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02/01/2018 - 03:29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7)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7) Thu, 02/01/2018 - 03:32
(接上期)
 
文/云中君
 
贞观大将李绩仗义尽忠故主 突厥畏威远逃 
 
李绩,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回降唐朝。李绩仍占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
 
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回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假如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
 
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很不满意。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兴奋地说:“徐世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进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果断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又加授李为右武侯大将军。 
 
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预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埋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讲道义。 
 
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
 
太宗对随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往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胡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 
 
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绩有一次忽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身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往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
 
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的一个偏将,归顺大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他忠心耿耿,为唐初的统一与稳固立下了大功。他曾两次冒险抢救李世民,使其转危为安,保证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顺利进行。邙山之役中,他带领军队冲出重围,冲乱敌阵,为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在关键时刻阻止了两军残杀,平息了动乱。也在处理李建成余党问题上为李世民当权赢得了人心。贞观初年,突厥日益强盛,侵扰中原,成为唐朝的严重威胁。尉迟敬德被授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击败突厥于泾阳。所获珍宝财物,必散送士卒,因此其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中国的门神之说也源自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和秦琼的一段佳话。相传有一天,唐太宗在梦中梦见一位大将军来向他求救。那位将军说:‘我是东海的龙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间降雨,唉!我去迟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国各地都闹旱灾,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时由你的大臣魏征监斩,到时候,您如果能想办法让魏征不来,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龙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来陪他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实在太累了,就打了一个盹儿,谁知他竟然在梦中去监斩了。 
 
从此以后,海龙王的冤魂每晚都来找太宗,抱怨他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说,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答应了。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叔宝即秦琼。 
 
(未完待续)


 

三十六计之二十八 上屋抽梯

三十六计之二十八 上屋抽梯 Thu, 02/01/2018 - 03:36
“上屋抽梯”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八计。原文为:“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意思是与人一些方便或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其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凡采用“上屋抽梯”之计,必须先设置好梯子,或者显示出有方便上屋的梯子。诱人爬高梯,然后搬走梯子,使其进退无路,只得就范。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刘琦登楼求妙计
 
东汉末年, 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琦,母为陈氏,在早年很受刘表的喜爱,却因弟弟刘琮娶了后母蔡夫人(蔡瑁的姐姐)的侄女而失宠。刘琦感道自己处境危险,迟早会被后母、蔡瑁陷害,多次去找诸葛亮请教救命之计。诸葛亮怕会被卷入嫡庶争斗,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刘琦知道诸葛亮的心意,于是有一天,把他骗到二楼的书房,命人拿走梯子,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不得已便给他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当太子,阴谋陷害晋献公的另几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公子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便逃亡国外。而太子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最终被骊姬谋害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第二年的七月初九,退朝后留下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所以对你们的恩德无日或忘。但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来得快乐,因此我每夜都睡不安稳。”石守信等人问其原因,赵匡胤说:“道理很简单,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愿意坐呢?”
 
众将听后皆跪地磕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二心?”赵匡胤说:“这话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属下贪图富贵呢?一旦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众将听后皆涕泣磕头说:“臣等愚昧无知,没想到这些,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如同白驹过隙,晃眼即逝,所谓追求富贵之人,不过想多累积些金银财宝,尽情享乐,使子孙不再贫乏而已。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藩镇,买几块好地、几间好房,为子孙留下永久的产业;多收些歌儿舞女,每日与她们饮酒取乐,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约定联姻,君臣之间,不相互猜疑,上下相安无事,这不是件好事吗!”众将皆下拜说:“陛下为臣等设想周到,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第二天,各位军将纷纷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自此,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君弱而臣强的局面结束,宋王朝的皇权稳定下来。


 

我们为什么说 留名“青史”?

我们为什么说 留名“青史”? Thu, 02/01/2018 - 03:35
文/家玉
 
我们常听人说要“留名青史”,这个“青史”指的就是史书。但是为何以“青史”来称之呢?这是有典故的。“青”,本来是指竹简,因为古人用竹简当作书写的工具。后来,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世就以“青史”当作史书的代称。
 
我们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看到“青史”一词被使用,在第三十六回说:“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图/网络图片

 
与“史”有关的,还有个词叫做“女史”。“女史”,在周朝是一种职官名称,但却不是史官,是由通晓文书的女子担任,专管王后礼仪的事。
 
《周礼》中说:“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郑玄加注说:女史就是“女奴晓书者”,掌王后礼之职事。这跟史官的工作一点也不相干。
 
还有一种说法,称古代后宫的女书记,也叫做“女史”。
 
《红楼梦》中说到:“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这就是指的后宫中的女书记之类的,大约都是由会看懂和书写文字的女子来担任。
 
后世沿用日久,渐渐地也把有才能的女子称为“女史”,这算是一种美喻吧。


 

是偶然还是天意?新娘竟然进错门

是偶然还是天意?新娘竟然进错门 Thu, 02/01/2018 - 03:33
文/慧勉 
 
古代有两家,同日娶亲。一家姓贾,家道很富;一家姓谢,家境贫穷。两方女家,一个姓王名翠芳,嫁妆丰厚;一个姓吴,嫁妆微薄。
 
娶亲这天,天阴阴的,大雪封路,几乎辨不出途径。两家花轿在路上相并而行。两家花轿上的装饰也差不多,并且,为了防雪,两轿都盖了油毡,上面落满了厚厚一层积雪,远远望去,两轿大致相同。

《清明上河图》中古人娶亲的情景
《清明上河图》中古人娶亲的情景

 
走了约莫四五里路,轿夫、仆人,实在冻得不行,便在野亭中休息一会儿,大家同为接亲队伍,说说笑笑,拾些柴薪在亭里点燃,为了取暖,便将各自带的酒取了些,高高兴兴,喝得耳热脸红,看看雪越下越大,恐怕天黑路远,耽误正事,便各自抬起轿子和嫁妆继续行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夜,王翠芳在新房里刚要就寝,突然发现新房内嫁妆微薄,不像自己带来的东西,想是丈夫家偷偷更换了。心中疑虑,便忍不住问丈夫:“我的紫檀木梳妆台在哪儿?让婢女过来为我梳妆。”新郎笑道:“你并没有带来此物,到哪儿去寻?”王翠芳见说,更加疑惑:“贾郎何必哄我呢!”新郎哈哈笑道:“我是真郎,并不是假郎。王翠芳忙分辩说:“我是说你姓贾。”女婿答道:“我姓谢,并不姓贾。”王翠芳闻言大惊,慌忙喊道:“坏人卖了我!”
 
新郎闻听,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正不知所措,家里人闻声都走了进来,问:怎么回事?王翠芳只哭哭啼啼。谢母怒气冲冲地骂道:“我家本来正直,谁会做贼?你父母嫌我们贫穷,教给你这一花招,谁还怕你不成!”王翠芳说:“我听说你们家姓贾,为什么又姓谢呢!”
 
谢母听罢更加生气,骂道:“拙婢!难道有结婚这天换姓的吗?难道你们家也不姓吴了?”
 
王翠芳听后,顿时恍然大悟道:“我知道了,你们家的媳妇姓吴,而我本姓王。我来时,在路上遇见一新嫁娘,听说姓吴,其婆家我也听说了,只是记不起来,大概就是你们家吧。而我本来是贾家的媳妇。因雪下得大,轿夫喝酒取暖,必是仓促之间,两轿互换了,你们可速派人到贾家,便可问清缘故。”
 
众人听后,觉得有理,便连夜让人去贾家。可路途遥远,派去的使者到达时,已是第二日天明,新婚夫妇,还没从被窝里爬出来呢。
 
原来,吴氏女到贾家后,见嫁妆不是自己的,又听说男家也不姓谢,可看到这么多嫁妆和这么好的家,心下实在舍不得,便干脆冒认下来,待生米做成熟饭再说。如今见有人来问,也佯装气愤。无可奈何,木已成舟,倒出之水不可收。那个贾氏之子,也不愿让她琵琶另抱。
 
使者回去之后,王翠芳悲痛欲绝。有人劝道:“谢、王之婚,本是天定,自古赤绳子一系,即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可能是前辈子注定,要有这一次的是非颠倒。现在贾家已娶了吴氏,已圆了房,你还是与谢家成亲为好。”可王翠芳无论如何都不答应。
 
谢家无奈,只得让人去王翠芳家提亲。王公听后,深以为异,说:“这是天意!愿与谢家结为秦晋。”至此,王翠芳才依父母之命,拜了公婆,与谢郎结为夫妇,重入洞房。
 
此后,贾氏子依仗有钱,又娶了几房,吴氏悲愤而死。谢氏子与王翠芳两人,恩恩爱爱,生活美满,伉俪终身。
 
谢、王和贾、吴四家,在迎亲之日,交臂互换,看起来是偶然巧合,实质上是天意安排。
 
(文章选自:清代乐钧《耳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