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ue, 10/02/2018 - 14:23

两位五星上将 蒋中正与麦克阿瑟(1)

两位五星上将 蒋中正与麦克阿瑟(1) Wed, 10/03/2018 - 23:44
文/赵长歌 
 
现代史上,中西方有两位传奇的五星上将,蒋中正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他们的传奇,既是个人的传奇,也是历史的传奇。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比两人的相似之处,开篇先从以下这句话谈起。 
 
秦孝仪先生赞叹蒋公:“夫有其德者,未必有其言,有其言者未必有其功,三者备矣,又未必有其位与有其寿。”德、言、功、位、寿五者齐备,蒋公与麦帅都是这样的历史英雄。 

左图:蒋中正(1943年);右图:麦克阿瑟(1945年)
左图:蒋中正(1943年);右图:麦克阿瑟(1945年)

 
天降大任 英伟奇才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寿享88。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寿享84。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两位英雄,相差7岁,有着英朗军人仪表的他们,都在20世纪世界巨变的历史舞台上力挽狂澜。他们逝去的时间,相隔11年,逝去的日子,竟同是4月5日。
 
蒋中正的一生充满了“最高”和第一。他是第一任黄埔军校校长,历任国军总司令、国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特级上将、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中华民国总统。他是中国建立共和政体后,是第一个成功统一全国的最高元首,是领导中国军民团结抗日的最高领袖,二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公的经历正是源于他的奇才和天降大任,他创造了现代历史上英雄救世的奇迹。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第一和唯一。1903年,他以98.14分第一名的成绩自西点军校毕业,创造了西点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麦克阿瑟还有三个“最年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是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1919年被任命为西点军校第31任校长,是西点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于1930年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 
 
他是被其他国家授予陆军元帅的唯一美国将军,是美国历史上参加过三次重要战争(一战、二战、韩战)的唯一将军。二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是对日本命运和太平洋地区影响最深远的美国人,还是美国陆海空三军中获勋最多的将军。他卓越的军事天才、战略能力和时代赋予的独特经历,使他独特于美国历史上的任何将领。 
 
1908年,蒋中正加入同盟会,次年首次见到孙中山。当时还是年轻军校士官生的蒋中正给孙中山先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孙中山对陈其美说:“此人将成为革命的中坚,我们的革命运动正需要这样的人。” 
 
军事家、美国陆军特级上将约翰•潘兴是众多著名美国陆军将军的导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潘兴曾率领美国远征军取得胜利。年轻时的麦克阿瑟令潘兴印象深刻:“麦克阿瑟少尉的男子汉气质和精干的形象,给我留下了良好印象。” 

左图:蒋中正(右)、原配毛福梅(左)、母亲王采玉(中)与蒋经国(前);右图:少年麦克阿瑟就读西点军校(1899年),和他的母亲玛丽哈迪。
左图:蒋中正(右)、原配毛福梅(左)、母亲王采玉(中)与蒋经国(前);右图:少年麦克阿瑟就读西点军校(1899年),和他的母亲玛丽哈迪。

 
两位母亲 教子不怠 
 
蒋中正九岁丧父,蒋母含辛茹苦,教子不怠。蒋中正回忆母亲时说:“其于中正抚爱之深,常如婴孩,而督教之严,甚于师保。出入必检其所携,游息必询其所往,罢读归来,必考其所学;而又课以洒扫应对之仪,教以刻苦自立之道,督令躬亲佣保猥贱之工作,以励其身心;夜寐夙兴,无时不倾注其全力,期抚孤子于成立。”古有岳母刺字,现有蒋母言传身教,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又一位千古英雄。 
 
麦克阿瑟将军的母亲玛丽哈迪也称“粉姬”,她鼓励麦克阿瑟学习研究历史,浏览世界名人传略,教导麦克阿瑟“永不说谎”。儿童时代起,麦克阿瑟取胜的决心就坚不可摧,粉姬小心地呵护着这种激情。麦克阿瑟一直受到母亲的激励,有人说她塑造了麦克阿瑟的性格。 
 
非常著名的一件事情是,麦克阿瑟13岁那年,粉姬把他带到了外公家诺福克,他决定卖报纸来挣些零花钱,然而街角很多卖报的小孩不喜欢再有竞争者加入。他晚上回家时局促不安,一捆报纸原封未动。“道格拉斯,你为什么一份报都没卖?”“晤……那些男孩不让我卖。”粉姬严厉地对他说:“明天你还出去,把报纸卖完,否则别回来。”麦克阿瑟第二天晚上回来时,一只眼睛发青,衣服撕破了,鼻子和嘴巴有干涸的血迹,指关节红肿,但这次报纸卖完了。 
 
国父创校 名将摇篮 
 
黄埔军校,全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由国父孙中山先生指示筹办,1924年建校,原校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 
 
孙中山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从黄埔第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4年11月,孙中山视察军校,对蒋中正说:“今观黄埔军校学生,……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行我之主义。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 

民国13年(1924)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委任状
民国13年(1924)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委任状

 
黄埔培养出的名将,多在抗战和剿共战争中担任军师级职务,一些人甚至在剿共战争担任兵团司令、绥靖区司令、剿总副总司令等要职。如:关麟征、胡宗南、徐庭瑶、李默庵、王叔铭、杜聿明、俞济时、王耀武、黄维、方天、宋希濂、甘丽初、方先觉、桂永清、戴安澜、张灵甫、余程万、胡琏、邱清泉、廖耀湘、罗奇、郑洞国、李本一、杨干才、张耀明、刘玉章、莫敌、高魁元、戴笠、郑介民、唐纵、邓文仪等。 
 
再说西点军校,全称“美国陆军军官学院”。纽约曼哈顿岛以北四十英里的熊山,气势磅礴的哈得逊河被一块伸向河中的岩石坡阻挡,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当年踩在这三角形悬崖巨石之处一看,说,好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盛顿曾主张在此建立军校,遭到反对。1802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改变了在任华盛顿国务卿时的反对立场,西点军校正式创建。西点军校是联邦政府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军事性质四年制本科大学,1898年把“责任、荣誉、国家”正式定为校训。
 
西点军校是培养美国陆军名将的摇篮。最著名的美军将领,约翰•约瑟夫•潘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罗伯特•李、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等都毕业于西点军校。 

1919年6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
1919年6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

 
黄埔西点 两位校长 
 
蒋公是黄埔第一任校长,任期从1924年至1947年。黄埔创建之初,物资匮乏,条件极为艰苦,蒋公效法岳飞、戚继光治军,励精图治。从军服军帽设计、聘用教官、编写教程、训练射击、校舍卫生、学员风纪等,蒋公都详细规定。黄埔一期约五百学员,大都由蒋公亲自招收。他还为黄埔学员选定了《选读各书目录》,涵盖广博。 
 
黄埔军校的课程主要是军事课和政治课。军事课首先选定最为急需的基础科目:学科和术科。学科方面,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和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常识,继则教授战术、兵器、交通、筑城4大教程。还有教授如何制定战略战术、作战计划、动员计划的课程。术科方面,有制式教练、实弹射击、马术、劈刺以及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 
 
1925年元旦,蒋公对黄埔学员训话讲道,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四字。当时军校优秀学生,除了获得毕业证书等,还将接受由校长颁发的礼仪装饰佩剑——中正剑。 
 
蒋公自黄埔建军,创立了真正的国民军,迈出了实现“军政”的关键一步。在即将展开的战争中,黄埔军将作为是国军中的王牌、国军的军魂,随公东征、北伐、剿匪、抗日,一匡天下,捍卫国家尊严、保护民族血脉。 
 
日军统帅冈村宁次在1939年说:“看来敌军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二百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力意志而徘徊犹豫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不可忽视其威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由此可见……”他承认日本在战前,低估了以蒋公为领袖的黄埔抗战精神。 
 
各期黄埔军校生一毕业,都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八年,22次大会战,200多名黄埔教官和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2/3的抗日之师,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毕业生幸存者仅1100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有40名黄埔将军壮烈殉国,“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白骨无黄埔?” 
 
每年在西点军校庄严而隆重的毕业典礼上,总统或者副总统都会亲自参加,在礼炮声中,校长会亲自把一校徽佩戴在学员的胸前,校徽上镌刻着一只目光炯炯的山鹰,一顶发亮的钢盔,一把锋利的短剑,还有一行醒目的大字,那就是闻名于世的西点校训——责任、荣誉、国家。 
 
西点军校特别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他们反复强调,西点培养的领导人才必须是“品德高尚”的。 
 
在西点军校,麦克阿瑟曾对学员讲道:“‘责任、荣誉、国家’,这三个神圣的名词庄严地提醒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它们将使你精神振奋,在你似乎丧失勇气时鼓起勇气,似乎没有理由相信时重建信念,几乎绝望时产生希望。……怀疑者一定要说它们只不过是几个名词,一句口号,一个浮夸的短词。每一个迂腐的学究,每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每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每一个伪君子,每一个惹是生非之徒,很遗憾,还有其他个性不甚正常的人,一定企图贬低它们,甚至对它们进行愚弄和嘲笑。” 
 
1919年6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校长。他在任内对这所享誉世界的军事院校进行了开拓性的改革,包括 :整顿纪律、增设课程、主张训练要着眼于未来战争、推行现代化军事教育,他也因此享有“西点之父”的美誉。 
 
而进入西点军校的年轻人也已经准备好,或者是经过训练后准备好为他们的国家奉献生命。在美国的历次战争中,西点学员的死亡率是数一数二的。
(待续)


 

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绍兴古城

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绍兴古城 Tue, 10/02/2018 - 14:29
绍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素有水乡、酒乡、书法之乡的美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漫步其中,仿佛行走在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水墨画之中。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的水乡风光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屋瓦皆蕴藏着美丽的故事:禹治洪水、勾践建都、王羲之即兴挥毫《兰亭序》、陆游唐婉沈园重逢……

绍兴八字桥风景(公有领域)
绍兴八字桥风景(公有领域)

 
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
 
绍兴古城地处江南水乡地带,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乡,自古山水秀丽,风光明媚,城内水巷纵横,湖光山色,如身临其境,宛若“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绍兴历史悠久,古时大禹治水功成之日,在这里会贤臣,稽功德,于是有了会稽的地名,大禹死后葬在这里,现存有大禹陵等十八处遗迹。会稽的水清明如镜,于是这里也称为鉴湖,“稽山镜水”便成了绍兴最好的诠释。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越池”曾一度成为华东政治文化中心,唐朝改称越州,南宋时又改为绍兴府,并沿袭至今。
 
青石拱桥独具韵味
 
绍兴是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大街小巷,溪流纵横。城中水巷交叉,街道临水而建,沿着水巷缓缓前行,沿岸庭院深深,不时传来闹市的喧哗,一条条交织的水街将绍兴城连贯起来,孕育着古老的水巷文化风情。
 
绍兴城内河巷纵横,桥特别多,清光绪年间,城内的桥就多达三百余座,现在绍兴市区较著名的桥还有七十多座,整个绍兴水乡内的桥多达三千余座,因此这里又有“桥都”之称。绍兴的桥多以青石构造,或作拱形,或作梁式,或两者结合,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为此处增添不少的韵味。其中以始建于南宋加泰年间,重建于南宋宝佑四年的“八字桥”最为独特,此桥地处在三街三河的交错点上,以石材建造,造型奇特。

古建筑的艺术集锦:西施殿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为了纪念西施,先人在位于诸暨城南的竺萝山下,浣纱江畔的西施故里建造了一座西施殿。西施殿内的建筑构件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诸四乡收集来的,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都十分精美,可以说是民间古老建筑的艺术集锦。西施殿头侧正对门楼的建筑是古越台,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越王勾践和他的两位谋臣文种、范蠡;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穿过香榧馆、珍珠馆,出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浣纱石了。

书法圣地:兰亭(公有领域)
 
书法圣地: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市区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因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而得名,中外驰名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发生于此。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4年)三月,当时的一些名人雅士,如王羲之、谢安、孙绰、王献之等人,在浙江会稽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诗酒会,他们在西边席地而坐,饮酒赋诗,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名之为《兰亭序》。此作品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极为辉煌的一页,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婉与陆游(公有领域)
唐婉与陆游(公有领域)
 
见证陆游唐婉爱情的所在地:
 
沈园
 
沈园,一处精致优美的宋式小园林,它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得以流芳,全因为一则千年不老的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为妻,夫妻两人十分恩爱,但表妹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婉分离,后来唐婉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于沈园相遇,陆游在伤感之余,在园壁上题了一首的《钗头凤》,词曰:“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见了也同样依律写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冰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不久,唐婉因抑郁而死,陆游得知后哀痛不已,后又多次赋诗忆咏沈园,写下“承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沈园因陆游与唐婉两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而颇负盛名,如今人们到沈园,除了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感受他们的爱情,并将这里视为感情的寄托之处。


 

开国名将 夔国公刘弘基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开国名将 夔国公刘弘基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Tue, 10/02/2018 - 14:25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其父刘升是隋朝河州刺史,他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交往,而且不谋家产,只是依赖其父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隋朝大业末年,他从征辽东,因家资贫乏,行至汾阴县时,自料误期依法当斩,便与其部属屠牛犯法,暗示县吏逮己入狱。一年之后,按赎刑论处。随后亡命在外,盗马以自供给,后来到达太原。因其豪爽,结交了当时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渊父子。 
 
自李渊太原起兵之后,他一直追随李渊父子,并与李世民亲近,进攻长安时任先锋,力擒隋朝主将屈突通。唐高祖曾有诏以太原开国立功,刘弘基与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等十四人,约免一死。玄武门之变拥立秦王李世民有功。贞观初年,刘弘基因遭义安王李孝常谋反一案牵连,被免官除名。三年后被唐太宗再次起用,出任易州刺史,并恢复封爵。唐太宗征伐高句丽辽东之时,刘弘基又被任命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病死,终年六十九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 

清康熙年间刘源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中刘弘基的画像
清康熙年间刘源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中刘弘基的画像

 
募兵两千开国立功 
力斩隋将长安扬名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在太原密谋起兵兴唐,刘弘基奉命招募二千余人。当时,王威与高君雅准备杀死李渊,刘弘基与长孙顺德埋伏在官厅后面,将王威与高君雅二人擒拿斩首。不久,李渊自称大将军,以刘弘基为大将军府左统军。此后刘弘基一直追随李渊父子东征西讨。他与李世民友善,有一段时间竟亲热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他曾跟从秦王李世民攻下西河(今山西汾阳),驻军贾胡堡,击败隋朝名将宋老生。李世民进攻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时,宋老生在城外列阵,败后弃马逃走。刘弘基神威大振,亲斩隋将宋老生,因有此功被封为右光禄大夫。 
 
唐军到达河东之后,刘弘基率先渡过黄河,攻克冯翊(今陕西大荔),被任命为渭北道大使,主持渭北战事。此后他率兵西进,占据扶风(今陕西岐州),增兵至六万,然后南渡渭水,屯兵于长安旧城,在金光门外炫耀军威,并击败隋将卫文升。当时,唐军各路兵马尚未到达,待李渊领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时,刘弘基已经首战告捷,为大军扫清了外围。李渊大喜过望,赏赐他战马二十匹。长安平定后,刘弘基战功列为第一。 
 
屡随征战两次被俘 
坚贞不屈终归唐营 
 
不久,各地反隋义军武装割据,西秦霸王薛举抢占扶风。刘弘基跟随李世民击败薛举,一直追赶到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累迁至右领都督,封河间郡公。
 
后来,刘弘基又随李世民攻打洛阳,在璎珞门外大破隋军。唐军班师之时,刘弘基奉命率军殿后,又在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张志。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刘弘基被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兼任行军左一总管,得免死罪一次,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薛举。当时,李世民因病留在高墌城(在今陕西长武),唐军同归刘文静指挥。唐军在浅水原与秦军交战不利,八位总管尽皆兵败,刘弘基苦战至矢尽,兵败被俘。李渊深嘉其不屈之志,赏赐其家里粟帛无数。同年十一月,西秦灭亡,刘弘基方得以获释,官复原职。 
 
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攻陷太原,刘弘基奉命屯兵晋州。这时,宋金刚又击败裴寂,并趁唐军慌乱,进围晋州。刘弘基再次被敌军俘虏,不久又逃回长安,被授为左一总管。
 
此后刘弘基随李世民驻军柏壁城(在今山西新绛西南),并兵出隰州(今山西隰县),直逼西河,截断敌军退路。
 
当时,刘弘基坚壁高垒,拒不出战,宋金刚只得引军退去。然而,刘弘基却率骑兵追击,在介休城外与李世民会军,大败宋金刚,因功进封为任国公。 
 
防御突厥屯驻边疆 
追随太宗出征辽东 
 
唐武德五年(622年),刘弘基又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授秉钺将军。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突厥入侵,刘弘基率步骑一万出征豳州。他与淮安王李神通在东起子午岭西至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一线修建防御设施,从此屯驻边疆。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玄武门之变,刘弘基因拥立李世民有功,在唐太宗继位之后,亲遇甚隆。但是贞观元年(627年)义安王李孝常与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因密谋反叛而被处死,刘弘基因与李孝常有交往,也遭到牵连,被免官除名。唐贞观三年(629年),刘弘基被唐太宗起用,出任易州刺史,恢复封爵,还被征拜为卫尉卿。 
 
唐贞观九年(635年),刘弘基被改封为夔国公。后来,他以年岁已高为由,请求告老还乡。李世民念其有功,授辅国大将军,恩准每月只用上朝两次,薪俸待遇不变。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之时,再次起用刘弘基,并任命他为前军大总管。因刘弘基在驻跸山(今辽宁辽阳西南首山)作战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嘉奖。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刘弘基位列第十一。唐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将刘弘基的食邑加封至一千一百户。同年,刘弘基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唐高宗为此废朝三日,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赐諡为襄,并将他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他死前对朋友说:“诸子如果有本事,本来就不用多财物;如果没本事,守此田产足可以免于冻饿。”其余家产在死后都散施给亲朋乡里。
 
唐总章元年(668年),刘弘基等三十六位开国功臣、秦王西府旧臣被唐高宗评为第一等功臣。 


 

韩人用餐 规矩与由来

韩人用餐 规矩与由来 Tue, 10/02/2018 - 14:26
文/顾言
 
中国文化,对于“尊重长辈”一事,在各场合皆能体现,而用餐时最能呈现。中国固有的礼节,在中国已经没有了。现今的韩国人,在饮食的礼仪保留了中国固有的礼节。当年,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殷商衰败之后,他远走他乡来到了朝鲜,教化那里的百姓,守礼遵义,把中华的文化播撒到了那里 ——这就是“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按辈分入座
 
在韩国用餐,不能随意找个位置就坐下,要先请长辈坐好,才轮到后辈就坐。坐的位置,也是有分等级的,主要以年龄来排序,最低辈分会坐在最靠近门的位置,如果不知道应该坐哪里,可以先询问长辈。
 
忌端起饭碗
 
韩国人用碗与台湾、日本不同,碗必须留在桌子上,不能拿起来进食。韩国人以汤匙舀饭,用餐期间不会把饭碗端起,否则会被视为无礼。
 
食事不出声响
 
食事时,不高谈阔论,免得口腔里的东西乱飞;吃东西时,嘴里也不可发出太大响声,这都是非常失礼的。
 
餐具礼仪
 
在韩国饭桌上,筷子和汤匙永远放在一起。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汤匙比筷子更重要。在餐具的摆放上也是有讲究,饭碗在左边,汤放右边,而汤匙放在桌上时,凹面必须朝上。
 
尊者为先开动
 
如果与尊者一起用餐时,必须等尊者先动筷。你和年长者,那他就是尊者,你是后辈,他动筷,你才能动筷。
 
与别人步调一致
 
用餐时,与别人步调一致。若与长辈一起用餐的时候,后辈吃饭的速度不能比长辈快,须配合长辈用餐的速度进食。也要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一个人从小的教养,以及成长后的涵养,在餐桌上,有诸中形于外,表露无遗,所以《三字经》说:“子不学,非所宜,玉不琢,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