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藏

看收藏 Thu, 02/08/2018 - 10:24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中)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中) Thu, 02/08/2018 - 10:28
14.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六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15.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分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突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六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图/网络图片

16.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种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再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四字仿款。 

17.笔筒类: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18.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作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款。 

19.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20.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21.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二字,外壁往往画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22.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形似铃铛而得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三个一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干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八个、十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的烧造。
 
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极少见到青花。

23.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未完待续)


 

汉代鎏金三鱼纹银羽觞

汉代鎏金三鱼纹银羽觞 Thu, 02/08/2018 - 10:26
文&图/卓然堂&赵睿 
 
回顾2017年纽约春拍季中的众多精彩片段,继续盘点其间出现的令人难忘的重要文物拍品,有一件十分罕见的西汉鎏金三鱼纹银羽觞,构思巧妙,生趣盎然,匠心独具,值得在此介绍分享。 
 
银羽觞长11厘米,宽9厘米,高3厘米,重191.5克。银质,据元素分析仪测定,此杯含金35.78%,银49.24%,铜14.33%,微量锌、铟、钯。整器为分铸焊接成型,通体鎏金,平錾纹饰。
 
杯呈椭圆形,敞口,双耳。杯腹壁下收至杯底,矮直圈足。杯耳及圈足为分铸后焊接于杯体,其接缝处留有焊痕残迹。杯耳略呈新月形,正面饰多种几何图案及线条,直折沿,折沿外侧向下延伸略呈弧形,亦饰有平錾几何图案。

图/赵睿

 
内口沿饰变形鸟纹,杯中平錾三条相追逐的游鱼,口吐气泡,首尾相连,中心錾似典型汉代柿蒂纹之四叶纹,象征水草,圆圈似水泡。鱼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羽觞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因杯的双耳颇似鸟之双翼,故名“羽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
 
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创作于一次“曲水流觞”的文人雅士聚会之时。所谓曲水流觞,就是晋代时根据古习俗阴历三月初三修禊时在水边宴饮,为了增加情趣而设置的娱乐活动。士人们临水而坐,以羽觞漂在弯曲流动的水面上,杯子流到面前,即需吟诗作句,否则罚酒。估计这时所用耳杯,应该是漆木材质的羽觞,否则不会飘浮流动。两晋南北朝以后,羽觞的名称也渐俗化为耳杯,之后便逐渐消失。
 
汉代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耳杯多为漆木质或铜质,高档玉质耳杯也颇为常见,此时陶制或釉陶耳杯多用作冥器。迄今汉代金银质耳杯尚未见报导。荆州博物馆藏有一件彩绘三鱼纹漆耳杯,为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耳杯的形制、三鱼、四叶纹及变形鸟纹均同本文所述三鱼纹银耳杯非常相似,如出一辙,证明这两件耳杯虽材质不同,应属同期同源,也就是西汉楚国区域之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耳杯造型并不复杂,以传统青铜浇铸工艺中模铸或失蜡法均可轻而易举的整体铸造,但本器却将杯体、双耳及圈足分铸后焊接成型,与传统工艺大异其趣。再加上纹饰平錾技法的使用,说明此时中土的金银工匠在制作这只耳杯时已经受到西域金银加工工艺的影响,引进并使用了西方技法。
 
因此,此器为一件早期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证,虽在拍场出现时无早年的相关资料,我们仍能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及相关金银制作工艺中管中窥豹,释出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件西汉鎏金三鱼纹银羽觞,工艺精湛,金光灿灿,是一件世所罕见的中华艺术珍品,经识宝藏家拂去历史尘埃后而熠熠生辉。


 

良渚玉琮

良渚玉琮 Thu, 02/08/2018 - 10:31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玉石才子(纽约古玉收藏协会会长)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勒可归纳为三种造型:其一为圆珠球形,其二为长条形,其三为长条鼓形。它们的孔洞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是两面相对穿钻,其孔洞常常成蜂腰或喇叭形;并且,洞口大而对接洞口小;同时,洞内接口不准,移位,或呈台阶状。
 
大体上,孔洞里的变化跟玉料有直接关系,也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其一为硬度比较低的蜡石类或软石。因比较容易钻,所以孔洞接近钻头的外形,常常是标准工整,或是标准蜂腰形,对接处很准确,以反山出土玉勒为标准型器。其二为晶体杂质比较多的玉料。因杂质晶体阻止钻头的顺利进展,令钻头改变方向或打滑,所以洞里变化很大,洞形常有滚动式或大小不归一情况,以太湖流域地方玉为主。其三为硬度很高的优质玉料。孔洞常常是直桶形或喇叭形,但也偶有蜂腰情况。
 
大凡值钱的东西都有人临仿,现时的市场上有不少赝品市场。那么,有什么方法去鉴定它们呢?例举四种方法:其一为出土的生坑玉器带有土味,沾水后必有土味。其二为手感:优质玉料的良渚玉器表皮非常光滑,而杂种地方玉料表皮虽粗,但还是润滑不扎手。其三为皮壳完整,虽严重钙氧化,但整体皮色归一自然。其四,任何不自然色泽都应小心,“漂白水”可漂白人为色素,而天然色彩比较稳定,不会被漂白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