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Wed, 10/03/2018 - 23:18

两位五星上将 蒋中正与麦克阿瑟(2)

两位五星上将 蒋中正与麦克阿瑟(2) Wed, 10/03/2018 - 23:28
(接上文)
 
文/赵长歌
 
“现在中国问题完全是一个世界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的中心问题。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出路,一定要先认识世界大局。”——蒋中正
“一支军队可以缺乏物资,……但在作战时,没有有经验的军官指挥,它必败无疑。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军官队伍是成败的关键。”——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蒋公对于20世纪的世界变局、战略格局看的可谓深远,他认为:“国际间还有一件事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所谓‘集体安全’。”(Getty Images)
蒋公对于20世纪的世界变局、战略格局看的可谓深远,他认为:“国际间还有一件事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所谓‘集体安全’。”(Getty Images)

 
熟读兵书涉猎广泛
 
蒋公:“讲到我国古代的军事哲学,要推孙子兵法为最精微。”“我们中国很多宝贵的古书,都是治兵的重要书籍……尤其以孙子十三篇为中国治军最要紧的法则。”
 
他在1929年的《精神讲话》中说:“关于教兵练兵,大家有几部书必定要看,除了总理的书一定要看以外,第一是戚继光的练兵实记,第二是曾国藩、胡林翼的书要看的多,这三种书凑合研究起来,便晓得我们中国人的心理。便晓得要怎样的训练,才能训练出中国的精兵。”
 
受父亲亚瑟・麦克阿瑟将军的影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也非常喜爱中华历史文化,他儿时最爱的书籍之一就是《孙子兵法》,他曾说:“中国人是战争的奇才。”
 
麦克阿瑟读书涉猎广泛,包括:历史、人物传记、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懂英、法、德、意、西班牙五国语言。他在非正式场合的谈话以绘声绘色闻名,扼要而中肯,从不停顿以选择词句或组织思路。

经由与德国军事合作而脱胎换骨的国民革命军,配有M35德式钢盔及德式装备。(公有领域)
经由与德国军事合作而脱胎换骨的国民革命军,配有M35德式钢盔及德式装备。(公有领域)

韩战中著名的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战术指挥的又一颠峰之作,图为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在麦金利山号巡洋舰(AGC-7)上观看仁川滩头情况。(公有领域)
韩战中著名的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战术指挥的又一颠峰之作,图为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在麦金利山号巡洋舰(AGC-7)上观看仁川滩头情况。(公有领域)

 
明察时势大志雄韬
 
蒋公对于20世纪的世界变局、战略格局看的可谓深远。现仅举两例说明:一个是有关世界大局,一个是国际间所谓的“集体安全”。
 
蒋公:“现在国际的关系非常复杂,一个国家在这种复杂关系的国际环境中,要想求生存发展,尤其是要想从危亡中求复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直截轻便的事情,必须就各方面认清时代环境的诸般关系,从而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才能看清自立自强之道,而妥筹适合时代应付环境的办法,达到御侮复兴的目的。”
 
“中国自海通以来,因为国际交通和科学文明发达的原故,早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一分子,而且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复杂的一环,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思想各方面的演变,无不受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现在中国问题完全是一个世界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的中心问题。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出路,一定要先认识世界大局。”
 
“国际间还有一件事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所谓‘集体安全’。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各国都饱受大战的痛苦和教训。凡是比较满意于现状的国家,都想维持现状以保持本身的安全。譬如英法两国的一切外交活动,便是以此为中心目标。”
 
“……本来所谓‘集体安全制’并不是现在新出的和平理论,所有欧战以后的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以及苏俄与各国所缔的互不侵犯条约,都不失为维持世界和平的工具,都是根据‘集体安全制’的理想。但是在事实上因为各国始终只是为自身利害打算,一到和他的利害发生冲突时,便不惜破坏集体安全制度,推翻一切国际条约,以遂其企图,而扰乱世界的和平。”
 
蒋公不仅明察时势,更有大志雄韬,留学日本期间,一首《述志》豪气堪比岳飞:“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刚从西点军校毕业没多久的麦克阿瑟,随父亲进行了8个月的对亚洲局势的深入考察,他当时就提出日军可能会侵略中国的看法。
 
在实战中,麦克阿瑟多次运用“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以出奇制胜。太平洋战争中,他采用“跳岛战术”(越岛战术),充分发挥海空机动优势,以低代价获得高成果,成为军事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麦克阿瑟说:“这种战争方式的实际应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伤亡进行正面的攻击,就是避开日军据点;切断补给线,使它们无所作为;就是孤立他们的军队,使他们在战场上饿死……这就是我调动部队与拟定作战计划的指导思想。”韩战中著名的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战术指挥的又一颠峰之作。
 
麦克阿瑟更为深远的战略思想,要提到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亚太战略的演变,几乎没有超越麦克阿瑟构思的太平洋战略框架。
 
麦克阿瑟指出,亚洲拥有世界一半的人口和60%的自然资源,亚洲各国独立后,世界事务中心将转回亚洲。他将夏威夷岛、中途岛、关岛到菲律宾分散的岛屿称为“岛链”,“我们守在那里就是对各种进攻的铜墙铁壁般的防卫。守卫西太平洋上这条无形的防线,完全依赖于控制岛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敌对力量突破了岛链的一个环节,该岛链的其他环节也很容易被突破。”
 
他还预言:“不管军情多么紧急,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能让台湾落入中共手中。如果台湾失陷,将立即威胁到菲律宾的自由,日本也会失去,甚至逼迫我们把西部防线收缩到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海岸一带。”

穿着德式军制和头戴德式M35钢盔的国民革命军中央教导团士兵。(公有领域)
穿着德式军制和头戴德式M35钢盔的国民革命军中央教导团士兵。(公有领域)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无畏式轰炸机(公有领域)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无畏式轰炸机(公有领域)

 
培养精神打造部队
 
20世纪的20年代后期,中德关系开始复兴。蒋中正聘用了大批德国军事顾问,以德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方法训练军队,同时以德国的新型武器装备各部队。
 
1927年,德军上校马克斯・鲍尔(Max Hermann Bauer)来华,出任第一任驻华德军总顾问。他对国军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调研后,以全德式装备,帮助蒋中正组建了一支教导队,这是国军多兵种现代化部队的雏形。后来,第二任驻华德军总顾问乔治・魏泽尔(佛采尔,Georg Wetzell),将原教导队扩编为三个师,这便是最早的三个德械师。
 
1934年至1937年,在日本不断加紧对华军事侵略的严重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把全面军事援助的希望寄予德国。德国希特勒政府也迫切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从钨矿资源丰富的中国进口一批钨矿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德关系进入和谐与活跃的时期。
 
与此同时,蒋中正开始推行新生活运动,对军民进行精神上的培养。1934年3月,他讲道:“新生活运动就是军事化运动,军事化运动就是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一步一步的确实做到‘全国总动员程度’。……但是军事化最基本最要紧的条件,还不在乎技艺之末,仍在乎精神之本。所以第一要使全国国民实践礼义廉耻。”
 
1934年5月,前德国陆军总司令,“德意志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出任第三任德国驻华总顾问。他来华任职,足见当时德国政府对华关系高度重视。塞克特在华期间,提倡“坚强的、一心一德的领导”,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涉及经济、财政,首先是民众教育与宣传等每一项国家措施加以通盘考虑。”
 
根据塞克特递交的《陆军改革建议书》,蒋中正决定从1935年起施行“60个整编师计划”,打算用6年时间,以德式装备和编制组建60个现代化的陆军师,“德械师”一词便由此而来。
 
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时,德国帮助完成了20个“德械师”的编制。随着日军侵华,中日矛盾加剧,1938年2月,欧洲局势发生变化,不久,中德合作被迫终止。
 
中德密切合作期内,有4位德军将军、135名德国顾问先后来华任职。约有30万国军装备了德式武器并接受了德式训练,国民政府还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开办兵工厂和军事学校,大大增强了国军的纪律和战斗力,尤其增强了战斗信心。虽然在已完成整编的二十个“德械师”中,每个师所配的德式装备都参差不齐,接受德式培训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这十年的军事活动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日后在正面战场上牵制、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做出了积极准备。
 
其中,装备训练最完全的第36、87、88师,在两次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且,德械师在当时并不打算做为作战部队使用,其中教导总队是样本师,基本都是由精心选拔的高素质士官组成,是为了以后要安插到各个部队当种子用的。
 
可惜抗战中,蒋公在选择全面抗战的时间上被迫提前了。如果再有一两年的准备时间,国军就能接受更多的德式装备和德式训练,中华民国就不会陷入血战八年,付出极大牺牲的地步。
 
再来说麦克阿瑟,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对和平的本能渴望变成了强烈反感一切与军事有关的事物,好像是军队引起了战争,而不是战争产生了军队。在经济崩溃之前,美国总统胡佛就一直在压缩政府开支,寻求削减陆军部的军费。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不可避免的引发了经济衰退。1930年秋天,美国濒于崩溃边缘。同一年,麦克阿瑟晋升四星上将,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国会意图裁军。
 
麦克阿瑟敏锐的看到在人们厌战情绪下,政府削减军费以及裁军,将给未来带来严重后果。他发出警告称,在一个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世界上,不备战是多么危险。
 
麦克阿瑟多次向众议院少数党领袖致公开信,强调总参谋部认为的人比物资更重要的观点。麦克阿瑟指出:“一支军队可以缺乏物资,它可能服装不足,住房紧张,甚至装备落后,但在作战时,没有有经验的军官指挥,它必败无疑。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军官队伍是成败的关键。”
 
他每一年都成功的阻止了削减陆军的议案。不可思议的是,他竟使美军飞机数量增加到2300架。麦克阿瑟的坚持,证明了他的远见和日后影响到全球格局的战略胜利。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麦克阿瑟,美军在二战中将是一支二流军队。在对美军作战精神的培养上,他多次强调:失去了战斗精神的富裕民族注定要被贫穷但好战的民族征服。
 
在二战爆发前的备战中,麦克阿瑟注重让空中力量成为诸兵种合成部队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在这方面的先见之明,使得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中,美军在进攻或防御中,成为一支由飞机、坦克、卡车、炮兵和步兵组成的联合部队,让世界上任何其他军队都不能望其项背,只能自叹弗如。
(待续)


 

为什么古人夏天 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为什么古人夏天 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Wed, 10/03/2018 - 23:21
文/心语
 
炎炎夏日,酷热的天气使人食欲全无,此时若能吃到冰冰凉凉的东西,则暑意全消。当然,要想吃到冰镇食物就得有冰,可古代没有冰箱,那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呢?
 
对人类来说,冰的用途广泛。人工制冰发明之前,人类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记载,也因此得知,古人会将冬天下雪结成的冰块,储存起来留待夏天使用。
 
早在周朝,就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和“冰”有关的事务工作。在《周礼》中古人对于“冰”的管理,有很清楚的记载。据《周礼·天官·凌人》上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这段记载大意是说,凌人掌理藏冰、出冰的政令,每年十二月命令属下入山凿冰,以预计用冰量的三倍藏入冰室。春天来临时,要准备盛冰块用作冷藏食物的冰鉴。凡是内、外饔所供的肴馔在二月后,都要放入冰鉴里冷藏。凡是三酒、五齐、六饮等酒浆也是一样。
 
祭祀时,要供应冷藏食物的冰鉴,赠送来宾的食物与祭品都要供应冰块。天子、皇后及其世子的丧礼,要供给冰尸体夷盘所需的冰块。夏天天子以冰颁赐群臣,要负责执行与处理。秋天时,要刷洗冰室预备冬天贮藏新冰。由此可知,“凌人”是掌管冰政的官吏,主要工作就是在冬天时要派人凿冰、藏冰,春天时要开冰、出冰,夏天颁冰,秋天清理冰室,随着季节变换而调整藏冰事务。
 
另外,“鉴”,原意是古代用来盛水、冰的青铜大盆。如《说文解字》上载∶“鉴,大盆也。”汉朝经学家郑玄对《周礼·天官·凌人》中“鉴”的注解∶“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古人将冰块放入“鉴”容器内制成冰鉴,再把熟食或酒浆等物放入冰鉴中冷藏。所以,“冰鉴”是指置冰于其中,用来冷藏保存食物新鲜,其功能类似现代的冰箱。
 
由于“鉴”是古人用来盛水装冰的容器,最初的“鉴”为陶制,盛水、冰后能够照见形象,后来“鉴”都为铜铸,也被用来当作镜子使用。因此,古代的镜子也叫作“鉴”,声转为“镜”。如《广雅》∶“鉴谓之镜。”及《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现在人们将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称为“借鉴”、“借镜”;而以过去的经验作为教训,就称为“引以为鉴”、“前车之鉴”、“鉴戒”等,都是由此引申而来。
 
古人藏冰的地方为凌阴、凌室。如清朝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打冰》∶“周成王命凌人掌冰,岁十二月,敕令斩冰纳于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又《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凌阴,冰室也。”凌室,古代藏冰之室。如《汉书·惠帝纪》∶“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颜师古·注》:“凌室,藏冰之室也。”古人为保证藏冰的质量,多在深山溪谷中凿取冰块,因为那里低温持久,冰块质硬、干净。同时为了长期保存,对于冰块尺寸也有规定,太小易融化。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夏冰》上载∶“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可见将冰块外敷于穴位或身体某部位用来降温的方法,和现代医学使用冰枕降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虽没有冰箱,举凡食物保存、消暑、祭祀、医疗保健、尸体保存等,都源自于古人的藏冰制度——冬藏夏用,却也充分地展现出先人的不凡智慧。


 

开国名将 郧国公张亮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开国名将 郧国公张亮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Wed, 10/03/2018 - 23:19
张亮,唐初郑州荥阳人,大唐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自贫寒农耕之家,外恭内诡,其个性表里不一。隋朝大业末年,张亮投奔李密的瓦岗军,因告密军中有人谋反而获得信任。后来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隶属于徐世绩(后改名为李世绩、李绩),并在徐世绩投唐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被授为郑州刺史。此后,珍惜人才的房玄龄认为张亮果敢而有智谋,就把他推荐给秦王李世民,任命为秦王府车骑将军。
 
在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争位之时,张亮曾到洛阳一带,广结当地豪杰以待时变。齐王李元吉向唐高祖李渊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尽管遭受了严刑拷打,他却一直没有把李世民招供出来。此后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在唐太宗登基为帝之后,被封为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

清康熙年间刘源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中张亮的画像
清康熙年间刘源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中张亮的画像

 
唐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等人谋反。因为时任洛州都督的张亮以前曾检举过侯君集,所以受奖擢升为刑部尚书且参知政事。唐贞观二十年(646年),陕州人常德(一作常德玄)告发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蓄意谋反。唐太宗李世民命马周调查此事,程公颖与公孙常都证实张亮谋反。张亮辩解说:“这两人是怕死,所以诬陷我。”随即强调自己是佐命旧臣,期待朝廷宽大处理。唐太宗与百官商议之后,定张亮为死罪。
 
此后,唐太宗还派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到狱中与张亮诀别,646年4月17日,张亮在长安西市被处斩,并没收其家中全部财产。
 
投奔瓦岗未得重用
效力秦王深得赏识
 
张亮幼年出身贫贱,年轻时以务农为业。隋朝末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在荥阳、开封一带与隋军开战,张亮前去投奔瓦岗军,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后来,瓦岗军中有人密谋反叛,张亮听说后马上向李密告密。李密认为张亮是忠诚之人,便任命他为骠骑将军,隶属于黎阳的徐世绩麾下。唐武德元年(618年),张亮随徐世绩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郑州刺史。当时,郑州已经被王世充夺取,张亮无法赴任,便逃到共城山。不久,张亮被改封为检校定州别驾。唐武德四年(621年),刘黑闼兴兵反唐,徐世绩奉命讨伐,命张亮守卫相州(今河南安阳)。张亮见敌军声势浩大,弃城逃走。
 
后来,张亮得到了房玄龄的大力推荐,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天策府,担任车骑将军。张亮深得李世民的赏识,被视为心腹之人。唐武德九年(626年),隐太子李建成阴谋暗害李世民,张亮奉李世民之命到洛阳秘密联结山东豪杰,以备局势变化。齐王李元吉得知之后,便到唐高祖李渊面前告发张亮图谋不轨。李渊派遣属吏拷问张亮,张亮没有泄密,被释放后遣回洛阳。不久,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张亮因功被封为右卫将军、怀州总管、长平郡公。
 
护主有功历任要职
蓄意谋反晚节不忠
 
唐贞观五年(631年),张亮担任御史大夫,改任光禄卿,进封鄅国公,受益州食邑五百户。此后又历任豳州(今陕西咸阳北部)、夏州(陕西横山)、鄜州(今陕西富县)三州都督。唐贞观七年(633年),张亮进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兼任相州大都督长史。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为郧国公。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召张亮入朝,任他为工部尚书。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改任太子詹事,出任洛州都督。张亮在任职期间,常常暗遣手下侦知治下善恶细隐,抑制豪强,抚恤贫弱,因此得到称赞。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张亮位列第十六位。张亮在担任洛州都督之时,心有异志的侯君集故意激怒他道:“你为什么被排挤出京?”张亮道:“就是被你排挤,还能怪谁呢?”侯君集道:“我平定高昌回来,便触怒了皇帝,怎能排挤你呢?我忧闷得快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吗?我与你一起造反。”张亮便把这话告诉唐太宗。唐太宗道:“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话除了你,没有其他人听见,如之奈何?”便把此事放下,仍像以前一样对待侯君集。不久,陈国公侯君集因谋反罪被杀,张亮因曾检举侯君集,得到唐太宗的嘉奖,并改任刑部尚书,参预朝政。
 
当时茂州俚童张仲文自称天子,有关官员论定他冒犯乘舆有罪当死,代理刑部尚书韦挺上奏说:“俚童所说的话乃是妖言,不应坐以死罪。”太宗发怒说:“你敢作威作福于下民,而归暴虐之名于我吗?”韦挺失态趋出。张亮为韦挺直言辩护。太宗说:“您想博取刚正的名声吗?”张亮不服仍然进谏。太宗明白之后才说:“宁可使我受屈,也要申明您的奏请。”最后俚童竟免死罪。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张亮频谏劝阻。太宗不纳,并拜其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军船事宜。张亮率兵自莱州出发,越海至辽东半岛登陆,攻陷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向建安城(今辽宁营口)进军。屯兵于建安城之下时,张亮的士兵多出去打柴找吃食,营垒未固,忽然高丽一大队军马杀到,唐军来不及应战,张皇失措。张亮本性怯懦,虽然为将,却几乎没有经历过临阵冲杀,“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动弹。他手下将士见到这情形,反误以为张总管临危不惧,胆气冲天,都稳下心神挺身斗敌。副将张金树及时赶到,鸣鼓奋击,竟大破敌军。此事过后被唐太宗知晓,李世民也知道张亮没有将帅的才能,并无责备于他。
 
起初,张亮抛弃了结发妻子,迎娶李氏。李氏生性淫荡、骄横,张亮对她既宠爱又惧怕。李氏与一少年歌手私通,张亮将这个少年歌手作为养子,取名张慎几。张亮之子张顗多次劝谏其父,张亮不听。此外,李氏还喜好巫蛊左道,交结巫师,又干预政事,逐渐败坏了张亮的名声。
 
张亮在相州时,义子公孙节对他说了一句谶语:“弓长之主当别都。”张亮认为相州是北朝旧都(相州的州治邺城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国都),弓长为张,是自己的姓氏,心中遂生出不臣之心。
 
后来,张亮私下对宠信的术士程公颖道:“您从前说陛下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怎么说得这么神?”公颖心知其意,便称张亮卧如龙形,必能大贵。张亮说:“国家必将有乱,我臂上的龙鳞将奋起,慎几也将大贵。”张亮又对公孙节的哥哥公孙常道:“我有一个小妾,算命的说她一定能成为王姬。”公孙常则说在谶书中有张亮的名字,张亮听后大喜。


 

窦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

窦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 Wed, 10/03/2018 - 23:22
文/顾言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正是这样的例子。窦燕山,生活在五代时期,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蓟县。窦燕山本名窦禹钧,年轻时,就是富二代。他家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有钱人。祖父窦逊,任过玉田令;父亲窦思恭,任过妫州司马;其兄窦禹锡以词学闻名。窦燕山在家中排行老十,在他幼小时,父亲已去世了,母亲则怜他从小失怙,娇惯这个最小的儿子。虽然官道、家道都好,但有一样却不好 —— 年已30岁,仍膝下无子,这在过去,是件极不光彩的事。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

 
一梦改性情
 
一天夜里,窦禹钧梦见了已故的祖父和父亲,严厉地对他说:“你心德不端,如不赶紧回心向善,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很短促。”窦禹钧从梦中醒来,老父亲的忠告始终在耳边萦绕。从那以后,窦禹钧一生都在做好事。
 
窦禹钧家中有一个仆人,盗用了他的钱,但这个仆人无钱可还,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十多岁的女儿背上,窦禹钧看到债券上写着:“永卖此女,偿所负钱。”此时,仆人已远逃他乡了。
 
窦禹钧可怜这个孩子,他马上焚毁债券,说:“我来收养他的女儿吧!等这个女孩长大了,给她找个好人家的子弟。”女孩成年以后,窦禹钧替她备了嫁妆,为她找了一位非常贤德的夫君。仆人全家感恩不尽,他从外地回来,到窦禹钧家里,哭着忏悔自己的过错,窦禹钧不仅没追究往事,还劝他浪子回头,重新做人。
 
有一年的元宵节,窦禹钧到佛寺进香,忽然发现后殿的台阶边,有一个钱袋,里面装了200两银子、30两黄金。这一定是别人遗失的,但天色已晚,他不敢在寺内久留,赶紧拿着钱袋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窦禹钧来到寺庙,坐在那里守候失主来寻找。只见一个人,远远哭着而来,窦禹钧问他为何痛哭?那个人说:“父亲犯罪,将要被发配到边疆充军,为了给父亲赎罪,我从亲友们那里东借西凑,好不容易装了200两银子、30两黄金,都装在一个袋里,须臾不敢离身。谁知,刚才我一摸,钱袋没有了。我预备把这笔金银当作赎金,没有钱,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窦禹钧把他带回家,不仅把钱袋还给他,经过验证,钱数相符,并且还另外赠给他一些财物,那个人磕头作揖的道谢而去。
 
窦禹钧的生活愈来愈俭朴起来,不然开销就不够了。
 
邻居有丧事无钱买棺材者,他出钱买棺葬殓;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贫困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当作做生意的资本。他自己呢?就再也丝毫不肯浪费,每年的收入,除了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做更多救苦济人之用。
 
五子俱扬名
 
后来窦禹钧连生五子,都聪明博学,他又梦见他的父亲,说:“你多年来所做的浩大功德,已在天神官署里面挂上了名,并延长你的寿命三十六年,五子以后都显耀荣华。”窦家长子窦仪,为礼部尚书;次子窦俨,为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为左补阙;四子窦偁,为左谏议大夫;五子窦僖,为起居郎。五子登科及第,如同现在一家五个儿子均考上清华一样轰动。“家教”至关重要,窦禹钧正是这方面的能手。
 
窦禹钧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无病谈笑而逝。窦禹钧最初任普通官员,后来任太常少卿,在朝廷中掌管朝廷礼仪;再后来任右谏议大夫,负责掌管随从规谏等事宜。他是五代后周时期有名的大臣、藏书家。
 
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后人也就习惯称他为“窦燕山”,他本来的名字 —— 窦禹钧,也就被遗忘了。
 
密云地区称为渔阳,《密云县地名志》记载:豆各庄,五代时为后周谏议大夫窦禹钧的故里,有“窦燕山故里”之称。清代《密云县志》云:“窦禹钧,即县东窦家庄人,相传为其故里,庄因禹钧而得名,尚有墓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