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Fri, 06/22/2018 - 12:45

千年的虎丘塔--中国的“比萨斜塔”

千年的虎丘塔--中国的“比萨斜塔” Fri, 06/22/2018 - 12:50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举世闻名,人人皆知,但是,在中国有一座比它早上一百多年的千年斜塔,虎丘塔。 
 
虎丘塔 
 
在苏州城西北三公里处的虎丘山,原名“海涌山”。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将他的亡父合闾埋于此处。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所以将此山改称为“虎丘山”。另一说法,因“丘如蹲虎,以形名之”。总之“虎丘”这个名字,至今已沿用了两千五百多年。 
 
世人称虎丘为“江南丘壑之表”,有历代无数名人的游踪遗迹,许多流传不辍的轶闻,加上文人雅士的题咏和民间传说的渲染,使得虎丘山更富传奇色彩。此山高仅仅36米,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左图:虎丘塔(123RF);右图:虎丘塔中发现的越窑青瓷莲花碗和宋代楠木经箱
左图:虎丘塔(123RF);右图:虎丘塔中发现的越窑青瓷莲花碗和宋代楠木经箱

 
起源 
 
根据《续高僧传》中记载,虎丘塔最初是隋文帝所建的三十座舍利塔中的其中之一,塔中有两只舍利子。此塔原在云岩寺之中,(宋为云岩禅寺,清为虎阜禅寺)。但是清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云岩寺被焚毁,徒留此塔尚屹立山顶,隋文帝就在虎丘建立木塔,现存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而建。 
 
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塔”的虎丘塔,建于唐末五代后周显德六年(西元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直到元朝至正、明代永乐、正统、崇祯时期,都曾几经修葺,现存塔身的第七层就是崇祯时期(西元1638年)左右重建所留。迄今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十世纪长江流域砖塔建筑的代表作。
 
双层塔壁的砖塔 
 
虎丘塔为七级八角形木檐仿楼阁式砖塔建筑。但整个塔身无一寸木,这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七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损毁,原来的高度已无可考证,保存至今只剩砖砌塔身,现高47.5公尺。 
 
塔身的主体为砖造结构,外廊有微微突出的曲线,轮廓成抛物线形,由底层向上逐级收缩,呈曲线造型,弧线优美。就砖造部分而言,它的总高度,约为第一层直径的3.5倍,比例适度。 
 
中国早期的木塔和仿木砖石塔建筑,都只建一层塔壁,坚固程度欠佳。演变到后来出现了双层塔壁的建筑方法,使塔身强韧度大为增加,而虎丘塔则是最早建成的双层塔壁的砖塔。 
 
砖体塔身的平面,由外璧、回廊和内壁、塔心室四部分组成,由具黏性的黄泥砌筑。外壁塔门至回廊之间有一过道,廊内是塔心室,四面开门。塔心壁亦为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是为双层塔壁。 
 
艺术特色与珍品 
 
各层并设有腰檐平座,塔檐上雕饰繁复华丽;外檐每边转折处则砌筑出圆形倚柱,每面正中开有壶状拱形塔门,两侧以立柱将壁面分为三间,左右为砖砌直窗。楼梯采用唐以前的木制活动塔梯,每层只以楼层和外壁联系,内部为套筒式回廊结构,亦作柱枋、斗拱,每层均设塔心室,整体结构颇具特色,充分表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性风格。 
 
塔的另一特色,在回廊内侧和塔柱外壁上,以“沥粉法”堆塑出许多图案。横额枋、壶门、斗拱和天花板藻井等处,各有金钱、如意、卷草等的彩绘装饰图案,更饰以青、赤、黄、白、黑等色,色泽明艳瑰丽,造型优美,是国内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 
 
虎丘塔在第三层的跳尖上置有一“连珠斗”,在塔的装置艺术上亦属少见。第五层的“湖石勾栏壁塑”更是现存最早、独立陈设的湖石假山实物,尤为罕见。1956年4、5月间修塔时,在塔中发现五代至北宋的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其质地光泽如玉、釉色明润,是为越窑中之精品。以及铜铸佛像、铜境、涂金塔、棉绣经帐等。其中所藏经卷早已碳化,但包裹经书的丝织绣花经袱,是苏州传世最早的刺绣精品,另有一包覆经卷的“竹帙”更是国内硕果仅存的一件。 
 
第三层塔宫中,还发现约属五代吴越遗物的檀木经箱,以及檀木雕三连型观音像龛,高19.3厘米。中雕足踏莲花的观音像,左右各雕有飞天、胁侍等像。相貌庄严,衣褶、眉目等细部刻工极为精细,涂朱描金,格调富丽。这些文物上有的有纪年题款,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些罕见的艺术珍品同时还证实了虎丘塔的建筑年代。 
 
虎丘塔的倾斜状态 
 
虎丘塔塔身自四百年前(明代起)开始倾斜,但未超出重心。据专家调查,它的倾斜是因为塔基下的岩石层不平整,西南高而东北低,引起不平衡下陷,加上种种自然条件影响,促使塔身不断向东北倾斜。 
 
据记载,1638年(明朝崇祯十一年)改造第七层时,曾经将第七层的位置,略向西南方向移动,改变重心,用以纠正塔身的倾斜程度。在当时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1954年底层拱门严重裂开,于1956年进行整修,从地基浇灌水泥,塔内再以钢筋水泥加固。1981年到86年间,又进行了更彻底的维修工程,到目前已趋于稳定停止倾斜。 
 
至于塔身的十六条裂缝,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后期就已存在了。1957年进行抢救性维修时,以钢板和钢筋为每一层塔壁加了两道箍。又为保持古塔的原貌,在钢板和钢筋外面补砌了墙砖及八根倚柱。由于砖石与钢板钢筋的伸缩性不一,倚柱的两侧很快出现多条裂缝。 
 
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4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虎丘塔现存塔身低于比萨斜塔,如果虎丘塔原来的塔顶未损毁,则两塔高度相似,且虎丘塔的倾斜度也与比萨斜塔是相当的。 
 
宋代诗人苏东坡说“不到虎丘山,枉游姑苏城”。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虎丘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虎丘塔成了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苏州的象征。 


 

开国名将 宋国公萧瑀 (下)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开国名将 宋国公萧瑀 (下)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Fri, 06/22/2018 - 12:48
(接上期)
 
嫉恶如仇严厉清正 
刚直不阿五次罢相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前朝宰相,只有萧瑀一人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始终在权力中心活动。但也五起五落,即五次拜相,五次被罢相。 
 
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上朝言事言词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一次,当朝论事,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在朝堂上愤怒地争论,太宗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初登帝位,有树威震慑大臣的心理,见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怒不可遏,推倒御案,拂袖而去,随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和陈叔达身居相位,然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并罢免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这是萧瑀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第一次被罢相。 

萧瑀画像
萧瑀画像

 
萧瑀本来心高气傲,为唐朝筹划多年,殊多建树,罢官回家,越想越气,悲伤不已,竟然大病不起。太宗闻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激,想到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当即传下圣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萧瑀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唐太宗也好言宽慰,又把女儿许配萧瑀之子萧镜。皇帝和大臣成了儿女亲家。贞观元年(627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病故,萧瑀被罢尚书左仆射之后,此位也一直空着。至此,尚书省二仆射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宗诏任萧瑀恢复尚书左仆射。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 
 
萧瑀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贞观元年十一月末,复出后仅五个月就再度罢相。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唐俭走后,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萧瑀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但查明情况后萧瑀又第三次出任宰相。 
 
兵部尚书卫国公李靖带兵征讨突厥,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妻子──隋室的义成公主。萧后感念她的恩情,悲痛不止。萧瑀上奏弹劾李靖。有人乘机进言,说萧瑀弹劾李靖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议朝政,萧瑀第三次被罢相。 
 
唐太宗曾经亲切随和地对房玄龄说:“萧瑀在隋朝大业年间,劝阻炀帝征讨高丽,被赶出京城任河池郡太守。本应陪同炀帝遭到杀身之祸,却因此遇上了平安的机会,这真是塞翁失马,祸福无常啊。”萧瑀听到这番议论,对着太宗叩头感谢。太宗又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除建成立我为太子的想法又拿不定主意,在这期间,我不被建成、元吉宽容,确实产生了功劳丰伟而得不到奖赏的忧虑。萧瑀不被他们的丰厚财物所引诱,不被他们的严酷威胁所吓倒,真是一个关心国家安危的大臣。”接着写诗赐给萧瑀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对萧瑀说:“您守志不移刚正不阿,古代圣贤也不能超过。但是善恶分得太仔细了,也有失去分寸的时候。”萧瑀拜了两拜感谢说:“我特蒙皇上教导,又肯定了我的忠诚,虽然到了快死的年龄,却如新生一样。”
 
唐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中风,于第二年五月去世。李渊的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为“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萧瑀第四次出任宰相一年以后,因急躁、偏狭再次被罢相,并且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这是第四次罢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瑀、李勣等审理此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以萧瑀、李勣为相,这是萧瑀第五次拜相。同年,萧瑀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一起绘制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凌烟阁。当年萧瑀任太子太保,仍旧参与朝廷政务。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时,因为洛阳是军事交通要地,关隘、黄河环绕,就安排萧瑀担任洛阳宫留守。太宗从辽东回朝后,批准萧瑀的请求免去太子太保职务,保留同中书门下职位。因为萧瑀喜爱佛学,太宗就赐给他一幅彩丝绣成的佛像,并把萧瑀的形象绣在佛像旁边。又赐给他王褒书写的《大品般若经》一部,同时赐给袈裟,作为讲述佛经的服装。
 
唐贞观二十年,萧瑀与同僚多不合,关系紧张,并且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愤。因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黜他,希望他能自动辞职,以保全面子,他却不肯辞职。最后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亲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仓部封爵,并且贬出京城,这是萧瑀第五次罢相。 
 
大唐明君贤臣善始善终 
萧门博学才子绵延后福 
 
萧瑀被贬出京之后,他的姐姐萧皇后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竟然一病不起,与世长辞。74岁的萧瑀送走了最后一位同胞、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姐姐萧皇后之后感到无比孤苦和寂寞。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再次授给他金紫光禄大夫,恢复了宋国公爵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萧瑀随唐太宗前往玉华宫,病情突然加重。不几天便去世了,终年74岁。 
 
唐太宗知道萧瑀去世后伤心得停止进餐,太子李治为他举行悼念,派遣使者吊唁祭奠。太常寺拟定谥号叫肃。太宗说:“为死者确定谥号,一定要考察他的品行特点。萧瑀的习性是猜忌过多,肃这个谥号不恰当,要重新据实确定。”于是改谥号为贞褊公。行文追认为司空、荆州都督,赐给棺木,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修造的昭陵墓地。萧瑀临终写遗嘱说:“有生必然有死,这是不变的规律。我死后可穿一套单层的衣服,算作换衣仪式。棺内铺一张席子就行了,巴望尽快腐烂,不准再多一样东西。埋葬不要选择日期,只是要从速办理。自古以来贤能明智的人,不是没有同样的事例,你们要努力照办。”儿子们遵照他的遗愿,装棺安葬都很节俭。 
 
萧瑀的儿子萧锐继承官职,娶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萧锐官至太常卿、汾州刺史。襄城公主很讲礼仪,太宗经常告诫各位公主,所作所为,都要把她作为榜样。还命令有关部门另外为他们建造宅第,襄城公主辞谢说:“媳妇伺候公公婆母,如同伺候父亲母亲,如果分开居住,那么早晚问安常会耽误。”再三坚决辞谢,才算作罢,命令对老住宅进行改建。永徽初年,襄城公主去世,高宗命令安葬在昭陵。 
 
萧瑀的哥哥萧璟,也有学问德行。高祖武德年间任黄门侍郎,连续调任到秘书监,封为兰陵县公。贞观年间去世之后,被追认为礼部尚书。
 
萧瑀的侄儿萧钧,是他哥哥——隋朝迁州刺史、梁国公萧珣的儿子,学识渊博而且很有才能名望。太宗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很得房玄龄、魏征看重。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官至谏议大夫,兼任弘文馆学士。萧钧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去世,他著有《韵旨》二十卷,有文集三十卷流行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