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Fri, 06/08/2018 - 12:55

《红楼梦》人物名字暗藏玄机

《红楼梦》人物名字暗藏玄机 Fri, 06/08/2018 - 12:59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层层叠叠,关系复杂。曹雪芹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倾注了大量心血,就连起名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紧扣书的主题,与内容协调一致,也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相协调。 

清朝孙温的《红楼梦》绘本(部分)
清朝孙温的《红楼梦》绘本(部分)

 
曹雪芹起名有深意 
 
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曹雪芹是采用由远至近来触及和展开四大家族故事的,首先写了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等,从而交代了本书是“真事隐,假语存”,并以此提醒读者注意。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难,音相近,可相通。)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他们之间关系的复杂也反映在了名字中。“钗”与“黛”都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代称,宝玉的名字拆开,分别给了两个少女,组成了“宝钗”和“黛玉”,由此可见他们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其间的纠葛也必定是紧密和变幻莫测,以致有了宝玉钟情于黛玉,却与宝钗联了姻的结局。妙玉也由一个“玉”字与宝玉相连,二人情投意合,性格上也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宝玉的一面镜子。 
 
细论名字之意 
 
对其他重要人物,作者主要使用了谐音来定名,这是大量的,并且“谐”得非常巧妙,足见作者的苦心妙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如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假语存(假语村言);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春天本来就很短暂,更何况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就更短了。也有人认为是“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灭亡的原因。 
 
王熙凤:凤为雄性神鸟,喻意凤姐像个才干卓越、犀利锋快的男人。也谐音“枉是凤”,虽然才干出众,也免不了香消玉殒,一领草席裹尸丢旷野。 
袭人:花的姿色俱佳且香气迷人,却在背后给你温柔的一刀。也喻示了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贾赦:假设,是说他在贾府是个摆设,不被贾母看好。  
 
贾瑞,字天祥:瑞者,天欲赐福之喜兆也,但是前面加了个“贾(假)”字,意思就全反了,所以书中贾瑞第一个死了,接着群芳一个个香消玉陨,可见这是个假的喜兆,故称之为贾瑞。蔡元培认为贾瑞就是“假文天祥”,因为贾瑞正好字天祥,而文天祥刚好字宋瑞,所以蔡元培认为这个人物是用来讥讽那些投降满清的明朝人,暗指他们没骨气。 
 
贾琏:假廉,假脸,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书中写的四大家族也是用了谐音,贾、王、史、薛分别是假、亡、死、雪(雪不长久)。就连地名“青埂峰”,也可能就是“情根峰”。 
 
《红楼梦》开篇不久,曹雪芹就绕了个弯子虚构了一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神话,让空空道人看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多年的“石兄”的故事,那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失落无考”,也“毫不干涉时世”。这是曹雪芹先生为了躲避文字狱故意用“假语村言(贾雨村)”把“真事隐去(甄士隐)”。 


 

为什么古人 称道士为“羽客”

为什么古人 称道士为“羽客” Fri, 06/08/2018 - 13:00
文/心语
 
《幼学琼林•释道鬼神类》:“羽客、黄冠,皆称道士。”《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山海经》:“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故不管是“羽客”、“羽人”、“黄冠”都是指道士。
 
另外宋代米芾《西园雅集图记》:“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西游记》第73回:“瑶草琪花羽士家”,其中“瑶草琪花”是仙家种的奇花异草,“羽士”则为道士。《汉书•郊祀志》:“五利将军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视不臣也。”而五利将军是指栾大,也是当时的方士,后人借“羽衣”称为道士。所以“羽流”、“羽士”、“羽衣”也是道士的别称。
 
原来道士有这么多的称呼,而且这些别称大都冠上个“羽”字,但这是为什么呢?
 
“羽”就是羽翼,与道士神仙之长生长寿有关,含有飞升成仙之意。道士修道的最高目标,就是飞升翱翔于云雾飘渺的天上而成仙。因此道士称为羽人、羽流、羽士等,故得道成仙又叫做“羽化登仙”。宋代苏轼著名的《赤壁赋》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的作者借着登黄鹤楼,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结。诗中著名的黄鹤楼,其得名有许多神话故事,而这些传说都有“仙人乘黄鹤”在此休憩或经过。因为古人特别喜爱鹤,而且鹤是长寿的象征,鹤的羽毛也特别漂亮,所以鹤被称为“仙鹤”。因此,道士也就常被称为“羽人”、“羽客”了。


 

大清朝皇帝 一日起居的 三点启示

大清朝皇帝 一日起居的 三点启示 Fri, 06/08/2018 - 13:01
大清朝由满族在17世纪建立,当时八旗将领率军越长城,入主中原,取代衰落的明王朝而一统天下。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只占中国人口的一小部分,却高效且谐和地治国超过两个半世纪。多位清代皇帝励精图治,特别是史称“康乾盛世”的近140年中,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最以自律和奉献精神为后人铭记。
 
一、早起晨读 
 
据内廷秘笈《起居注》,凌晨5时左右,清朝皇帝会起床穿衣。袍服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月份、场合和时辰来选择。穿着停当,皇帝会进佛堂礼佛烧香,然后进行早读。据《国朝宫史》,乾隆皇帝会在乾清宫西暖阁及弘德殿,阅列朝《实录》《宝训》一册,在不间断参鉴前朝历史、学习先祖圣训中,制定自己的治国方略。 
 
早上6点到7点,皇帝前去用早膳。据满族习俗,大清皇帝每天只吃两顿正餐,一顿“早膳”,一顿“晚膳”——即中午用膳,加上午休,约在11点到下午2点半。皇帝也常在下午5点到晚上7点再用一顿非正餐,称为“晚点”。三餐都是独自一人用膳。 
 
二、专注决策 
 
大清皇帝通常上午9点半才开始上朝理政、处理公务,不过圣祖康熙通常在大清早就开始早朝了。据《大清会典》,清代早期皇帝“月之每旬五日(即黄历初五、十五和廿五三天)御太和殿受朝”,此称常朝,并不讨论朝政实务;“折本降旨则有御门之仪”,即所谓“御门听政”。 
 
康熙皇帝几乎每天都会“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6点、夏秋季早上5点听取官员汇报,地点多在乾清宫前面的乾清门。像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都是由御门听政决策的。上完早朝,康熙皇帝也会向太皇太后请安。 
 
大清皇帝日常听取官员工作汇报、处理政务,最普遍的形式则是召对臣工,一般每天都会进行。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早起由军机大臣向皇帝奏事,或一人独自奏对,或多人奏对。地点在养心殿西暖阁。如果扩大范围商讨,则多传旨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国朝宫史》载,乾隆皇帝每天用早膳时,阅王公大臣名牌确定召见的官员,在随后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分批召见。皇帝接收大臣奏折后会进行阅批,下发“朱批谕旨”,直到午时(11点)。康雍乾三朝皇帝都是上朝早、理政快;他们非常勤政,批阅奏折不用代笔,繁忙的时候会至深夜。 
 
三、养心为重 
 
用过午膳,如果不需要继续批阅奏章,皇帝通常会从事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包括作画、赋诗、看戏、欣赏文物和花鸟鱼虫等;至晚上9点则已沐浴入寝,如此他们可以在天亮之前就醒来。从顺治皇帝开始,崇信神佛、学习教育,就是培养皇子世界观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皇帝除了早晚要进佛堂礼佛烧香,晚上7点到9点间也要遵满族的萨满教传统进行祭祀。而祭天、祭地、祭五谷、祭祖等在内的重大祭祀活动,一定要皇帝亲自出席并主持。最成功的大清帝王不仅是善于治国的一国之君,也是具有精神高度、思想非常开阔的人。他们身后留下很多修炼和思想方面的著述。 
 
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以乾清宫西暖阁为寝宫。而雍正以后的皇帝,如居紫禁城,理政多在“养心殿”前殿,居寝则在后殿。为凝神养心,皇帝多是独自一人就寝。被召幸的嫔妃侍寝后,会在皇帝寝宫的偏殿就寝。 


 

开国名将 宋国公萧瑀 (上)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开国名将 宋国公萧瑀 (上)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Fri, 06/08/2018 - 12:56
文/云中君
 
萧瑀(音yǔ),字时文,其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名鲕,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萧瑀九岁那年,被封为新安郡王,年轻时以讲孝道闻名。他幼时学习勤奋,很会写文章,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他也爱好佛学,一向注重静心养性,隋炀帝的萧皇后是萧瑀的姐姐,他作为外戚虽是隋炀帝的重臣,曾被任命为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后来却因为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之后受到薛举进攻,奋力抵御。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萧瑀归附唐朝,善理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他做事兢兢业业,又铁面无私,无论谁犯有过失,必加弹劾,故而为人所惮怕。唐贞观年间多次被罢相,却仍为唐太宗所重视。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他说:“性情耿直超过古人,但善恶过于分明,不免有时失误。”后来唐太宗因为敬佩萧瑀的忠诚与胆识,特赐他诗一首,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画像
萧瑀画像

 
唐贞观初年,萧瑀任尚书左仆射,仍为宰相。李世民同时又起用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为相,与萧瑀一起分理国事。萧瑀由于出身显贵,曾与唐高祖李渊同为隋朝大臣,因此他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和魏征等人,在论政事时常与他们发生争执,即使在唐太宗面前也经常对众臣出言不恭。萧瑀秉性鲠直狷介,难容他人之短,一见房玄龄等人有过失,就痛加弹劾,并时常贬低他们。李世民曾多次劝告,他则不以为然。李世民为此对他产生不满,他任宰相期间,时而被罢免,时而又复职,先后曾被授予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常卿、晋州都督、河南道巡省大使等职。房玄龄、魏征、温彦博曾犯小错误,萧瑀上表弹劾,但竟然没有被追究,反给自己造成损害。为这事被罢免了御史大夫,改作太子少傅,不再参与朝政。
 
唐贞观六年(632年),萧瑀被授予特进这个闲散官衔,行使太常卿职务。贞观八年(634年),萧瑀任河南道巡省大使,有个应当审问判罪的犯人不肯交待犯罪情节,于是放在铜格上用火烤,用绳索捆绑吊打,一直整死了,太宗特地使得萧瑀免于处分。
 
贞观九年(635年),萧瑀被调回朝廷任命为特进官衔,参与朝政。他的生性好斗,经常和同僚们争吵,多次触怒太宗。但是,唐太宗尊重他的行政经验,以及廉洁耿直的品质,数次被罢免或降职之后又重新启用。 
 
萧瑀作为一个前朝亡国皇家的后裔,在唐朝的政治生涯,屡任宰相,与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善始善终。他始终在朝廷的权力中心,其主要作用和功绩是在唐高祖李渊为帝的武德朝。入贞观朝后,五遭罢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屡罢屡起。以后,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以及从子(侄子)共有8人为相,与唐朝荣辱与共,可谓兴旺发达,这个结果是历史上罕见的。 
 
压轿郎官 九岁送姐出嫁 
受封为王 联姻大隋皇室 
 
在大隋朝晋王王妃的送亲队伍中,有一个小孩,年纪只有九岁,他却是使团中级别最高的“压轿郎”官。他就是萧岿的儿子萧瑀,跟随姐姐一起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隋朝都城长安。这一“行”决定了他与姐姐的光辉前程,对曾祖父昭明太子萧统这一支萧氏家族以后数百年的兴旺发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和姐姐都成了这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人物。 
 
作为皇子的萧瑀在父母的呵护下,在无比优越的皇城江陵成长,他离家以“压轿郎”官赴长安时,刚刚被封为新安王。晋王大婚热闹过后,独孤皇后很快就了解到王妃儿媳妇孤寂的这种心情,很快就与丈夫皇帝隋文帝杨坚商定:把萧瑀留下,一方面姐弟相伴,可以略免儿媳妇王妃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萧瑀在隋朝皇室中成长、接受教育。于是,萧瑀被留在长安,与姐姐和姐夫晋王杨广一起生活。这样生活了五年,萧瑀与姐夫晋王杨广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独孤皇后还把她娘家兄弟的一个女孩嫁给了萧瑀,使萧瑀跟大隋皇室的关系更加亲近。 
 
隋炀帝杨广当太子时,萧瑀被任命为太子右千牛。杨广登基为帝之后,萧瑀改任炀帝主管衣服的尚衣奉御,加了个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的头衔。
 
有一天萧瑀突然患风湿病,却不让家属请大夫治疗,还说:“如果老天给我一个晚年,就用这病作为退隐的理由。”他姐姐知道后前来开导他:“凭你的才智,完全可以播扬名声光耀父母,怎能轻率地损害身体去求退隐呢?如果这事受到追究,那么就会犯下大罪。”
 
疾病将要痊愈时,他姐姐又来鼓励他,因此他再次立下了任职进取的志向。连续升任为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凭着皇后弟弟的亲近关系,炀帝把机要政务都交给了他。 
 
(未完待续)


 

收藏界`古玩圈的玩法 千人千面

收藏界`古玩圈的玩法 千人千面 Fri, 06/08/2018 - 13:11
(123RF)
(123RF)


古玩圈是个大林子,什么鸟都有,什么玩法都有。
 
谦虚谨慎,好学不倦,重视修养,典藏琳琅,那叫雅玩。
既学既问,辨真识伪,尊重知识,礼貌交往,那叫文玩。
玩出品位,玩出心情,玩出快乐,玩出人缘,那叫逸玩。
一掷千金,整店通吃,漂洋寻宝,最高拍得,那叫豪玩。
手握古物,口吐秽语,烟酒薰身,行为粗鲁,那叫俗玩。
我行我素,偏执偏狂,自以为高,妄自尊大,那叫怪玩。
不懂不问,不学不练,-脑面浆,见爱便买,那叫瞎玩。
见物即宝,花钱无度,身家不顾,痴迷不拔,那叫鬼玩。
购物啬帐,欠钱久拖,厚颜无羞,人见俱嫌,那叫赖玩。
尽花小钱,尽买破烂,人怜其寒,己感其乐,那叫穷玩。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形容古董的交易再是贴切不过。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行靠的是眼力。
 
收藏领域是各类群体混杂的集中营,他们把人性的千人千面在不知不觉中表现的淋漓致尽。
 
顶级经济能力+三流眼力认识的人——玩得也只会是三流的货,甚至沦为杀猪对象;中级经济能力+二流眼力认识的人——玩的多是中级的货,偶尔会收到几件高档的;中级经济能力+一流眼力认识的人——真正的收纳了这个行内的众多顶级器。
 
而这类人,往往是这个行业的大行家,或者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同时也沉浸多年,或身边有着足以信任的高端圈子或行家后盾的人。低级经济能力+一流眼力的人——这种情况不多,因为眼力,往往是买出来的,你不参与买卖交流,就不可能真正接触到几件这个行业的高端货;你掏的什么钱,接触的也就一般是什么对等级别的东西。
 
不可能你买几万块的货,这个行业那些动辄上百万的大货或有机会摆在你眼前。中低级经济+中级眼力见识的人——一般正当的行家、藏家或玩家,也即这个行业的大多数,即此属。顶级经济实力+一流眼力见识的人——很遗憾,国内还没有几个。干脆就说,没有!
 
沉睡的人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整天做白日梦,躲在被子里幻想,自我陶醉而导致买错、买假东西的现象十分普遍。
 
有的人能从市场实战交流中醒悟并提升眼力、藏品、知识,而有的人固执、好面子、不愿面对自己的不足,宁愿糊理糊涂的收藏。
 
“沉睡的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当面对他人否认自己藏品、眼力如何时,并开始争辩,甚至开始言语攻击他人。
 
不愿正确的面对收藏问题,不愿正视自己的缺点,都是源于自己的自以为是。
 
每天都沉醉在自己筑的青天白日梦中不愿醒来,靠着那股唯我独上的“信念”支撑着继续收藏。
 
“沉睡的人”不可怕,很可怜!执迷不悟,无法感化。
 
当有一天睁眼,得面对现实。没有行内高手、专家的把关和指点,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力是不可取的。
 
不要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请记得随时都可以回头。
 
清醒的人,真实优秀的强者;清醒的人,收藏要做这样的人。
 
清醒的藏家对藏品不加任何歪曲,凭真实眼力去看藏品真假,他不论对藏品、还是对人都有一种洞察力。
 
清醒的藏家洞察别人要靠大量实战经验知识和藏品,洞察别人需要不带功利欲望和偏见去看。
 
装睡的骗子都知道被骗者未必智商不如骗子,但是在利益诱惑下,利令智昏,很多藏家因为眼力不够而被拙劣简单的骗术骗过。
 
被种种欲望和偏见蒙住眼睛的人如同“沉睡的人”,没有被蒙蔽的自然应称为“清醒的人”了。
 
由于清醒的藏家很了解自己藏品及眼力,所以他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道路。
 
不会人云亦云地跟着潮流走被人左右,对自己可以自控和负责并能管理自己。
 
最后,这里想说的是:收藏一旦缺失文化和道德的约束,将会把人推向邪恶和灾难。


 

犍陀罗:尘嚣之上 佛陀之美

犍陀罗:尘嚣之上 佛陀之美 Fri, 06/08/2018 - 13:08
犍陀罗艺术,又称为“希腊式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含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日本、朝鲜等国和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犍陀罗灰片岩画像砖(图1),该浮雕描绘了释迦牟尼得道后向其弟子讲法的情景,释迦牟尼身着长袍,面庞呈椭圆型,神态敬慕端庄,结跏趺坐静坐于方台之上左手执衣角,右手施无畏印向周边弟子宣扬佛法。弟子共12人,代表十二因缘,分左右两侧站立,每侧居六人,形态各异,皆双手合十,虔诚聆听。

图1:犍陀罗灰片岩画像砖
图1:犍陀罗灰片岩画像砖

 
犍陀罗艺术诞生于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与古印度西北部三方交汇的中亚地区,是欧洲以及中亚地区当时通往印度的必经要地。在公元一世纪,犍陀罗地区就出现了最早的佛像雕塑,佛像造型多样,发髻多为波浪式,发髻向上束起,面部轮廓突出,时而身穿希腊罗马式托加长袍,时而裸露上身,着重刻画人物写实,具有浓郁的希腊雕塑造像风格,随后考古学家就地取材用当地名称将这种风格命名为犍陀罗风格。犍陀罗艺术因当地地区战乱受到强烈影响,于公元五世纪日渐消逝,但其造像艺术风格在斯瓦特和克什米尔地区得到传承发展,同时也对佛教东传从新疆地区进入中国对东亚诸国佛教造像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犍陀罗灰片岩王子像(图2),此尊造像高57厘米,头戴宝冠,身后戴圆形背光,五官棱角分明,嘴唇上蓄有八字形髭,神态安详,袒上身,下着长裙,正面交脚端坐。造像身材健硕,佩戴耳珰、腕钏,金镯等贵重首饰,像征其身为王子的高贵身份,肩披帔帛,帔帛包裹左肩,双手至于身前,施智拳印,右手持一莲蕾,姿态优雅,静坐于一方座之上。

图2:犍陀罗灰片岩王子像
图2:犍陀罗灰片岩王子像

 
犍陀罗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其中当属以富有浓厚的西方古希腊风格又融合了印度佛教主题的石雕艺术作品最为典型,在西方社会,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受到众多学者和收藏家的爱戴,其贡献对佛教东传,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考古研究价值。
 
犍陀罗地区石雕艺术早期的石雕艺术作品出现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表现形式多为佛教符号以及佛祖脚印等早期宗教色彩浓重,构图趋于简单的雕塑作品。随着时间发展这种富有希腊风格充满写实的雕塑风格兴盛于公元二,三世纪。十九世纪,大批的西方科考队来到位于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白沙瓦地区以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进行考古挖掘工作,之后大批具有此类风格的石刻雕像被发现,引起的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时至四世纪由于贵霜王朝瓦解,这种石雕艺术迅速衰败。
 
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有着浓厚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写实手法传神的颇具佛教精神的石刻艺术在犍陀罗地区盛行,与此同时犍陀罗艺术也进入了其黄金时期。此时的石雕作品主题可以主要概括为两大主题。一类是以希腊神话中神明形像为标准,五官立体,轮廓分明写实手法突出的独体佛造像。另一大类则为以立体浮雕形式描述佛教历史和记录释迦牟尼一生的“说法像”。

图3:犍陀罗黑片岩画像砖
图3:犍陀罗黑片岩画像砖

 
上图3的作品是由黑片岩雕刻而成,分左右先后描述了释迦牟尼圆寂和其尸骨火化仪式的重要场景。中间由希腊式立柱分隔开。浮雕上方有倒三角形几何图案排列作为纹饰,简洁大方。石雕右边描述的为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场面。只见释迦牟尼右协着席,迭足安卧于一方形铺床的中心,神态安逸,即将涅槃。其周围被九位弟子围绕,众弟子姿态各异,神态不一。其中一名弟子,将头枕在右手上,趴在释迦牟尼下方,悲痛欲绝几乎失神,场面十分生动,反应出工匠的高超技巧。石雕左方则描述了释迦牟尼圆寂后荼昆的场景。荼昆为音译词,意为火化的意思。画面中央为熊熊烈火,周围围绕着弟子共八人分左右两侧排开,一侧四人。众弟子无不目不转睛的凝望着大火,场面庄严。观赏的同时不仅赞叹匠人精湛的雕刻技术之外,也对其对佛法故事的了解和巧妙的设计叹为观止。


 

高古玉 马蹄形玉顶冠

高古玉 马蹄形玉顶冠 Fri, 06/08/2018 - 13:12
马蹄形玉顶冠


马蹄形玉顶冠,俗称为“马蹄形束发箍”或“马蹄形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较典型的高古玉神器,常见器形通常高约9cm,宽约4cm左右,另有高度只有3.5cm的,此类玉器在红山文化出土的墓葬中多有发现,系死者寄盼神灵护佑的一种随葬信物。 
 
本件顶冠玉器高15.8cm,上横口9.7cm、下横口7.3cm,以岫岩玉料制成,呈马蹄形筒状,表面有树皮状蚀斑,壁较薄,上口呈椭圆形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在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经专家考证,应为新石器时代部落酋长或巫师佩戴的顶冠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