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功臣—— 长孙无忌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开国第一功臣—— 长孙无忌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Sat, 03/10/2018 - 10:37
(接上期)
 
文/云中君
 
识大体选储君出谋划策  舍李泰选李治延续盛世 
 
长孙无忌在任内充分发挥了唐太宗对他的信任和作为内戚的身份之便,对太宗提出了许多别人不宜提出的建议。加上他本身的聪明才智,这些建议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成为大唐的第一功臣。在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获罪被废,太宗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因不合正常的长幼顺序而受到阻碍,犹豫烦恼不能决定。在两仪殿坐朝,群臣退朝后,只留下长孙无忌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说道:“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立太子的事弄成这个样子,我心里烦乱得很。”说着就向床上扑去,抽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惊慌,抢上去抱住他,夺下佩刀交给晋王。他们请问太宗想立谁,太宗答复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说:“我们听从您的诏令。有不同意的,就请斩首。”太宗对晋王说:“你舅舅答应你做太子了,应当拜谢。”晋王便跪下拜谢。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您们诸位已跟我的意见相同,还不知道社会舆论怎么样。”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德孝顺,天下臣民归心于他已很久了。请您召集百官询问,一定没有不同意见。如果不是真心同意,我就辜负了陛下,让我死一万次。”于是储君一事就这样决定了,接着提升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不久太宗又想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由于长孙无忌暗中据理力争,此事才作罢。

长孙无忌画像
长孙无忌画像

 
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被立为太子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九岁,且富有才华,在朝臣中声望颇好,唐太宗曾私底下答应李泰要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所以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才具来看,均处于劣势。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弃李泰而主张立李治呢?这是因为虽然晋王李治生性仁弱,而魏王李泰聪明绝伦,善于以才学取悦太宗,并招纳能人奇士、文武官员投其门下,但是长孙无忌明白,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勣、褚遂良等人。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贞观之治的忠实执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之治依然要坚持下去,只能依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 
 
而且,长孙无忌熟读经史,经历隋亡的乱世,他深知治世刚刚开创,君主太聪明也未必能明智。亡国之君隋炀帝本身就自幼聪明善辩,但他多智多欲、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不仅群臣难以辅佐,还容易成为国家民生之蠹害。若李泰得立,他可能会改弦更张,但其才器和君德又远不如唐太宗,结局极有可能危及“贞观之治”的成果。因此,在舍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上,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 
 
由于李治生性仁弱,唐太宗在立了李治之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像自己一样英俊果断的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李恪文韬武略高人一等,朝中和民间立李恪为太子的呼声都极高。根据史书记载,李恪并没有与李承乾或者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对皇位也没有强烈的欲望。太宗比较欣赏这个天生贵族的儿子,但是长孙无忌则一再反对。长孙无忌说:“李治仁厚善良,是个守成之君的好人选。选储君这件事至关重要,怎能朝令夕改?举棋不定很容易输棋。”在长孙无忌看来,守成之君并非一定要有才华,却一定要像汉朝文、景二帝一样仁顺。唐太宗只好作罢。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唐高宗对长孙无忌也是格外尊重信赖,“恭己以听之”,“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唐高宗也确实是一位守成的明君,外方内圆、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甚至灭掉了长久以来的心腹之患高丽国。高宗执政初年,即永徽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比贞观时期有所发展,在历史上被誉为“永徽之治”。 
 
临危难拒武后刚直不阿  遭诬陷蒙冤死流芳百世 
 
然而,当唐高宗的皇位逐步稳固以后,他最终在是否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争议中与长孙无忌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开始,高宗和武则天都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有一次,唐高宗带领武则天亲自登门拜访,并赐给长孙无忌宠妾所生的三个孩子朝散大夫的高官。不仅如此,还赏给长孙无忌金银珠宝丝绸整整十车。但当高宗说出皇后无子想废黜皇后时,长孙无忌也不直接拒绝,而是转移到别的话题。唐高宗没有办法,只好扫兴而归。接着,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几次拜访长孙无忌的府第,请求长孙无忌同意废王立武,但是结果都是一样,长孙无忌仍然拒绝。杨氏的父亲杨达,与长孙无忌的父亲和伯父都曾是隋朝大官,彼此有同僚之谊。长孙无忌却丝毫不为旧情动摇。再后来,许敬宗也参与了劝说。许敬宗在高宗当上太子以后,就是东宫的重要官员。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跟长孙无忌的伯父长孙炽也在隋朝是旧交,许敬宗自诩能够说动长孙无忌。结果许敬宗被长孙无忌形色十分严厉地训斥了一顿。 
 
长孙无忌一生都长于机隐之事,历经宦海风云,也老于世故,对于自己不与武则天合作的严重后果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深知唐高宗生性懦弱,而武则天智虑百端、性行险恶,一旦为后,必将临朝干政,出现褒姒亡周、吕雉篡汉的局面,而他作为开国元勋,自然不能临难退缩,坐视不顾。
 
永徽六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多次谏争,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在她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 
 
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查,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谋反供词,高宗哭着说:“我决不忍心给他判罪,让后代的优秀史官说我不能同自己的亲戚和睦相处,造成了这种局面。”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唐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性格懦弱,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放或被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核此案。许敬宗与吏部尚书李义府派大理正堂袁公瑜到黔州重新审讯长孙无忌谋反案,袁公瑜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而死,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入官,一代名相就此陨落。长孙无忌本来立有大功,却无罪而被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悲伤。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优待诏令追认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特地命令他的孙子长孙延继承齐献公爵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