终逼迫高祖改变了主意,秦王前往洛阳开府的事情又半途搁置了。 
 
高祖此后虽尽力调解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然而,建成、元吉仍不思悔改。建成、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世民。陈叔达进谏说:“秦王为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是不能够废黜的。况且,他性情刚烈,倘若加以折辱贬斥,恐怕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愤怒,一旦染上难以预料的疾病,陛下后悔还来得及吗!”于是,高祖才没有处罚世民。元吉暗中请求杀掉秦王世民,高祖说:“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劳,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显著,用什么作为借口呢?”元吉道:“秦王刚刚平定东都洛阳的时候,观望形势,不肯返回,散发钱财丝帛,以便树立个人的恩德,又违背陛下的敕命,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只应该赶紧将他杀掉,何必担心找不到借口!”高祖犹豫再三,没有答应元吉的要求。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侵犯华夏,建成向唐高祖主张,让元吉替代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录用元吉做主帅之后,元吉又恳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与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计划把这些将士调开之后,就可以轻易地杀戮李世民。然而,后来走漏了消息,有人把这个隐秘方案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局势紧迫,急速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商议。两人都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一件好事。仍是等他们动了手,咱们再来抵挡他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听后都着急起来,说若是世民再不下手,他们也不肯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最后秦王李世民为求自保,万般无奈,在众多名臣勋将的帮助下毅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死李元吉。当李渊知道消息后,问身边的大臣:“没料到有这样的大祸发生,朕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对大唐起兵没有贡献,又无功于天下,因为妒嫉秦王功高望重,想加害于他。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众望所归,如陛下立秦王为太子,把天下重任交给他就好了。”李渊回答说:“好,这也是朕多年的心愿呀!” 
 
高祖李渊招见世民,摸着他的头说:“这几天,我差一点就因为相信谣言而错怪你。”世民在父亲胸前,大哭不止。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完全是被迫的自卫措施。对于血腥的结局,世民极为负疚。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继统东宫。不久,又下诏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八年后去世,终年七十岁。死后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