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10/26/2017 - 01:36

三十六计之十六 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之十六 欲擒故纵 Thu, 10/26/2017 - 01:40
文/张玉兰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此计原文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为逼迫敌人无路可走,他就会反扑;让他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他,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欲擒故纵”在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在战场上如何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则视主帅之谋略了。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三国末期蜀汉,西南方夷族族长孟获,率十万族人造反。首仗,诸葛亮率兵到泸水附近,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再派军诱敌出战,结果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俘。诸葛亮心想孟获在当地威望高,若俘虏主帅又趁胜追击,定会受到顽强抵抗,反之,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南方各部族才能真正稳定。所以,诸葛亮独排众意,释放孟获与族人。
 
第二仗,孟获命族人拖走沪水上所有船只,据守南岸以阻止蜀军渡河,但诸葛亮早已派兵从未设防的下流渡河,并袭击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着要严惩族人,族人反而将他绑赴蜀营投降。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第三仗,孟获使出“诈降计”,让诸葛亮看破被抓。孟获大喊:“你杀了我,我也不服!”诸葛亮便放走他。第四仗,孟获率领十万族人,呐喊着向蜀军营寨冲来,诸葛亮忽然下令拔营往后退,孟获立刻追上,一会儿,孟获和他手下们全跌进地下陷阱里。诸葛亮再次把他释放。
 
第五仗,孟获躲到南边山上有毒泉水的秃龙洞,想引诱诸葛亮上山来抓他。当地人因为诸葛亮老是放回族人们,所以就指引诸葛亮的军队掘出冰凉香甜的泉水解渴。孟获和族人站在山头,看到诸葛亮的兵士都没事,以为他有神助,就自己窝里反,又抓了孟获来投降,不服的孟获又被诸葛亮释放。
 
第六仗,孟获向会使法术的木鹿大王求援,木鹿大王摇动手铃,霎时风沙满天、野兽出洞,而诸葛亮命人推出十辆木刻巨兽红轮车,一头头钉着闪亮的铁爪钢铃,肚子里都塞满了烟火弹药,诸葛亮马上下令点燃,野兽们看见口喷烟火的怪兽,吓得往回跑,孟获又被抓,他说:“你再放我,看你还能抓住我吗?”诸葛亮说:“我就再放你一回。”
 
第七仗,身边只剩几百个人的孟获,往东南方去求兀突骨的“藤甲兵”,他们穿了一副藤编的盔甲,弓箭射来就断、刀斧砍来就弯,诸葛亮的士兵无法进攻而慌乱的退兵,还丢下许多粮车和黑车。孟获大喜,让藤甲兵追杀。这时,山头滚下许多大石挡住进出口,又有千百枝火把由上落下,黑车中的火药都炸开,藤甲兵怕火而大败。孔明命人将孟获带到别的营帐,款待酒食。有个大将进来说:“我们丞相不好意思再见到你,命我放你回去。”孟获随后说:“诸葛公有神威,南人不会再反叛了。”
 
诸葛亮就这样以智慧和宽大,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利用其影响力稳住南方,平定蜀汉的边境大患。  


 

借箭借东风 神机妙算诸葛亮(3)

借箭借东风 神机妙算诸葛亮(3) Thu, 10/26/2017 - 01:37

颐和园长廊彩绘:草船借箭(Shizhao/维基百科)
颐和园长廊彩绘:草船借箭(Shizhao/维基百科)


(接上期)

舌战群儒

刘备为曹军败于长阪,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只身随鲁肃过江,遭到东吴一班名士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以超人的胆识与之展开舌战,辩才滔滔,令东吴一班名士折服,最终说服了孙权,形成孙刘联盟的局面。
 
与诸葛亮进行舌战的是东吴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名士,有二十余人,个个峨冠博带,整衣端坐。诸葛亮与他们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张昭等见诸葛亮丰神飘洒,气宇轩昂,料想一定是来游说的,于是首先向诸葛亮发问。
 
张昭问,听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之时,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诸葛亮回答说,是这样的,这不过是我平生一个小小的比喻罢了。 
 
张昭问,听说刘豫州(刘备)三顾草庐,才有幸得到先生襄助,还说有了先生感觉如鱼得水,但是,他现在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今后有什么打算?
 
诸葛亮回答道,在我看来,夺取荆襄之地易如反掌,只不过刘豫州是躬行仁义的明主,不忍心夺取刘表的属地。刘琮年幼,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这才使曹操得势。不久前我主刘豫州屯兵江夏,那是出于更好的谋划,不是等闲之人可以知道的。 
 
张昭问,如此说来,先生自比管仲和乐毅,好像有点言行不一。我们都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乐毅扶助弱小的燕国夺得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两个人都具有济世理国的才能。先生自比管、乐,也应该为天下老百姓除害,剿灭乱贼。可实际上,刘豫州没得到先生之前,还能够打些胜仗,占据一些城池;现在得到先生却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到处逃亡,一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什么刘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而不如得到先生之前呢?管仲、乐毅是这样的吗?
 
诸葛亮哑然而笑,回答说,我的主公刘豫州以前在汝南打了败仗,暂时投靠了刘表。当时他的军队还不到一千人,将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刘豫州所占据的新野只是一个小县城,人少,粮食更少。刘豫州不过是暂时藉以容身,不会真的以新野这个小地方来称霸一方。即使如此,我们凭借着装备不精、军粮短缺的军队,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打败百万曹军的前锋部队,夏侯惇、曹仁吓得心惊胆裂。想必管仲、乐毅的用兵可能也不过如此吧。而寡不敌众、一时胜败都是兵家常事。先前汉高祖屡次被项羽打败,最后垓下一战彻底击败项羽,这是韩信这样真正有谋略的英雄辅佐的结果。不像一些夸夸其谈的人坐在家里谈天说地,无人能比,但是真正临机应变在战场上出谋划策,却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这才是让天下人觉得太好笑呢。
 
张昭无言以对。后边上场的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皆在诸葛亮的对答如流中哑口无言,面带羞惭和愧色。 
 
当张温、骆统也想上前与孔明辩论时,武将黄盖忽然走进来大声说:“孔明是当世奇才,你们却百般刁难他,这不是敬客之礼。曹操大兵临境,不思退敌之策,却在这里论辩斗嘴,这有意义吗?”黄盖于是请诸葛面见孙权,辨析局势,陈说与刘备结盟的利害关系。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在正史中没有记载,罗贯中《三国演义》有生动描述,中国民间也以戏剧形式广为传唱。杨静亭所著、刊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都门纪略》记载的京城黄皮班、梆子班擅长表演的节目单中,就有〈草船借箭〉等三国曲目。
 
草船借箭的故事起因是周瑜谈论与曹兵水路交战,弓箭是最好的攻防武器。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需要十万枝箭才够用。战事紧急,必须在较短时间内造出十万枝箭。当时吴国工匠的能力,至少要十天时间才能造出这么多箭。 
 
周瑜知道诸葛亮智慧超群,向他请教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造出十万枝箭。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就可以了。
 
周瑜听了大吃一惊,以为诸葛亮说大话。但是诸葛亮不慌不忙,还签下军令状,如果到时交不出这么多箭,军法从事。 
 
诸葛亮造箭,不找工匠,却要吴国大臣鲁肃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枝箭,可是第一天并没见到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枝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 
 
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于是诸葛亮命令用长绳把二十只小船连接在一起,向曹军营地进发。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诸葛亮命令船队快速前进。船队接近曹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 
 
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三百余士兵,万一曹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了”。诸葛亮却笑着说:“我保证曹操不敢在大雾中出兵,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听到江上擂鼓呐喊声,曹操召集大将商议对策。因为长江上浓雾弥漫,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曹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 
 
一时间,箭像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于是,诸葛亮命令船队掉转身,把没有受箭一侧面向曹军,很快也扎满了箭。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开始渐渐散去,等曹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去远了。 
 
诸葛亮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枝箭。 
 
周瑜对诸葛亮十分敬佩,鲁肃更是称赞说:“先生真是神了!如何知道今日会有大雾弥江呢?” 
 
诸葛亮答道:“作为将帅,不通晓天文地理,不知奇门,不懂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那是庸才。” 
 
借东风 
 
据史书《江表传》记载,东吴军队火攻曹军的时候,的确是“东南风急”。宋元以来,民间盛传诸葛亮祭风的情节,元杂剧也有王仲文所写的《七星坛诸葛祭风》,可见诸葛亮借东风的事迹尽管不见正史记载,却在民间广为传颂。 
 
借东风的故事是说,周瑜定下火攻曹军的计策之后,猛然想起冬季盛行西北风,极少吹东南风,不觉心烦意乱,称病卧床。 
 
鲁肃请孔明给周瑜诊病,孔明在纸上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此语说中周瑜心事,周瑜不得不在心中暗赞诸葛亮是神人,于是请诸葛亮想办法。 
 
孔明道:“亮虽不才,曾遇到奇异之人传授与我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可在南屏山上建一座平台,叫作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举旗幡围绕。我在台上做法,借三天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怎么样?”
 
周瑜道:“不必三天三夜,只一夜大事可成。交战形势迫在眉睫,请万万不要迟误。”
 
孔明道:“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停,如何?” 
 
周瑜大喜,一下坐起身来,立即使五百名精壮军士,到南屏山去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赤足披发来到坛前,吩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随口乱讲话。不许大惊小怪。违令者,斩!”众人领命。孔明缓步登坛,看好方位,在炉中烧香,在盂盆内灌水,仰天暗祝。孔明一天上坛下坛三次,却不见东南风起。 
 
周瑜等人都在中军帐内等待东南风。黄盖等已准备火船二十只,曹营中有周瑜派出的内应甘宁等缠住其水军督将在寨中每日饮酒,不放一个人到岸上去哨探,四周全是东吴兵马,围得水泄不通。 
 
这天晚上,天色晴朗,微风不动。周瑜对鲁肃道:“孔明之言实在荒谬。隆冬季节,哪来的东南风?”鲁肃说:“我想孔明并非谬言。” 
 
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起,旌旗飘动。周瑜出帐看时,只见旗角竟真的飘向了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作。 周瑜惊叹道:“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神机妙算,人不如也。”
 
(未完待续)


 

哪一个字测出了吴三桂要谋反?

哪一个字测出了吴三桂要谋反? Thu, 10/26/2017 - 01:39
清代苏州上津桥有一位姓朱的测字先生,他原来家里穷得无片瓦,他觉得生活没着落,活得也太累,于是就想跑到山中去自杀草草了结这一生。
 
谁知,他在山中遇到了一位“仙人”,给了他一本测字书,让他好好研习。他取回来一看,果然灵验如神,于是他就放弃了轻生之念,开始测字为生。
 
据说他测字相当有限,求测的人必须事先预定好,他每天也只测一个字,仅取一两白银,而且门头上总是悬着一个测字招牌,上面写好某天某日为某人测字。
 
当时吴三桂将谋反,因手边财力不足,粮草不够,就向江苏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去借粮饷。慕天颜正好是这儿的布政使,他见吴三桂要借粮饷,心里十分犯愁,借还是不借呢,他拿不定主意。听说朱某测字灵验,他很想听听预测的结果,于是就派人把朱某给请来了。
 
朱某来后,慕天颜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了他,想请他给测断一下。朱某听后,说道:“那就请大人命字吧!”
 
当时几案上正好有一些尚未收拾完的柬帖,慕天颜就拿来翻了翻,指着其中的“正”字请朱某测断。
 
朱某看了看字,心里琢磨了一会,向慕天颜说道:“粮饷不能借!因为‘正’字看起来很像是个‘王字’,只是字的中间不太像。这说明‘王’心已乱,借后必有不祥。再说,您的柬帖是正面合在几案上的。可是‘正’字却写在反面,这分明是反(谋反)之兆啊!所以说,大人您一定不能借粮饷。”
 
慕天颜听了朱某的这番测断,觉得还是不借为上策,于是就拒绝了吴三桂借粮饷。过后不久,吴三桂真的谋反了。
 
(出自《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