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3)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3) Sun, 12/31/2017 - 05:54
(接上期)
 
文/云中君
 
千古明君用贤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称帝之后,改年号为贞观。他任人唯贤,从谏如流,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终于促成了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他先后出兵打败了北方的突厥和西面的吐谷浑、高昌国,既解除了外来威胁,又拓展了疆域。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众多少数民族,他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对外交往四通八达,出现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丝绸之路再次承载了文明交流的重任,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大概在此时传入中国,受唐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朝鲜和日本,日本的“大化改新”正是在“遣唐使”的影响下发生的。 
 
隋朝崇尚佛、道,而比较轻视儒学。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下诏废除京师及郡县的大小学校,只保留京师国子学一处,学生名额仅70人。隋朝一度推行的以考试儒学经义来选拔士人的制度也被停止,儒生的出路几乎断绝。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的教训,大力提倡和推崇儒学,设立弘文馆、增修学舍、扩大国子学、大学、四门学的生员名额,增设书法、算术等课程。从公卿、贵族到普通人家的优秀子弟,都可选送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又召集天下名儒到京师当学官。当时四邻各国也都派贵族子弟来入学,一时生徒多达万人,把儒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唐太宗画像
唐太宗画像

 
太宗与群臣讨论消灭强盗,有人主张制定严刑峻法,太宗不以为然。他认为百姓之所以做强盗,是因为徭役太重,官吏贪暴,以至于饥寒交迫,才铤而走险,所以应该减轻赋税和徭役,整顿吏治。几年后,天下果然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安居乐业。 
 
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侍奉君主,就像割下身上的肉来充饥,吃饱了人也死了,君主富足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界,而往往是在自身。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税繁重,赋税繁重则百姓忧愁,百姓忧愁则国家危殆,国家危殆则君主不保。朕经常考虑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由隋炀帝的挥霍无度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为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他自己的生活用度非常节俭。他反对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这是吸取了隋炀帝等前朝帝王耗费民力、损害百姓以致灭亡的教训。尽管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从即位开始,便注意戒奢从俭,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所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所建的旧宫殿,历经战火焚烧,早已破旧。按照惯例,新王朝国君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宫,至少也要将旧宫修复装饰一新。但是唐太宗一直不许兴建新的宫殿。太宗患有“气疾”,所住的宫殿潮湿,夏暑秋凉,容易引起旧病复发。贞观二年,有大臣从爱护他的健康出发,奏请朝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却说:“我有气疾,确实不宜居住潮湿的宫殿,可是要大兴土木,必然浪费人工与钱粮,这不是为天下之君所应做的事。”大臣们虽一再奏请,太宗仍坚持不准。贞观初年基本上没有兴建什么大的工程。不仅如此,在洛阳遭受水灾时,百姓房屋被冲毁,太宗还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受灾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阳宫殿被大水冲坏后,只是稍加修缮而已。由于唐太宗带头节俭,反对奢侈,影响了许多大臣。在贞观君臣中,崇尚节俭蔚然成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贞观时期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为世界瞩目。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遣使赴西域册封叶护可汗,同时另派人携重金去买马。大臣魏征进谏说,这好像是为了西域宝马而册封,不是为了西域安宁:“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若陛下惠及四海,则(至宝)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大宗听了,连忙下令停止买马(《贞观政要•纳谏》)。那时候虽然唐朝国力天下第一,国君则连马都不敢向西域轻买一匹。因此,贞观盛世的形成与唐太宗的节俭有密切的关系。 
 
太宗神采英武刚毅,群臣觐见的时候,都诚惶诚恐,敬畏非常。太宗知道后,每次召见大臣奏事,都神色温和,希望听到规劝诤谏。 
 
贞观四年(630年)四方民族首领要给唐太宗上尊号,称“天可汗”。太宗说:“我是大唐的天子,又要负责可汗的事务吗?”朝廷群臣及各族首领一起高呼万岁。由于得到了各方首领的认可和拥戴,从此以后,太宗给西北各族首领的玺书中,都自称“天可汗”。在中国历史上,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原,却不能臣服戎、狄,而使夷人滞留中原,甘愿事君者就更为少见。太宗因此询问手下:“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是功绩却超过了前代帝王,我不明白其中的原由,请诸公能直言相告。”大臣们纷纷称赞太宗的英明如同天地日月。但是,唐太宗却说:“不对。我能够超过前代的帝王,是因为我具备五种品德。自古帝王大多妒嫉胜过自己的人,然而,我看见他人善良的品德,就如同自己的优点一样珍惜。我看到他人的能力,自己不能兼备,我常常放弃他的缺点,而采用他的长处。君主往往引进贤能的人,就想把他置于自己的怀抱中;罢黜不肖之人,就想把他推下悬崖。而我尊敬贤能的人,怜悯不肖之人,这样贤能的人与不肖之人各得其位。很多君主讨厌正直的人,暗地里进行杀戮,没有哪个朝代能避免。自从我做皇帝以来,正直善良的人,比肩于朝,没有一位被罢黜的。自古以来,中原的皇帝皆重视华夏民族,蔑视夷、狄少数民族,然而,唯独我爱之如一,所以他们依恋我,就如同依恋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五种品德,使得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二十九人。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贞观王朝的倡导下,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贞观时期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仿学习的对象。 
 
从谏如流注重法治 
 
唐太宗执政后,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即使臣子言辞过激也不加罪,因此群臣敢于冒犯龙颜,直言唐太宗治国得失。太宗在纳谏时展现了千古明君的坦荡心胸和从谏如流的品德,他曾经对公卿说:‘人想看见自己的样子,一定要借助明镜。君主想自己知道过失,一定要依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贤,大臣阿谀奉承,刻意迎合,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怎能独自保全?希望你们勇于进谏,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到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就可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没有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预先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规谏,一定虚心采纳。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