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04/05/2018 - 16:13

为什么称天子的女儿为“公主”?

为什么称天子的女儿为“公主”? Thu, 04/05/2018 - 16:18
文/心语
 
我们从许多的古书典籍的记载都可发现,“公主”一词就是指皇帝的女儿,但到底“公主”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春秋公羊传》上载:“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主,就是“主婚”之意。原来,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而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天子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命同姓的诸侯做为长辈来主持婚事。因此,也就称天子的女儿为“公主”了。

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维基百科)
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维基百科)

 
所以,“公主”这名称最早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公主”这个称号一直由汉朝沿用至清朝。
 
汉制,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长”字都有尊崇之意。
 
东汉时皇帝的女儿皆封为县公主,即“公主”前的名称都是县名;到了晋朝,皇帝的女儿都封为郡公主,就是“公主”前的名称都是郡名。
 
到了唐朝,“公主”名称依旧,但有品级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皆能享受正一品的待遇。
 
清朝时,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承袭明制,皇帝女儿始称为“公主”。而公主也有等级之分,皇后所生的公主,就封为“固伦公主”,享有亲王的同等待遇;皇后的养女或皇妃所生的公主,便封为“和硕公主”,享有郡王的同等待遇。


 

关于媒人的几种趣味称呼

关于媒人的几种趣味称呼 Thu, 04/05/2018 - 16:19
现在的人若要结婚,是不需靠父母来挑选婚姻对象的。有的人甚至还会不通报家人就私自订婚或擅自结婚。可是,古人结婚就不同了,他们是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从这一句话就可以嗅出媒人的重要地位了。不过,媒人不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还拥有数种特殊的别称。 
 
一、伐柯 
 
“伐柯”出自《诗经•豳风•伐柯》,整句为“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何去砍树来制斧柄呢?没有斧头就不行;如何娶得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 
 
除了“伐柯”一词,后人亦把“伐柯人”视为媒人的代称。 
 
二、保山、保见人 
 
提到保山,您可别以为是在说中国云南省的保山市喔!两者可没啥关系。《红楼梦》第五七回与第一一九回分别写道:“邢夫人想了一想,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薛蝌生得又好;且贾母硬作保山,将计就计便应了。”“平儿急忙拦住道:‘姑娘且慢着。大太太是你的亲祖母,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当时的人称呼媒人为“保山”,意指像山同样稳固的保证人。另外,“保山”又可称为“保见人”。元代郑廷玉的《看钱奴》即有此载:“你父亲是周秀才,偶然打员外家经过,我是保见人,将你卖与那员外为儿。” 
 
三、冰人 
 
“冰人”,似乎是一个充满冰冷气息的词儿,可是它偏偏就成了一股脑要促成人一段好姻缘的热心媒人的别称。“冰人”乃是出自于《晋书•卷九五•艺术传•索紞传》里的故事:“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策曰:‘老夫耄矣,不为媒也。’会太守田豹因策为子求乡人张公征女,仲春而成婚焉。” 
 
这个故事是说:令狐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并与处在冰下的一个人在说话。善于解梦的索紞就帮他解梦,索紞道:“冰上的温度较高,是为阳,冰下的温度较低,是为阴。这个梦讲得是阳男阴女之事。《诗经》提道:‘绅士若要娶妻,得趁冰雪未融’,您在冰上与冰下之人说话,这是阳语阴,是关于媒人之事了。您往后应会帮人作媒,而且还是在冰雪融化时完成了婚事。”令狐策听了,却回说:“老夫老了,不再帮人做媒了。”令狐策虽然如此说,但是却碰上太守田豹想要透过令狐策去帮他儿子做媒,对象是同乡的张公征之女。双方后来顺利地结了婚,婚礼时间正是在仲春融雪时。 
 
从此往后,“冰人”成为媒人代称。很多古籍都可以看到此一称呼。清代李渔于《意中缘•先订》中写道:“既然如此,趁我们两个冰人在这边,就订了百年之约。”武侠小说家金庸也在《倚天屠龙记》中,采用了“冰人”这一词:“谢逊苦笑道:‘我痴心妄想,要研究这屠龙宝刀中所藏的秘密,想不到来冰海,作冰人,当真是名副其实,作了你俩位的冰人。’”
 
四、月老、月下老人 
 
上头既然已经提到“冰人月老”,现在当然就得说说“月老”了。“月老”这一个词儿,绝对是人尽皆知,或许这也与唐人韦固的故事流传甚广有关。这个故事出自于唐代李复言撰写的《续幽怪录•定婚店》。 
 
有一天夜晚,年少的韦固于宋城遇到一名老者,这位老者正沐浴在月光下翻阅着一本上头写着奇怪字体的书籍。韦固觉得奇怪,就问老人在看什么。老人回复韦固说,自己正在看“幽冥之书”。两人聊了一会儿,韦固这才知道老人是掌管世人婚姻的神祗,而他口袋中的红绳,是专门系在会结成夫妻的男男女女的脚上的。后来,老人还带韦固去见他未来的妻子。孰料韦固在见过会成为他妻子的女娃后,对于她居然由一位鄙陋肮脏的老妇抱着,内心实在不悦,韦固不想与这样的人家有婚配关系,他就派仆人去除掉女娃。可是,我们都知道,神明既定之事,任谁也无法更移。韦固在十多年后结了婚,并且发现眉间有疤的妻子正是那名三岁女娃。从此往后,《定婚店》就此盛传开来,而人人皆指“月老”乃为“媒人”的别称了。 
 
六、红娘 
 
喜爱古代戏剧的人,应该都听过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倘若您熟悉张生与崔莺莺的相爱过程,那么绝对喜爱那位心思细腻又聪慧的侍女红娘。若不是红娘极力促成张生与莺莺,不知道还要使多少看剧人纠结到哪时。这一对有情人幸好有这位煞费苦心的红娘,两人的往来过程才会显得趣味十足,并顺利成为眷属。“红娘”这一名号,当然是必定会成为媒人的别称啊! 
 
五、媒妁 
 
“媒妁”就是指婚姻介绍人。在古代,媒人可是地位殊异。古人若想要与哪门哪户结亲,都是要透过媒人的。倘若自己私自与他人订下盟约或相约私奔,那等于是干了一件败坏门风的事情,那可是会遭人唾弃的。《孟子•滕文公》就有此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年轻的男子女子若是没有经过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而私自与他人见面,或是逾墙私奔,一定会遭到民众的唾弃、责骂。《礼记•坊记》亦有明示:“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意思就是说:男女若是没有通过媒人是不可以交往的,即使透过媒人撮合,也得要进行过六礼中的纳币(纳征)后才允许相见。纳币,是古时候婚嫁六礼中的第四个礼节,是指男方得在吉日内,送礼物章服到女方家。 
唐代秦韬玉的“拟托良媒亦自伤”一句,即是假借蓬门女子的口吻,诉说自己想委托一名好媒人来求得一桩好婚姻。 
 
七、红叶 
 
听过“红叶良媒”这一句成语吗?它说的是一段借由红叶所缔造的好姻缘。由于“红叶良媒”衍生出多种版本,在此仅列举一例。 
 
唐僖宗时,宫女韩氏,在红叶上头题诗,并将它放到御沟中。当红叶随着沟水流到宫外,被于佑捡拾了去;于佑读完上头的诗作,自己亦在一片叶子上题诗,并把它投到水沟的上流。凑巧,那一片叶子被韩氏发现,并珍藏了起来。后来,帝王释出宫女三千人,韩氏就这么出了宫。因缘际会之下,韩氏与于佑结了婚。后来,两人各自拿出笥中的红叶,才赫然惊觉,两人的好姻缘全靠红叶这一大良媒。欣喜之余,韩氏又题了一诗:“一联佳句随水流,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于是,大家就将“红叶”视为媒人的代称了。 


 

大唐第一直臣 郑国公魏徵(下)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大唐第一直臣 郑国公魏徵(下)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Thu, 04/05/2018 - 16:14
(接上期)

魏徵画像

 
撰写史书终成良史 辅佐明君功比诸葛 
 
唐贞观七年,魏徵替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太宗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陈史》,李百药撰《齐史》。魏徵受诏总加撰定,对书稿多有删补,力求达到简明正确。《隋史》的序、论,都是魏徵所做,并为梁、陈、齐各史撰写总论,被当时称为良史。史书撰成后,魏徵加封左光禄大夫,晋爵郑国公,赐绢二千段。 
 
魏徵自认为对国家没有功劳,只不过是凭借辩论、游说,就参与决策,深怕待遇好最终会有亏损,后来借口眼疾多次请求辞位。唐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看到黄金埋在矿里,有什么可贵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做宝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黄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能想就此辞职呢?”魏徵听了只好作罢。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仍旧管门下省政事。 
 
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因为皇孙诞生,下诏宴请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间极其高兴,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以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有魏徵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二人。太宗曾问群臣说:“魏徵与诸葛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徵履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当时上书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实际,太宗厌烦,想予以驳斥,魏徵说:“古时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知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政局。”太宗高兴了,对上书言事者全都加以抚慰而后送走。 
 
庶人李承乾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魏王泰越来越得到宠爱,内外百官对李承乾是否还能做太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讲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徵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唐贞观十七年,太宗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徵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之臣,作为太子的辅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魏徵只得就职。 
 
一代直臣鞠躬尽瘁 千古明君痛失明镜 
 
此后魏徵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没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徵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以顺从他的喜好。太宗还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后来又与皇太子一道来到魏徵家里,魏徵加盖朝服,拖着腰带。太宗悲痛忧闷,抚摸他流下眼泪,问他有何要求。魏徵回答说:“寡妇不忧纬线的多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太宗准备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徵的儿子叔玉,当时公主也随同来至其家,太宗对魏徵说:“您看一下新娘吧!”魏徵此时已说不出话。 
 
这天晚上,太宗梦见魏徵还像平日一样,天亮时,魏徵逝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极为悲痛,为之罢朝五天。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徵举哀。天子下诏内外百官朝集使全都前去送葬,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定谥号为文贞,将他陪葬于昭陵。太宗登上禁苑西楼,遥望灵车而痛哭尽哀,晋王李治奉命在道旁设食祭奠。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将下葬时,其妻裴氏推辞说:“魏徵平日节俭,现以一品官的礼节安葬,仪仗器物太多,不合他的本意。”太宗答应其请,便用素车载棺,白布做其帷幔,不用涂车及草人、草马等物。
 
太宗后来临朝,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徵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我曾派人到他家去,得到写了字的一张纸,仅写一半,其中可辨认的部分这样说:‘天下的事情,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定,任用恶人则使国家危亡。公卿大臣之内,感情有爱有恨,憎恨的人只见到可恨之处,喜爱的人只看见可爱之处。爱与恨之间,应当小心谨慎地对待。如果爱其人而又知其缺点,恨其人而又知其优点,除去邪恶而不犹疑,任用贤人而不猜测,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了。’其大体内容就是这样。我反复思忖,恐怕难免犯这种错误。公卿大臣随从侍卫可将这些话写在朝笏之上,见此情况一定要进行谏争。”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徵,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恐怕还是百官苟且顺从,不敢来触犯龙鳞吧!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魏徵逝世之后,唐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