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直臣 郑国公魏徵(上)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大唐第一直臣 郑国公魏徵(上) 【大唐英雄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Wed, 03/28/2018 - 20:14
文/云中君
 
魏徵,字玄成,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他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幼丧双亲,家境贫寒,穷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局势越来越乱,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魏徵原为李密的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勣。他在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唐武德末年他作为太子洗马,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臣。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徵第一。 

魏徵画像
魏徵画像

 
当他看到李世民同李建成之间的暗中争斗时,经常劝李建成早做打算。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后,把魏徵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徵担惊受怕,魏徵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唐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还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徵本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唐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徵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君主,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 
 
魏徵的身材容貌与普通人并无不同,但有志气胆略,每次犯颜进谏,虽遇太宗暴怒,而神色不变,最终天子也为之收敛神威。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他多次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魏徵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书。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为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是《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中。 
 
识时务明晰天下大势 顺天命劝降瓦岗旧将 
 
隋朝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反叛隋朝,起兵响应李密,并召请魏徵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战况文书,总是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这些文书都是魏徵写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来。魏徵当时就进献了十条计策给李密,李密虽感到新奇但未能采用。 
 
当王世充在洛口进攻李密时,魏徵对李密的长史郑廷页说:“魏公李密虽然屡次获胜,但精兵骁将死伤的也很多了;军费又紧张,对有功的不能论功行赏,志气不高,有这两条就难与敌人再次硬拼。不如挖深沟筑高垒,与敌人拖延时间,过不了十天半月,敌人粮尽草绝,不用攻打,他们就会撤兵,那时我们再出兵追击敌人,这就是取胜的方法。况且东都的粮食断绝了,王世充已经无计可施,一心想决一死战,我们实在难与陷入绝境的敌寇争锋,请慎重考虑不要与他们决战。”(注2)郑廷页说:“这些话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徵说:“这是出奇制胜的良策,怎么说是老生常谈?”因此拂衣而去。 
 
李密兵败之后,魏徵跟随李密归降唐王,到了京师,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他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于是授命为秘书丞,驱驾驿车赶到黎阳。那时,徐世勣还是李密的部将,魏徵给徐世勣写信说:“自从隋末政局混乱,群雄竞相追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响应如万里风驰,似云合雾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几十万人。声威遍及近半个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毁宇文化及。正准备向西占领咸阳,往北进攻玄阙,让自己的旌旗飘扬在瀚海,让自己的战马到渭川饮水,不料有百胜之威反而败在奔逃的敌军之手。由此可见,天下的归属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争,因此魏公李密感念皇天才回头反省,进入函谷关而没有疑虑。您生于混乱之时,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况下,还坚持不动摇,纠集溃散的兵马,据守一方。王世充趁着战胜的余勇,在他东边的地域休养生息,窦建德处在失败受辱的形势,不敢对南方有所图谋。您的美好的名声,足可以震撼古今。然而虽有好的开始,结局却难以预料。把握去留进退的时机,才是安危的关键。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会受到余辉的庇护,如果投靠的人不得当,自己一身还不能自保。殷灭夏的鉴戒不远,是您能够看到听到的。古代勇士孟贲迟疑不决,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决断,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现在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应当速急乘机谋划,如果遇事迟疑不决,坐观成败,恐怕凶险狡诈之辈生出异心,那么您的大事就无法挽回了。” 
 
徐世勣得到这封书信之后,恍然大悟,马上决定派使者到长安表示归顺唐朝,并开仓运粮,送给大唐淮安王李神通的军队。
 
不求形迹但求至公  不做忠臣只做良臣 
 
唐太宗即皇帝位之后,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徵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徵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然而,太宗左右的近臣经常有人诋毁魏徵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温彦博说:“魏徵作为臣子,不注意自己的形迹,远避嫌疑,因而遭到无端诽谤,这也是应当责备的。”太宗就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徵。魏徵进见太宗,说:“臣听说君臣应当同心,这就叫作如同一体,怎能抛弃至公,只求形迹?如果上下全都如此,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吃惊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魏徵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唐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徵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身受祸被杀,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 
 
太宗接着问他:“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徵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取意见;之所以暗,在于偏听偏信。尧、舜大开四门,眼明能视四方,耳聪能听四方,虽有共工、鱼玄,不能蒙蔽他们,好听的言词荒谬的行为,也不能将他们迷惑。秦二世身居深宫,偏信赵高,天下散乱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即将攻城而不得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盗贼四起而不知晓。所以说,君主如能多方听取意见,奸臣就蒙蔽不了君主,下情就能上达朝廷。” 
 
郑仁基的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典册都已具办。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徵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唐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 
 
唐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唐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徵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徵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徵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每人十五万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