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化

看文化 Thu, 01/18/2018 - 03:13

三十六计 之二十六 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 之二十六 指桑骂槐 Thu, 01/18/2018 - 03:17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六计。原文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意思是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在治军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获得拥护。实行手段高明的险招,从而使人顺服。
 
指桑骂槐在军事上,是作战指挥者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来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
 
禳苴依军法斩监军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庄贾作监军带兵攻打晋、燕联军。禳苴与庄贾相约次日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军营,约定时间一到,禳苴就在营中聚将点兵、发布军令。可是庄贾却未能如约前来,禳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意姗姗来迟。
 
禳苴问其原因,庄贾称,亲朋好友设宴饯行,因应酬来得迟了。禳苴怒斥其身为监军,却贪恋自身小家,不以国事为重。庄贾认为禳苴小题大做,并不服气。于是禳苴叫来军中执法官,当着全军将士问:“按照军法,无故耽搁,应当如何?” 执法官答道:“该斩!”禳苴立即下令拿下。庄贾的随从见势不好,忙飞马进宫,向景公求救。而全军将士,看到监军庄贾已被枭首示众,无不凛然,莫敢不遵军令。
 
这时,拿着景公赦免庄贾命令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禳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来使自负王命在身,骄横无礼。禳苴又问军中执法官:“营中跑马,该当何罪?”执法官答道:“该斩。”使者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此时禳苴不紧不慢地说:“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但军法是不能违反的,于是下令杀了使者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并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复命。由于禳苴领兵军纪严明,士气旺盛,打了不少胜仗。
 
孙子练兵杀吴王爱姬
 
春秋时期,吴王阖庐召见孙武,对其著作《孙子兵法》,非常推崇,想请其当面演示,一睹风采。孙武回答,随便找些人来,马上就可操演。吴王听到便想为难—下孙武,说后宫的美女行不行?孙武笑道,任何人都可以操练。于是,吴王从后宫叫来180名美女。
 
众美女来到校军场上东瞅西瞧,嘻嘻哈哈。孙武命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令180名美女编成两队,耐心细致地对这些美女们讲解操练要领。这时,孙武下令擂鼓,操练。但美女们一个也没有动,反而轰然大笑。
 
孙武再次解操练要领,并问她们听明白了没有?众美女齐声回答:“听明白了!”于是鼓声再起,美女们还是一个未动,嘻笑更甚。
 
孙武沉下脸来,说道:“动作要领没有交待清楚,是将军的过错,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从命令,就是士兵的过错了。按军法,违犯军令者斩,队长带队不力,应先受罚。来人,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
 
正看得有趣的吴王一听,忙向孙武求情,但孙武坚持。两名爱姬被斩首示众后,孙武下令继续操练,众美女无一不严肃认真、如临战场。
 
吴王痛失爱姬,仍佩服孙武治兵的才能。后来以孙武为将,终使吴国称霸。


 

东汉光武帝:娶妻当娶阴丽华(上)

东汉光武帝:娶妻当娶阴丽华(上) Thu, 01/18/2018 - 03:16
文/怀荏荏
 
阴丽华是中国史上第一位有正式谥号的皇后,东汉的一代美人、贤后。阴丽华和光武帝间不寻常的婚姻过程,展现了坚贞的情义,小爱为大义牺牲,写就永恒的诗篇。
 
刘秀初次见了阴丽华就为她倾倒,那时刘秀还是个庄稼汉。一天,他到了长安,走在街头适逢都城卫戍司令长“执金吾”的盛大车阵经过,心中不禁油然升起年轻男儿的事业与婚姻的憧憬——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一见钟情的初会到完婚
 
阴丽华是南阳新野(河南新野)人,管仲的后代,祖辈封地在阴,从地名改阴姓。阴丽华从小就出落得很标致,且性情温婉、孝顺,在家乡南阳新野美名远播。她的先祖几代以孝慈闻名,阴丽华七岁就失父,每每念及父亲,她就会流泪涕下,直到数十年后都是这样。
 
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但是传到父辈一代,已经没有官爵,只剩一些土地,算是农家大户。他和阴家有姻亲关系,他的姐夫兼知己的邓晨是阴丽华母亲邓氏的亲戚。刘秀还在老家种地、经营卖粮时,就经常到新野去找这位姐夫谈心,这一层因缘际会帮他牵了红线。
 
刘秀比阴丽华大十岁,初见时,阴丽华还是个天真的小姑娘,而刘秀二十刚出头,英气焕发,一表人才不遑多让。刘秀对阴丽华这个小姑娘一见倾心,小姑娘对他也很有好感。
 
两人从初识到成婚相见无多,期间刘秀告别庄稼汉生涯,和兄长刘縯一起走向烟硝重围中的多难兴邦之路。经过十二年之久的征战,刘秀展现了军事的天赋和带兵的长才。他忍气吞声闯出了敌军的设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将近三十岁的刘秀在宛城当成里,将十九岁的阴丽华迎进破虏大将军府(更始帝刘玄所封)。
 
迎娶梦中情人 任重道远
 
刘秀成亲前刚经历了一场大变局。那年二月,刘秀率领绿林军在昆阳打了一场大胜仗,以万人之师旅灭了王莽军42万,杀敌军主帅王寻,史称昆阳之战。
 
刘秀和兄长刘縯声名鹊起,反遭到更始帝刘玄的疑忌,用计陷害死刘縯。刘秀心里万分悲痛但不外露。刘縯遭难时,多方人马仍然各立山头。本来刘縯期许刘秀在成就大功业后才完婚,刘秀在兄长死后急急成亲是有个用意,他要制造迷雾迷惑更始的阵营,松懈对自己的戒备。
 
新婚聚少离多
 
刘秀和阴丽华数载相思,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两人从相遇到成婚后一段时间都是聚少离多。两情相悦的婚姻对刘秀来说是扬帆待发;对阴丽华来说,则是一连串的生离煎熬和死别威吓的考验,而她没有埋怨、没有恐惧。接二连三的来自第三者的考验,显出阴丽华利他、为他的善良,是那么与众不同、难能可贵。
 
刘秀完婚才三个月,变局出现了,更始帝命他到洛阳。刘秀单独上路西行迎向新的战局,他选择让新婚妻子返回新野娘家安顿。后来,阴丽华随着娘家兄长阴识家属辗转迁徙。三年后夫妇两人才再相见,而夫君刘秀中兴汉室成了东汉光武帝,她的婚姻却来了大考验。
 
(未完待续)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5)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5) Thu, 01/18/2018 - 03:15
(接上期)
 
文/云中君
 
贞观诤臣魏征和王珪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唐太宗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四是完善纳谏制度,畅达言路。 
 
太宗曾经对侍臣说,“我读《隋炀帝集》,文辞深奥博大,隋炀帝也知道赞扬尧舜批评桀纣,为什么做事却不是这样呢!”魏征说,“皇帝即使是圣人,也应该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智慧的人会献出自己的谋略,勇敢的人也会竭尽全力。隋炀帝仰仗自己有才十分骄横和自以为是,说的是尧舜的话,做的却是桀纣的事,还不自觉,最后导致灭亡。”太宗说,“这些事情过去没有多久,我们得记住其中的教训。” 
 
魏征,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臣。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魏征本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君主,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 
 
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每人十五万钱。 
 
贞观七年,魏征替代王珪任侍中,加封到郑国公。不久因病请求辞去所任的官职,只做个闲职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看到黄金埋在矿里,有什么可贵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做宝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黄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能想就此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仍旧管门下省政事。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下诏宴请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间极其高兴,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以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有魏征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二人。庶人承干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魏王泰越来越得到宠爱,内外百官对承干是否还能做太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讲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征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贞观十七年,就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征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之臣,作为太子的辅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魏征只得就职。
 
不久魏征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没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征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以顺从他的喜好。过了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征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恐怕还是百官苟且顺从,不敢来触犯龙鳞吧!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王珪,武德年间曾担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对他礼遇有加。后来由于李建成阴谋作乱之事所牵连,王珪被流放到云南嶲州。李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作为臣子,王珪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所进献的言论,多被太宗采纳。王珪曾经上书批评太宗过失,太宗说:“你所谈论的,一一点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们的愿望都没有实现,不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呢?” 
 
贞观元年,王珪官至黄门侍郎,参与国家政务,并兼任太子的老师。第二年,王珪又被提升为侍中,与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一起处理国家政事。一次,他们六人与太宗一起进宴,太宗问王珪:“你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擅长谈论和评价别人。从玄龄开始,你一个个给我评价一下,也可以估量一下你们中间谁最贤德能干。”王珪回答说:“为国兢兢业业,干事果断精明,我比不上玄龄。以纠正偏颇为任,犯颜直谏,为皇上无法与尧舜的圣明比肩而感到羞耻,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能带兵又能治国,文韬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严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据,规规矩矩,没有疏失,我比不上温彦博。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有条有理,万无一失,我比不上戴胄。可是对于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疾恶如仇,我比起各位,也有我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番话深受太宗称道,感慨地说:“卿如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在座的诸位大臣也各抒己见,都认为他评价得恰如其分,十分准确。 
 
王珪一生崇尚儒学,以儒家忠孝仁义礼等自励,是唐初有名的诤臣之一,王珪任谏议大夫时,推诚尽节,多所献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