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把 女孩称为“丫头”

为什么古代把 女孩称为“丫头” Tue, 05/29/2018 - 10:59
在古代小说中常看到把女孩儿喊为“丫头”,其实现在有些华人地区还沿用这种称呼。如《红楼梦•第十五回》有:“忽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丢了纺车一径去了。”但为什么要把女孩儿称为“丫头”呢?
 
古代“丫头”一词,最初并非用来代称女孩,而是专指幼童头梳丫髻的发式。如唐朝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又宋朝杨万里《入建平界》诗:“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古代不只是女孩儿梳双髻发式,男孩儿也都将头发编扎成两束,盘在头顶左右两侧,因形状类似兽的两只角,故称为“总角”,后来被用来代指未成年男女。

绘图/牛牛(看中国)
绘图/牛牛(看中国)

 
古代女孩子在束发插簪举行“笄(音jī)礼”后,便将头发留长。女孩们会在头上梳起左右对称的两个发髻,这双髻就像个“丫”字形,也因此就把“丫头”代称为女孩了。如唐朝刘禹锡的《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意思是脸上有许多装饰的十三、四岁女孩儿,迎著春风姿态柔美婉约的对着人。
 
“丫头”不只代指女孩子。古代的婢女常梳着丫形发髻,故婢女又称为“丫头”,据考证早在宋朝就有这种叫法了。如《水浒传•第四五回》:“迎儿这个丫头,已自做一路了。”另《红楼梦•第四回》:“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
 
另外,婢女也可以叫“丫鬟”,因为梳双髻叫“丫头”,而髻是实心的;鬟则是把头发绾成环形中空的发髻,所以叫“丫鬟”或作“丫环”、“鸦鬟”了。如《红楼梦•第三回》:“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其实“丫头”还可以是父母对女儿,或是长者对晚辈女孩亲切的称呼。如《红楼梦•七十一回》:“贾母:‘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难道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另外,在古代只要是未出嫁的女子,就算是老年都还可以在头上梳双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