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9)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9) Thu, 02/15/2018 - 13:03
(接上期)
 
文/云中君
 
易学奇士李淳风、袁天罡的先见之明 
 
唐代出现了两位易学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中央政府司天监的李淳风,另一位是隐士袁天罡,亦为初唐名士。这两位均是博学名士,其神秘的预言能力和准确性令世人瞠目。除了无数次的具体预测国事外,李袁二人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极其神秘难解的易学奇书——《推背图》。因为这部奇书预言了自唐朝以后的几千年国运兴衰治乱, 所以历代为世人瞩目,争相揭密。 
 
李淳风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着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641年他担任编写 《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他还为《晋书》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灾害 史料。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在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巳占》中,把风分为8 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才在《乙巳占》的基础上,把风力划分为零到12级。 
 
袁天罡,别名叫袁天纲,唐朝隐士,是唐代易学数术高人。据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把他召到京城。他在来京城的路上,经过利州,当时,有一位姓武名士护的刺史(武士护是武则天的父亲),就让他给自己的妻子杨氏相面。袁天罡说:“从夫人的面相上看,她一定是有儿子的人。” 
 
武士护于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让袁天罡相面。袁天罡对武元庆、武元爽二人说:“他们将来都可以做到刺史。但终究的命运,都不太好。”他看见后来被封为韩国夫人的女孩说:“此女,将来大富大贵,但是最后结果,也不太好。” 
 
另外,武则天当时穿着小男孩的衣服,奶娘抱着她,也来相面。袁天罡见了大吃一惊,说:“这位小公子,神彩照人,洪福齐天,其运命,妙不可言!”武士护请他试着讲一讲,袁天罡说:“他龙睛幽颈,富贵之极。”又从侧面看了看说:“如果这位小男孩(其实是个女孩,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是一位小姐,将来应该做皇帝。” 
 
贞观末年,高士廉问袁天罡:“你的财运寿命,会到达什么地步?”袁天罡很平静自然的说:“我今年四月,就会死。”到后来,袁天罡所预言的事情,都实现了。由此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都是神安排好了的,并且也是不可改变的。所以,达人知命,顺其自然,淡泊名利,安守本份,才是明智之举。 
 
一代名君唐太宗勤政爱民,尊佛敬道,其仁德遍于四海,威武震慑八方,。尽管他聪慧超人,却十分敬天知命。下面他与与李淳风的对谈。
 
太宗问道:“朕的天下现在可以说是稳定了。卿擅长易经卜筮,且为朕一一道来,未来何人将败坏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何人将登基为皇,又能够得传几代?”李淳风对曰:“要预知将来,就得明白过去:贤者当政即为治世,无贤者在朝自当败坏,这是万世不变的道理。”太宗又问道:“朕所问的并非此意。朕是想以卿的术数之学推算我朝将延续多少年,以至何许人乱我国家,何许人得我国家,以及代代相传之事。朕想知道的是这个。”淳风答道:“此乃天机,臣不敢泄漏。” 
 
太宗说:“卿只有跟朕说,从卿的口中入朕的耳中,其他人都不会知道的。卿一定要为朕说个明白。”淳风又答曰:“臣不敢泄漏。”太宗说:“卿不说,也不勉强卿。与朕一同入禁宫吧!”
 
随后淳风侍奉太宗登上了高楼。在高楼上,太宗又道:“此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卿可以为朕说了吧。”淳风道:“乱我朝天下之人,就在陛下身边;陛下不知,三十年后,其人将杀尽唐之子孙。”太宗说:“这个人是文是武,卿跟朕讲清楚,朕立刻杀了此人以除国患。”淳风答道:“这是天意,岂是人力所能及的呢?这个人现年二十余岁,如果现在杀了此人,上天必定降祸于我国以至后代,唐室的子孙就更危险了。” 
 
太宗曰:“天意既然定了,就为朕大概讲讲此人吧。” 
 
淳风曰:“这个人哪,止戈不离身,两目长在空,就是如此。” 
 
李淳风所说的“乱我朝之天下者”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所谓“止戈不离身”就是“武”字;而“两目长在空”其字形似“曌”字,同样暗指武后。天命不可违,李淳风虽早已料中此事,但历史的进程是不容更动的,逆天而行只会徒增杀戮,何苦呢?而唐太宗也深明此理,所以不再继续追究此事。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至唐朝贡,唐朝亦派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松赞干布听说吐谷浑及突厥都娶唐朝公主为妻,也欲效仿,派使者随同冯德遐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后来吐谷浑国王入朝,从中离间,遂罢通婚之议。”
 
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使者传话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 
 
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大败吐蕃。 
 
松赞干布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文成公主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从长安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 
 
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迎接。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谨地奉行子侄之礼,不断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之间均表现出一种愧沮之色。与公主回到逻些(拉萨)之后,举行了盛大婚礼。
 
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便在公主经过的道路上建筑一座城寨,如中原的雕楼,气魄雄伟,十分壮观。 
 
松赞干布专门为公主修筑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彩色塑像。 
 
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汉唐文化传入藏地,以及进行汉藏文化交流之路,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繁荣。文成公主入藏之时,朝廷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一路上,播撒下了汉唐文化的种子,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体现其对汉唐文化的向往。文成公主除带了三百六十部佛经及佛教文物外,并将中原特有的医术、建筑术、印刷术、酿造法、占卜术、阴阳五行、八卦算命等文化也传入吐蕃。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唐代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同时,文成公主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公主所带的水磨,深受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女子。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去世,吐蕃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有1300多年。 
 
寻求佛法玄奘西行取经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间,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返抵国门,二月间,玄奘法师就受到太宗的昭见,太宗对玄奘法师非常仰慕。太宗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玄奘法师将他在印度十余年来,所见所闻的经过,详细的叙诉出来,太宗听后,龙心大悦,便请法师,将他十七年中,经过一百多国的见闻,写一本大唐西域记,流传后世,现在玄奘的这本大唐西域记,译成了很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地理历史文献之一。 
 
自从玄奘法师回国后,太宗皇帝与法师特别有缘,常常诏请入宫来谈天,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有一天,太宗对侍臣们说:“昔苻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尊敬,朕观法师,词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徙不愧古人,实有过之远甚。” 
 
太宗听说玄奘一共带回的梵本佛经共六百五十七部,希望在嵩山少林寺翻译佛经。太宗不肯法师离他太远,便为法师提供京城的弘福寺以方便译经,还下旨派官员保护。又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称颂佛法。 
 
自玄奘归国后,太宗对佛法愈发推崇。太宗曾应玄奘之请,一次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并为长孙皇后新建慈恩寺,请高僧五十人入住。还为玄奘别造译经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德门楼亲执香炉临送,仪式非常隆重,观者数万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到坊州的玉华宫,召见了玄奘法师,太宗亲自阅览玄奘翻译的佛经后,对侍臣们说:“佛法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因此下诏有司总官,广写玄奘法师新译的经论,颁赐九道总官,那时天下共分九道。并御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用冠各经之首,又诏皇太子(即未来的唐高宗)撰菩萨经后序,太宗从此对待法师,亲如家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在翠微宫,召见法师,陪他谈话后,不觉叹道:“朕与法师相见恨晚了呵!未能尽弘法之意。”可惜就在那年五月,太宗皇帝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三岁,在位二十三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