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藏

看收藏 Thu, 12/14/2017 - 14:07

以德养藏 崇高品德才能守住收藏之道(上)

以德养藏 崇高品德才能守住收藏之道(上) Thu, 12/14/2017 - 14:11
中国人自古热爱收藏,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蕴含着一部沧桑变幻的收藏史。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的收藏高潮:盛唐、北宋、清初,一方面,统治阶层对艺术品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另一方面,除了官方收藏之外,民间的私人收藏也浩浩荡荡,不容小觑。私人收藏作为对官方收藏的有力补充,可以有效的防止艺术品流失,更可以在一定时期里将艺术品聚拢回流,从而使其再次进入官方系统当中,以达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图/网络图片

 
以前的私人收藏家们一般来自士大夫阶层,他们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中国最早的私人收藏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的王、谢家族,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他们是文艺创作者,同时也是收藏巨富。到了唐代,私人收藏家更是不在少数,最著名的,如:张彦远家族,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家中收藏甚丰,张彦远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了影响巨大的《历代名画记》。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再到明、清以后,收藏规模之大,藏品质量之高,藏品著录之广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未完待续)


 

唐代金炸珠 天鸡尊

唐代金炸珠 天鸡尊 Thu, 12/14/2017 - 14:08
文&图/赵睿&卓然堂
 
这是一件小巧玲珑、精美可爱的唐代金炸珠天鸡尊,艺术魅力无与伦比,金钿工艺炉火纯青,特在金鸡之年介绍,与同好分享,顺祝藏友们鸡年大吉。
 
此天鸡尊为袖珍型,高7.5cm,长9.5cm,重90.5g,金质中空。经过商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整器含金92.76%、银6.14%、锌0.81%、铜0.28%、镍微量。浇铸成型,以金丝编累捏丝形成图案化的双眼、双翅、翎羽、细羽毛纹饰,细金粒充填纹饰之间。天鸡呈双脚立姿,顶冠钩喙,引颈欲鸣。颈部饰扭丝环。其背负带唇管筒连于腹腔,唇沿下饰一圈带座连珠,筒颈部饰捏丝连环及卷草花卉。天鸡背与筒间接一弯柄,饰带座连珠。鸡尾平展后伸,上饰唐草花卉。双腿粗短,平錾鳞片纹,爪趾间有蹼。腹部满饰唐草花卉纹。整个作品捏丝工细腻,层次清晰,炸珠极细,颗粒均匀,铺设平整,一丝不苟,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图/卓然堂

 
天鸡为传说中的神鸟。晋人郭璞《玄中记》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则随之鸣”。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但想象中的天鸡形象是什么样子,史籍中并无记载。
 
明清以后,形态各异的天鸡尊则见于景泰蓝制品及铜器中,但天鸡尊最早出现于何时,则不得而知。这件金天鸡尊采用高难度的炸珠工艺,具有典型的唐代纹饰图案及艺术特征,工艺登峰造极,虽然为掌中把玩之物,但仍开天鸡尊之先河,是前所未见的珍罕之器。根据其独特的造型设计、装饰风格、构成成分及其连带的其它相关资料,此器断为唐代似更恰当。
 
在众多金钿工艺技法中,金炸珠工艺是技术难度最高、程序最为繁复的制作方法。存世的中国金银器中运用这一技术的最早范例,当属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小金灶及河北定州东汉刘畅墓出土的累丝镶嵌金羊。然而,这两件金炸珠器仅代表这类器物的冰山一角。
 
2015年春季,美国最大的亚洲古董鉴定公司兼古董商TK Asian Antiquities,展出了一套十一件精美绝伦的金炸珠器皿,这套金器经多种科学测试而被断代为东汉,定为皇家之器。这组器物的面世,说明早在两汉时期,中国金银工匠已经娴熟运用金炸珠技法装饰点缀金银器,这种技术在东汉达到巅峰。
 
唐代金银器发展迅速,西域传来的其它金钿技法逐渐取代了费时费工的金炸珠工艺,故唐代炸珠金器少之又少。晚唐以后,这种技法制作的金器未见报导。金炸珠法又称为“熔珠”或“吹珠”法,系将黄金熔化后的溶液注入水中,由于温度差别,金溶液在冷却瞬间“炸开”而凝固成极小的金珠。金珠的大小可能取决于水的温度,也可能与金溶液的成分及注入水时所用器具、方式及速度有关。形成的金珠则用于装饰器物。
 
具体方法是先用白芨为粘着剂将金珠平铺固定在器物表面,上施焊药,然后加热熔化焊药,冷却后细小的金珠则焊接于器物而不脱落。焊药成分与被焊物相同,是按比例用金粉、银粉、硼砂混合而成。可惜的是这一工艺流程早已失传。笔者在与精于高科技技术鉴定的TK公司老板交流时获知,TK公司曾组织专家多次实验,试图重复金炸珠工艺,但未能成功。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仍不能复制金炸珠工艺,其工艺诀窍、技术难度及操作经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这件袖珍唐代金炸珠天鸡尊,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国之瑰宝。


 

大众化收藏的时代正在来临

大众化收藏的时代正在来临 Thu, 12/14/2017 - 14:38
在西方社会,艺术品市场相比中国更加成熟,中产阶级正在成为艺术产业的主导力量,其艺术知识的普及程度也高于中国。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的艺术市场确实像是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回顾近年来,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不断爆出的天价,两相对比使得人们不由怀疑:在中国,艺术是否已成为有钱人的专属盛宴? 

图/网络图片

 
高价位艺术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就价格而言,艺术品可以区分为高、中、低三个区间。高价位艺术品是指那些价值数百万元以上的珍贵艺术品。自2009年大陆出现过亿元价格的艺术品以来,收藏家购买高价位艺术品的实力在逐渐增加。近两年,虽然大陆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但到海外购买艺术品的大陆收藏家数量却在增加。不过能够经常购买高价位艺术品的人数量有限,并不能代表整个大陆收藏人群的爱好、品位和实力。 
 
中价位艺术品大部分被行家收藏 
 
中等价位艺术品的价位在几万元到上百万元区间。目前,在这个区间内进行投资和收藏的主要是行家和懂行的收藏者。这些人是市场上的主力军,他们懂得欣赏鉴定,熟悉规则,是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20余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而在市场调整期暂时离开的人往往是那些稀里糊涂闯进来的投资者,当在高峰期买到艺术品被套或买到了假货之后就逃离市场去“舔伤”。 
 
低价位艺术品市场趋向大众化 
 
低价位艺术品市场的价位主要在几万元以下,通常是一些初学者、大众收藏者的购买对象。热火朝天的拍卖市场和高端艺术品不断创出新高,客观上起到了向大众普及艺术品收藏知识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人鼓起勇气,迈进了这一艺术品收藏领域。有的人从传统收藏品入手,比如当代字画、邮票、古钱币等。而那些收入不错的“70后”、“80后”则会从艺术消费的角度进入市场,花费不高,不仅有一定的投资回报,还能美化环境和提高自身审美。 
 
以往内地的艺术品市场不缺少价位上的多重层次,但一直缺乏多种需求、多样人群,到处只有投资者,没有收藏者和消费者,市场因此而单一,缺少坚实基础而容易产生大起大落的波动。随着艺术品市场收藏者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装饰消费人群的快速增多,大陆艺术品市场必将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完善。


 

金炸珠狐纹匜

金炸珠狐纹匜 Thu, 12/14/2017 - 14:34
文&图/卓然堂&赵睿 
 
唐代金银器工艺发展迅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流入中原,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并得到发展。其中锤鍱、模冲、錾刻、编累、掏丝等技法均大量应用于金银器装饰,但更为华丽精美的金炸珠装饰技法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在两汉时期开始使用直至盛唐,存世的唐中期之后的金银器似乎未见有炸珠金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其繁复的工艺流程及高昂的造价而被其他简便易行的装饰技法,例如平錾细鱼子地技术所取代,致最终失传。今介绍一件唐代金炸珠狐纹匜,兼雍容华贵的盛唐造型与炉火纯青的炸珠掐丝工艺于一身,实为大唐盛世的金银器巅峰之作。

图/赵睿

 
金匜高4.1厘米,口径8.3~10.3厘米,重138.5克。金质,经元素分析仪测定,含金77.49%、银21.3%、锌0.87%、镍0.21%、铜0.13%。金匜为带流碗状,浇铸成型。侈口、卷唇、单流、弧腹、圈足外撇。流长3.5厘米,宽1.2~1.6厘米,上沿略高于碗囗。流与碗壁应为焊接相连,内侧似有细微锉痕,外壁则由双股扭丝及单股掐丝沿流碗连接处装饰,堪称天衣无缝。匜腹下部微内收至高圈足,圈足下沿上卷。匜外壁以金丝掏丝饰唐草纹及四种不同的花卉,线条流畅优美,浅浮雕状奔兽及飞禽相间,衬以细密的炸珠鱼子地。圈足一周亦饰卷草花卉。匜内壁光素留白,底部凸起圆形弦纹,正中铸一只浮雕状狐狸,弓背拖尾,平錾工饰出眼、耳及全身细微毛发,狐狸边行走,边回首上眺,形态生动逼真。
 
这件金炸珠狐纹匜是典型的中西合壁式的盛唐器物,除其炸珠装饰工艺外,类似造型及纹饰的器物均可见于代表盛唐金银器的西安何家村出土窖藏。何家村金银器中有一件鎏金刻花银匜,与本器形式相同,专家称为盥洗器,定名为匜。但本件金炸珠狐纹匜小为掌中之物,容量颇小,作为盥洗用具似太牵强,用作茶饭之时的调料容器更为恰当,名称定为带流碗或带流盏也许较合理。无论其功能为何,这种样式的器物为典型唐代造型。另外,这批器物中也有一件双狐纹双桃形银盘,其中回首仰视的狐纹与本器之狐纹十分相似。这种内壁底中央铸造或模冲有动物主体纹饰,周围留白的做法,可以产生出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是盛唐时期中原金银工匠受西域粟特风格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鉴于此金炸珠狐纹匜器型及纹饰均有出处,其应为与何家村金银器为同期器物,也就是唐玄宗开元或天宝年间或之前的制品,下限应在安史之乱前。 
 
由于博物馆藏有出土纪录的唐代炸珠金器尚未见报导,这件金炸珠狐纹匜为唐代金炸珠器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炸珠工艺形成的鱼子地颗粒饱满细腻,质感十足,远胜于锤鍱工艺所制成的鱼子地。但其工艺流程过于复杂,且造价昂贵,仅限于皇家所用,非市井工匠所能掌握。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国力衰退,御用金银制品趋于简化粗放,与盛唐气象不可同日而语。金炸珠工艺濒于绝境而最终失传,应该是在中唐以后。唐代金炸珠器代表中国金银细工的登峰造极之作,存世者曲指可数,有幸得见,著文存档,并与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