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Fri, 01/12/2018 - 10:06

三十六计之二十五 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之二十五 偷梁换柱 Fri, 01/12/2018 - 10:12
“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五计。原文为“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意思是与盟友的军队联合对敌作战时,频繁变动友军阵形,抽调其主力,等待友军一败涂地之时便可有机可乘,将其全部控制,就象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一样。
 
偷梁换柱中的梁、柱,是古代排列战阵的术语,战阵的前后部位为梁,中央部位为柱,梁、柱部位安排的都是最精锐的士卒。偷梁换柱是指暗中抽走盟军最精锐的部队而换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最终趁机控制、吞并盟军。后用来比喻用蒙混、欺骗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也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
 
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山,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随行。同年八月,秦始皇巡游到平原津时患病,之后病情恶化,到达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县境)时已经病危。临终前,他召见丞相李斯,要立公子扶苏为太子,并召回咸阳为其主持葬礼,但遗诏还没交给使者发出,秦始皇就驾崩了。而当时扶苏却因与秦始皇政见不合,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被始皇帝贬到上郡大将蒙恬那里监军。为了避免政局动荡,李斯决定在太子回来之前,对外秘不发丧。
 
在秦始皇的众多子女中,长子扶苏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为人正派,恭顺好仁,在朝野上下都有很高的威望。幼子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深得娇宠,早年曾师从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对其相当倚重。但由于蒙恬之弟位列上卿的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后来赵高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而蒙恬与扶苏却关系密切。
 
于是怀有私心的赵高扣留了秦始皇的遗诏,对胡亥说:“陛下驾崩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扶苏到达咸阳后就登基,而你却连寸土的封地也没有,你准备怎么办?”并劝其三思,胡亥说:“废长立幼,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的才能浅薄而依靠别人的帮助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会不服我,我自受其害,国家也会因此而灭亡。”赵高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顾忌小节而忘记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会后悔,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最后成功说服胡亥。
 
之后,赵高找到李斯说:“先皇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苟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但赵高继续对李斯陈述利害,“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的谋略深远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用蒙恬为丞相,我在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能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而告终,到那时,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着通侯之印告老还乡了。”最终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赞同了赵高和胡亥的计划。
 
于是赵高、李斯合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皇帝,赐死了扶苏,不久,蒙恬、蒙毅兄弟也被处决。赵高用偷梁换柱的手段,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皇帝。两年后,李斯被赵高所害,腰斩于云阳街市,同时被诛灭三族。又一年九月赵高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后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同年十月秦朝灭亡。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4)

千古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4) Fri, 01/12/2018 - 10:08
(接上期)
 
文/云中君
 
房谋杜断  励精图治 
 
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
 
治国安邦,贵在得人。唐太宗深明此理,故而求贤若渴,特别注意举贤授能。即使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只要有治国才能,他都大胆任用,而且用人不疑。唐太宗不计出身,放手任用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文臣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武将有李靖、尉迟敬德、侯君集、程知节、李绩和秦叔宝等人。此外,唐太宗还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房玄龄原为隋朝旧臣,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决心涌泉相报。当时,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忙着各处搜集财宝,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担任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几年,都担任记室一职。当时的太子和巢刺王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怀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恶语中伤,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遭到了打击排斥。后来太子发动叛乱,李世民秘密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将他们带入内宫商议对策。叛乱平定之后,李世民成为东宫太子,就请房玄龄担任太子左庶子。 
 
贞观初年,李世民提升他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又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同时,命他撰写国史,封为梁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房玄龄为官兢兢业业,负责百官的任命,责任重大,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在政务上出现半点闪失。他待人宽厚,胸襟宽阔,看见别人比自己出色,也从不嫉妒。他富有才识,撰写的国史文采出众,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为人称道,对人从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因此被众人赞誉为良相。贞观十三年,他又被尊为太子少师。 
 
房玄龄担任宰相之职共有十五年,其间,他多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未允许。贞观十六年,他又被封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著述国史。不久,房玄龄又以年老为由,提出辞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复一封信,上面写道:“你担任丞相这么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够放心地交给你处理,假如没有了你这个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双臂一样力单势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许,就不要解甲归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再上奏告诉我也不迟。”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房玄龄终于打消了辞官的念头。后来,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良臣辅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 
 
杜如晦也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他深受唐太宗的重用,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名相。李世民作为天策上将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之时,杜如晦每每随行,为之参谋帷幄,决胜于疆场。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同僚中最为干练的人才。武德四年(621)10月,唐太宗设立了文学馆,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十八学士之首。当时权力之争激烈,战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良好的建议,令人十分佩服。后来,他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 
 
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房谋杜断”,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及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未完待续)


 

慈禧4万人大阅兵 列强赞誉骇倒日本将军

慈禧4万人大阅兵 列强赞誉骇倒日本将军 Fri, 01/12/2018 - 10:09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1906年10月,当时八国联军已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为了扳回颜面,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举办了一次四万多人的大阅兵。
 
这次阅兵清政府还特意邀请了各大列强出席,当天,清军穿戴军礼衣,军容壮盛,雄赳赳地进行阅兵典礼,获得各国赞誉,更骇倒日本将军。
 
据清史记载,清朝末年发生的这场阅兵,史称“彰德秋操”。慈禧任命袁世凯为练兵大臣,全力筹办此事。大阅兵共为期五天,前四天为军事演习,最终一天进行阅兵典礼。

左图:彰德秋操时,北洋军官和外军军官交谈。右图:当时外宾受邀参观彰德秋操的证件。
左图:彰德秋操时,北洋军官和外军军官交谈。右图:当时外宾受邀参观彰德秋操的证件。

 
据悉,中国古时的阅兵原本叫做“搜”,如果是五年一次的大阅兵,就叫“大搜”。这种叫法一直延用到汉朝时期。之后才被“阅兵”一词替代,而且加入了演习的成分。
 
据《袁世凯奏议》的描述:彰德秋操的方针依然为南攻北守。由北洋陆军组成北军,段祺瑞担任总统官,陆锦为总参谋官。北军总兵力为1个镇(相当于现在师级编制)加1个混成协(相当于现在旅级编制)。具体为:从驻扎山东的第五镇内抽调步队1协、马队1标(相当于现在团级编制)、工程队1营,从驻扎南苑的第六镇内抽调步队1协,从驻扎直隶的第四镇内抽调炮队1标,编成混成第五镇,任命张怀芝为统制官;从京旗第一镇内抽调步队1协、马炮队各2营、工程队1营,编成混成第一协,任命曹锟为统领官。
 
而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合编成南军,任命张彪为总统官,黎元洪为第八镇统制官,王汝贤为第二十九混成协统领官。
 
当时参加阅兵的人员有未来的5位总统、十几位内阁总理,至于名将军阀更是数不胜数,与其说是清朝军事演习,倒不如说是民国政府提前举办的政坛检阅历礼。
 
慈禧终身热爱讲排场,这次大阅兵也不例外,并完成了中国史上几个第一:
 
第一次大规模约请外宾,邀请了30多个外宾。据记载,英、美、俄、法、德、意、奥、荷、日本等国均派出了武官前往观摩。
 
此外,国际闻名报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德国的《营报》、美国的《月报》、俄国的《警卫报》、日本的《时事新闻报》和《每日新闻报》纷纷派记者前来采访。据统计,观摩这次会操的中外各界人士合计478人。令当时住宿都成了一大问题。
 
第一次得到了西方列强的称赞。一些观摩会操的俄国武官认为,清政府的陆军现已可以与当时的日本匹敌。就连到会的日军顾问本部松川少将也赞不绝口,说:“我国的军事力量照如今的开展情况看,他日必有起色;假如我国全国都以这次大演习作为模范,进行扩军备战练兵强国,作用将是不得了的。”
 
第一次用纪律获得了人民的好评,当时的军队纪律给老百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为一旦军队有动向,老百姓们就知道大难临头,不得不流离失所。而此次演习让老百姓们重新认识了清军的纪律。
 
彰德秋操第一天的演习内容是骑兵冲击战。右南军骑兵率先行动,北上发起进犯。由于指挥失误,南军错把阅兵大臣卫队当成了北军。领队气得把他们骂了个狗血淋头。快到11点时才发现北军。北军以逸待劳,而南军马力疲惫不堪,首日演习的结果是北军取胜。
 
第二天的演习内容是主力遭遇战,这次两边打成平手,互有得失。第三天演练攻防大战。两军悉数出动,战役颇为剧烈,北军最终略占优势。
 
悉数演习完毕后,袁世凯和另一位大臣铁良在彰德府郊外的小张村,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慈禧、光绪携文武大臣参与,现场审阅。
 
当天,南北两军穿戴军礼衣,雄赳赳气昂昂地齐集阅兵场,举办了分列式。四万多人的部队步骤规整,军容壮盛,很是招引洋人的眼球,也让国内参观者啧啧称奇。
 
此次阅兵也得到了日本大将的高度赞赏,慈禧太后可谓是在世界列强面前赚足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