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ue, 08/14/2018 - 16:19

“芝城之母”练夫人大义退兵保城

“芝城之母”练夫人大义退兵保城 Tue, 08/14/2018 - 16:22
作者/容欣 整理
 
建瓯(建州),别称芝城,是闽江上游武夷山下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建瓯历史上一直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瓯市在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始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福建”二字即取之于福州、建州之字首。建瓯被称为芝城,源于云际山右山脚的紫芝坊发现灵芝发光的缘故。
 
紫芝坊的“环溪精舍”是朱熹童年随父寓居读书的地方,从绍兴十年至十四年三月(公元1140~1144年)朱松逝世为止,朱熹均在此从父学习。建瓯当时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朱熹在建瓯的四年期间励志儒家圣贤学说,诗文有了很大提高,成为影响他一生发展的十分重要的一段生涯。书院前有画卦洲,相传为朱熹童年画卦处,其后代曾在此建有“画卦亭”、“朱韦斋先生祠”。
 
自古以来,建瓯即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丰富、人文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建瓯的木材、陶瓷、茶叶,早在宋代就蜚声京城和四海。“北苑”龙凤团茶是专供皇家的御茶,其精品比金子更贵重。建窑烧制的兔毫盏,是宋代最名贵的瓷器之一。元代时,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建瓯时,盛赞这里地域富庶,商业发达。但是有谁能想到这座美丽的建瓯城曾经面临屠城的命运。
 
五代乱世“全城众母”练夫人大义退兵
 
在五代乱世,唐朝晚期,唐朝福州军事判官章修的长子章仔钧率军镇守浦城,期间有二位叫边镐和王建封的心腹大将因遇雨贻误了军期,按军法当斩。仔钧公夫人练寯(873~952年),浦城仙阳练村人,人称练夫人,认为两将军曾立过战功,这次误了军期事出有因,因而代向仔钧求情,最后由练夫人赠予盘缠放两人逃走,而太傅公假装不知了之,二将离开前,发誓道:“有恩不报,天之神,地之灵,无容我二人寸进。”后来,边镐与王建封投靠了南唐。
 
仔钧公病逝后,练夫人随子迁居建州城。二年后,南唐派查文徽进攻建州,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大军围困建州城,猛攻数日后城破,南唐军队决定屠城三日。此时,边、王二人记起救命恩人练夫人还居于城内,一旦屠城,玉石俱焚,怕夫人难免于难,便寻访到练夫人居处,准备了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诉夫人,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现南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
 
练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并表示,建州城中居民七、八万,大多是无辜的百姓,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如果你们能念及旧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杀,则我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练夫人大义凛然,令二将汗颜,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
 
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
 
练夫人去世后,建州百姓感激她保护全城百姓的恩德,打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众母”。明正德十五年(1505年),建宁府同知湛龙,撤销城西敬客坊天后宫,改为章太傅练氏夫人祠。
 
后来,城西夫人祠移往郡城桐树坡。遗憾的是,练氏夫人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

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 Tue, 08/14/2018 - 16:21
在古装宫廷戏中,我们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各分站在金銮殿的两旁,每个大臣手中都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叫作笏。那么,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称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形板子。《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及《古今韵会举要》通作曶,在《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古代象牙笏板
古代象牙笏板

 
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郑玄注:“球,美玉也。”笏板的长度也有规定,如《礼记•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根据《礼记》中已有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象笏就是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
 
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就废弃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见时都执笏板,用来记事备忘,不用时就插在腰带上,这个动作称为“搢笏”。如《穀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又《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另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开国名将 蒋国公屈突通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开国名将 蒋国公屈突通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Tue, 08/14/2018 - 16:20
屈突通,其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后来徙居雍州长安,在隋朝时任职为虎贲郎将。他历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又能直言相谏,因此深受隋朝两代君王信任。杨广南巡江都之际,他被委任为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此后他参与了唐朝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追随秦王李世民击败薛仁杲,以不取任河战利品而受到唐高祖李渊的嘉奖,尤其击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此后屈突通因功高被朝廷委派镇守洛阳,数年后调回长安,在玄武门事件中他选择支持屡建奇勋的秦王李世民,推动大唐进入昌盛的贞观时代。他一生刚毅忠勇,身经百战,在晚年归顺明主,竭尽全力辅助大唐。贞观二年病故,赠官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忠。后来有诏得以配飨太宗庙廷。 

清康熙年间刘源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中屈突通的画像
清康熙年间刘源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中屈突通的画像

 
忠言直谏 救出一千五百人 
精兵夜袭 俘虏贼军数万兵 
 
隋开皇十七年,屈突通被拜为亲卫大都督。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竟然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隋文帝杨坚为此大怒,下令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 
 
屈突通闻听这个消息之后对隋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当即醒悟,回答他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随即下令让那1500人最终被免除死刑。从此以后,屈突通逐渐被朝廷所信任,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兄弟俩皆以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 
 
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隋炀帝即位时,派他持诏征召汉王杨谅。从前,文帝与杨谅约定,若用玺书召还,验视敕字帝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征返回。到这时,发诏书而无验证,杨谅觉察情况有变,盘问屈突通,屈突通回答无所屈服,最终得以返归长安。 
 
隋大业年间,屈突通与宇文述一道共破杨玄感,因军功迁任左骁卫将军。秦陇一带盗贼起事之后,他又被授职为关内讨捕大使。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刘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贼兵大败,屈突通俘虏了敌兵数万人胜利而归。 
 
效忠大隋 坚守河东 
兵败力竭 终归大唐 
 
此后隋朝天下大乱,盗贼丛生,兵无斗志,诸将往往覆军败亡。屈突通所向必定持重而行,虽不大胜,也未战败过。隋炀帝南巡江都之时,派他镇守长安。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隋代王杨侗派遣屈突通防守河东,协同宋老生一同抵御唐军。唐高祖数战不克,留兵围城,于是渡过黄河,攻破其部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屈突通大惧,便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防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前往蓝田以援救长安。到潼关时,受到刘文静兵马阻拦,双方相持一月有余。屈突通命令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天明大战,显和纵兵连破两座营垒,仅剩刘文静一座营垒独存,且兵马数次入垒,短兵相接,刘文静又被流矢所伤,唐军即将败亡,但桑显和因军士疲惫,传令做饭会食,刘文静因而趁机分兵以充实另外两座营垒。时逢游军数百骑自南山返还,袭击其背后,三座营垒之兵大声呼叫,奋力出击,桑显和兵马溃败而逃,尽数虏获其众。 
 
屈突通势急,有人劝他归降,他说:“我受国家厚恩,历事二帝,怎可逃难?只能以死报答了!”常抚摸自己的脖子说:“看来只好为国家受人一刀了!”他训勉士卒必定流泪感叹,所以虽处穷途末路,而部下仍然受他影响而不叛离。这位力战不屈的大将给李渊留下深刻印象,入京后唐高祖派他的家僮往召劝降,他立即下令斩决家僮。不久得知京师平定,家属全都陷没,便留桑显和镇守潼关,率领兵马前往洛阳。既行之后,桑显和就前来归降了唐朝。 
 
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骑追击,在稠桑相遇,屈突通结阵抵御。窦琮放其子屈突寿往谕使降,屈突通视死如归,见爱子而悲愤大呼:“昔日为父子,今日为仇敌。”命军士放箭射杀。桑显和大呼其众说:“京师已经陷没,各位家属都在关西,为何要往东行呢?”部下全都放下兵器不战。屈突通知道逃脱不了,便下马朝东南方向叩头两次,并哭着说:“臣力尽兵败,对得起陛下。”于是被擒获之后并送往长安。 
 
唐高祖李渊宽慰他说:“怎么相见得这么晚?”他哭着说:“屈突通不能殉人臣之节,故至此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高祖说:“真是忠臣啊!”当即放了他,并授职他为兵部尚书,封为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开国平乱 猛虎下山 
身先士卒 破敌功高 
 
唐武德元年八月,屈突通作为行军元帅长史,随秦王李世民兵征薛仁杲。大军得胜后,当时缴获的珍宝器物堆积如山,诸将都争先恐后拿取其物,惟有屈突通一无所取。唐高祖闻知之后说:“清正以奉国,真是名不虚传。”特别赐予金银六百两、缎一千匹,以示嘉奖。 
 
不久屈突通被任命为陕东道左仆射,随同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当时屈突通有两个儿子在洛阳,唐高祖说:“现在想把东征之事交付给你,但是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屈突通说:“臣已老了,本不能承担重任。但从前陛下释放俘虏,加以恩礼,使臣再生,当时口与心都发誓,要以身许国。今日之行,愿为先驱,两儿如果遇害,本是其命如此,我不会以私情妨碍公义。”唐高祖李渊感叹道:“守义之士,竟至如此!”
 
等到大军围攻洛阳时,窦建德援兵将至,李世民分拨部下的一半将兵交付屈突通,命他与齐王李元吉一道围攻洛阳。唐武德三年九月,秦王李世民轻骑简从,只带尉迟敬德等数人巡视战地,登魏宣武帝陵之时,遭遇王世充与单雄信率领的万名大军突袭。尉迟敬德在危急时刻击退刺杀李世民的单雄信;另一边,屈突通在大营中闻讯,率领援军疾驰救驾,勇猛杀敌,大破敌军。此战唐军生擒敌将陈智略,斩首千余级,俘敌兵六千,王世充仅以身免。尉迟敬德救主于前,屈突通破敌在后,两位大将并肩作战,默契如兄弟,大破敌军。 
 
唐武德四年二月,李世民移军洛阳西北的青城宫,营垒未就,王世充又率两万兵出洛阳方诸门,意图凭天然地利,依托谷水抗击唐军。情势危急,唐将皆惧,李世民却临危不乱,独登帝陵观察敌情,见世充悉众而出,遂生妙计。他派勇猛的武将屈突通领步卒五千渡谷水迎击,若交战便纵烟传讯。屈突通一马当先领命而去,遇大军而不惧,殊死迎战。秦王待烽烟升起,亦引骑入阵,身先士卒,贼众披靡。自清晨至晌午,两军激战半日,王世充兵开始退却。李世民继而乘胜追击,兵临城下,俘斩敌军七千人。王世充与李世民会战,败多胜寡,最终在武牢关溃败,于四年五月率其残部向唐军投降。 
 
平定王世充之后,屈突通因为力战功高,不久就被任命为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东都。几年后之后又被朝廷招还任刑部尚书。他自认为不熟悉法律条文,一再推辞朝廷的任命,于是改任工部尚书。在李建成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重任检校行台仆射,驰赴洛阳镇守。贞观初年,行台撤销,任职洛州都督,晋爵左光禄大夫。贞观二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赠官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忠。后来下诏配飨太宗庙廷。唐高宗永徽年间,再赠司空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