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史

看文史 Thu, 06/22/2017 - 00:11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原来是这个意思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原来是这个意思 Thu, 06/22/2017 - 01:08
文/看中国网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表达一种敬天知命的意思,即:天意如此,是人力无法挽回的。
 
以前,我对这句俗语,有一种误解,觉得说的是两件事情,表示一种无奈的心情。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原本这句话,是表达一种敬天知命的意思,即:天意如此,是人力无法挽回的。说起来,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流传至今。

图1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朱耀宗的书生,一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为了让他不受委屈,就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后来,送到一位叫做张中举的老师那里去读书。
 
在张老师的严格教导下,朱耀宗学业有成。他十五岁中了秀才,十八岁中了状元。在皇上召见他的时候,他那种气质和学识,让皇帝非常高兴,当即,把他招为驸马。此时,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亲,于是,把母亲为了培养他,而一直未嫁的事情,跟皇帝说了。皇帝一听,很是感动,当即下旨,在朱耀宗的家乡,立一座“贞节牌坊”,以示嘉奖。
 
按理,新科状元应该回乡省亲,他也不例外。当母亲见到他的状元儿子时,那种感动,自不必说。朱耀宗也把皇帝下诏,要给母亲立“贞节牌坊”的事情说了。母亲却流露出不安的神色。
 
在朱耀宗的再三追问下,他母亲道出了实情。原来,他的老师张中举,老婆后来死了,他母亲在与张老师相处的日子里,逐渐产生了感情。他母亲准备在朱耀宗回来的时候,就嫁给张中举。
 
朱耀宗闻听,“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娘呀,你真的要这样做,那我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呀,那可要户灭九族的呀!”此时,他母亲也泪流满面了。因为,一个女人独自撑着一个家,非常不易,儿子读书去了,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心里苦和难,又有谁能懂呢?想来想去,长叹一声:“一切咱都听天由命吧!”
 
说着,她把身上穿着的罗裙脱了下来,交给朱耀宗,并说:“儿呀,你也为娘尽一次孝道,明日,帮我把这件罗裙洗了,如果到了晚上,这件罗裙干了,那我就不嫁人;如果还是湿的,那你就别管了。”朱耀宗无奈,也就同意了。
 
第二日,天气晴朗,朱耀宗边洗这件罗裙边高兴,觉得别说一件,十件罗裙,也晒干了。可是,哪曾想,当他把这件罗裙洗完刚刚晾晒在院子里的时候,天上开始乌云翻滚,不一会儿,还下起大雨来了,而且一直下到半夜也没停。这件罗裙别说干,到最后,比刚洗完的时候还要湿!
 
此时,朱耀宗的母亲对他说:“儿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可见天意不可违!”朱耀宗心里虽然叫苦不迭,可是见到此种情形,他也是无可奈何。回到京城,朱耀宗如实地把母亲和张中举老师的婚事,和他母亲让其洗裙子,天却下雨的事情,说了一遍,并请皇上治罪。皇帝听后,连连称奇。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是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从此,人们便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用来形容谁也逆转不了的事情。


 

一份三十年的约定——程妻守鞋

一份三十年的约定——程妻守鞋 Thu, 06/22/2017 - 01:11
文/看中国网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很多宋朝难民被金人掳去为奴,韩玉娘与书生程鹏举亦同时沦落敌营。金兵将领赏识程鹏举为人,为了笼络人心,便做主将奴婢韩玉娘许配给程鹏举为妻。
 
洞房花烛夜里,程鹏举悲哀无奈地看着身边一点也不了解的新娘,想着自己既不能为离世的母亲守丧,也不能为国尽忠,悲从中来,对盖头下的新娘,生起了一股无明的怨气。
 
时间静静地流逝着,盖头下的韩玉娘,此刻又何尝不是感慨万千呢?国家沦陷,双亲在兵祸中病亡,举目无亲之际,被金兵掳为奴婢,如今又不明不白地被人逼婚,情何以堪。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玉娘到底是受过良好女德教育的女子,此时她静静地自行揭去新娘子的盖头,默默走到桌前,为了打破僵局,玉娘温顺地端起茶壶,一边为相公倒水,一边和缓地诉说着自己的身世。

图1

 
此时门外不远处,传来一阵嬉笑声。玉娘一边给相公斟茶,一边压低嗓音说道:“外面有人,我既与相公结为夫妇,便愿与相公共患生死之难。不妨直言,这里并非久居之地,相公不可背负汉奸罪名,我听闻城东三十里有义军驻扎,相公应趁早逃离,投奔义军才是正事。”
 
玉娘一番话,让程鹏举好生意外,心下嘀咕:哪有刚结婚就劝丈夫离开自己的新娘子。更何况,她是金人的家奴,却劝我投奔义军,难道是金人让她来试探我?我索性将计就计。
 
不等玉娘开腔,程鹏举便已转身打开了房门。玉娘忙问他要去哪里,程鹏举回头愤愤地说道:“去见你的主人!”
 
就这样,黑夜里传来阵阵玉娘被毒打的呻吟。程鹏举矛盾地徘徊在门外,一边忖思着玉娘说过的话,一边对自己的行为焦灼不安,但他依然无法对眼前的现实做出一个可信的判断。
 
遍体鳞伤的玉娘,被送回自己的屋子,她看着程鹏举,虚弱地问道:“相公,玉娘有何过错,非毒打不能惩戒?”程鹏举心头划过一丝怜悯,他强作威严地说道:“你是金人家奴,却劝我叛逃,这还不够吗?”玉娘不禁悲从中来:“我与你既为夫妻,不过说些体己话,你又为何告密?”但是为了一探究竟,程鹏举只能硬着心肠,不依不饶。“你我不过是演夫妻罢了,如果真是夫妻,你又怎会替金人来试探我的心意?”“试探?我绝无此意,劝你离开这里,只为保全相公的气节名誉,出自我的真心。”面对相公如刀扎心的话语,玉娘只能支撑着虚弱的身子尽力回应。
 
“你还说,看来是打得不够!”程鹏举故作气愤地呵斥道。
 
为了把事情弄明白,程鹏举决定把戏继续演下去,他再次去金人那里讲诉了玉娘劝他叛逃之事。可怜的玉娘,被自己的一片真情逼上了绝境。气急败坏的金人,连夜找来人贩,欲将多次怂恿相公叛逃的玉娘卖掉。
 
看着人贩子将钱放在金人的手里,程鹏举终于彻底醒悟,悔恨自己冤枉了玉娘,辜负了玉娘的一片苦心。情急之下,程鹏举冲到人贩子跟前,拦下玉娘,无尽懊恼地说道:“玉娘,我错怪了你,这可如何是好?!”此时后悔无助的相公,让玉娘内心掠过一丝安慰,她平静而略带哀伤地说道:“相公,玉娘并不记恨,只是我这一去,恐怕再难重逢。”程鹏举赶紧抓住玉娘的双手,坚定地说道:“不!我一定会把你找回来!相信我!”
 
玉娘弯腰取下自己的一只绣花鞋,放在相公手里,伤心地说道:“相公,我相信你,只是不知重逢之日,你我是否已面目全非,这只绣花鞋留给你做信物。”此举提醒了悲情笼罩的程鹏举,他也赶忙取下自己一只鞋,放在玉娘手里,说道:“不如今日你我互相交换一只鞋,等他日再见,就凭此信物相认,莫失莫忘,切记。”玉娘被拉走了,黑夜里剩下程鹏举孤寂的身影,和他手里紧紧握着的一只绣花鞋。
 
话说被人贩子买下的玉娘,心中始终守护着与相公的誓言,无论人贩百般软硬兼施,宁死也不改嫁他人。人贩子也终于被她坚贞不移的真情所打动,最终答应玉娘在作坊里当纺纱的苦工。于是,玉娘开始没日没夜的干活,希望尽快通过自己的劳力来为自己赎身。
 
而程鹏举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受尽委屈,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禁点燃了国恨家仇的怒火。在骗取金人的信任后,趁一日夜深、金人毫无防备之时,携带着金人的城防地图,连夜投奔了义军,并最终与义军一举摧毁了金人的驻地。尽管程鹏举建立了战功,获得了嘉奖,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玉娘。
 
程鹏举为了寻找玉娘几经辗转,一无所获;玉娘逢人便打听相公的下落,但一直没有音信。两人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过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间两人已尝尽人间甘苦,各自白头。
 
一天,玉娘如往常一样,准备着纺纱织布。想起苦难之境收留她并相依多年的义母已离世,而与相公一别至今已过三十年,音讯全无,玉娘内心满怀凄楚。沉思间,突然传来轻轻的叩门声,玉娘赶紧起身向前,开门一看,是一位讨水的路人,但是不知为何,玉娘心头一阵悸动和慌乱,眼前这位路人,竟有一双熟悉的眼神。她有些手足无措地将路人请进屋里,并端上清茶。此时路人正抬头端详着她,四目相对的刹那,仿佛等待千年,玉娘脑海中闪过多年前相公的画面。
 
“大姐,不知你家中可还有其他人?”路人捧着清茶轻轻地问道。“本与义母相依为命,如今她早已去世,我身边并无亲人。”玉娘黯然回答。
 
“可有子嗣?”
 
“没有。”
 
“可有其他亲戚?”
 
“只有我夫一人,可惜三十年前我们失散,至今杳无音信,生死不明。”
 
“难道这么多年,你都是一个人?靠什么生活啊!”
 
“纺纱织布,女红杂役,不过是些妇人的手艺罢了。”
 
“这么辛苦,为何不改嫁?”
 
一来一往的问答中,只见路人表情越来越伤感复杂。
 
“我与我夫有约,今生今世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团圆,又怎能轻易毁约呢?”
 
玉娘说完不禁悲从中来,嘱咐路人喝完茶,及早赶路,便准备转身回房。这时,突然从身后传来一声颤抖的呼唤“玉娘!你可还记得三十年前的程鹏举!”玉娘顿时浑身僵立在门前,蓦然转身……是的,这魂牵梦绕的呼唤,已经穿过所有的记忆,向她走来。玉娘守鞋三十年后,终于与丈夫破镜团圆,结束了他们苦苦的等待,也完成了他们坚守了三十年的约定。为世人留下了这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北京轶事和故事 (十一) 忆海钩沉

北京轶事和故事 (十一) 忆海钩沉 Thu, 06/22/2017 - 00:14
(接上期)
文 / 园丁

活字印刷术(维基百科)
活字印刷术(维基百科)


古北京的经济和交通
 
东晋齐郡益都县人贾思勰(xie),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汉化时,于544年完成了《齐民要术》这一巨著,这是系统的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名著。共10卷92篇。内容涉及农艺、园艺、植树、造林、桑蚕、畜牧、家畜配种、酿造技术、烹饪、粮食及食品储备,荒芜土地治理等。当时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制。 
 
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文明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到明朝,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变化,农业仍然发达,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手工业、矿业、棉纺业、造船业等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这时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完成了他的《天工开物》,内容涉及农作物栽培,衣物原料及加工、染织、粮食加工、养蜂、种植甘蔗、制糖、建筑材料(砖、瓦)制作、陶器制作、石灰石开采及石灰制作、铜铁器锻造、交通运输车船结构及制造、植物油提炼、酿酒、造纸、金属矿开采、冶金、兵器制造、珠宝玉石开采加工等。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纺织技术插图
《天工开物》纺织技术插图

 
北京作为一国之都,当时出了一位病逝在北京任上的历史名人,他叫徐光启,1562年出生在上海,1633年病逝。他是天主教徒,也是位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的人。他在崇祯帝时官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一生经历了万历、寿昌、天启、崇祯四任皇帝,是一个多才多能的学者,在数学、天文学、水利、农业、军事、政治,以及中、西科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主要著作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考工记解》、《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毛诗六帖讲义》等。他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巨著,共60卷,50万字。内容包括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桑蚕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 
 
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在张居正辅佐下实行新政,经济振兴,农业发展,市场繁荣,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万历年间中国的丝绸、酒品、蔬果、烟草、瓷器、农产品等大量出口。明朝内外交易的货币是白银,可是中国白银出产有限,主要靠进口。每年都得进口白银。有资料记载,十七世纪以前的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25万至26.5万公斤。在明朝已经开始出现钱庄、纸币。 
 
明朝经济发达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宋末元初女纺织专家黄道婆
宋末元初女纺织专家黄道婆

 
1、大家知道在宋末元初,中国出了个女纺织专家,名字叫黄道婆,她是上海生人,做过童养媳,因不堪家庭虐待逃跑,搭乘船到了海南岛崖州黎族地区,向黎族人学会了纺织技术,后来又回到松江(上海)乌泥泾,从事纺织并教当地妇女纺织技术。她用自制的搅车、推弓、三锭脚踏纺车提高纺织效率,她采用错纱、配色、综线、挈(qiè)花等工艺技术织出了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上海纺织业的发展。 
 
在明朝之前人们的衣服原料是丝织品和麻织品,到明朝时,中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尤其适合棉花生长,河北省产棉最多。由于棉花大量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做衣服的主要原料。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印染技术也改进,从历史博物馆现存的明朝服装可以看出,染色及刺绣很好看。 
 
棉花加工机械有改进,如轧棉剥籽机,搅车碾轴元朝时用木制,到明朝改为铁制,效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棉纺中心多在南方,如上海的棉纺织业的原料棉就来自北方。当时大运河是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北方的棉通过大运河的船只运到南方,加工成棉布,再通过大运河运回北方贩卖。据《明实录》记载,在山东省西北部,有个在大运河边上的县城叫临清,仅此一个城市,就有布店73家,绸缎店32家。布店每进布,“出银必点一朱”,光记账用朱砂,每年就需二三十斤,可见棉布进销量之大。 
 
2、大家知道,北宋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当时他是用胶泥活字,北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有详细记载。到了元朝有个王祯,他是与明代徐光启齐名的农学家、农业机械家。他著有《农书》、《活字印书法》,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他用木活字印了《旌德县志》,他在《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木活字制作和印书法,现存清朝出版的《红楼梦》也是在1792年用木板活字印刷的。元朝已经出现双色(红、黑)套印书。 

琉璃厂文化街原名“海王村”
琉璃厂文化街原名“海王村”

 
明朝印刷业由官办到商人经营,民间刻书成风,印的书有经史、戏曲、小说、医书、琴谱、诗文和启蒙读物、日用杂书等。 
 
以前印书是人工刻板或木质活字印刷,到明朝中后期已经发展成金属活字印刷,活字有铜质的,有铅锡质的,以铜字为主,如《渭南文集》、《曹子建集》、《唐人集》等书就是铜活字印刷的。明代出版的年画已经是四色彩色套印。《西游记》也是在明朝用铜活字排版印刷的。《三国演义》最早出版时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金瓶梅》出书时间较晚,现存最早版本是在崇祯年间出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南京刊印。前面提到的《天工开物》是在崇祯十年(1637年)出版。《农政全书》是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版。 
 
清朝铜活字印刷已经用于更多的图书出版。例如雍正三年(1725年)印刷出版的《钦定今古图书集成》,这套图书共万余卷,工程之浩大,印刷水平之高空前。《今古图书集成》是陈梦雷主编,所选书籍按万象、方宇、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归类。我前面已经说过,此巨大集成出版,是在熙春园,有人考证,就是在北京今日清华大学内的一个岛上。 
 
3、前面提到的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这两书中的纺织机械插图,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时的纺织机械,比黄道婆时使用的纺织机结构更为复杂,功能更为完善,效率更高。 
 
4、明代建筑业绩辉煌。明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皇宫,促进了建筑材料制造加工和其它行业的发展。当时朝廷工部在北京官办了五个工厂,即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台基厂的情况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谈过。现在再以琉璃厂为例,看看其历史变化情况。在辽代时这里只是一个村庄,叫海王村。清朝《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厂制东三门,西一门,街长里许,中有石桥,桥西北为公廨(xiè),东北门楼上为瞻云阁,即厂正门也。厂内官署作坊神祠以外,地基宏敞,树林茂密,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文中称的街,即后来的琉璃厂大街。 
 
到清朝时,由于内城居民迁往外城,加上当时外地来京官员和举子,多居住在宣武门一带,因此,琉璃厂逐渐成为文人汇聚之地。乾隆年间,琉璃厂迁址,这里更繁荣,形成北京最大的图书古玩市场。顺便提及,北京现在国营的“中国书店”是中共在五十年代合并了北京100多家私营书店而成,其琉璃厂分店的前身就是当年在琉璃厂开的一个叫“邃雅斋”的私营书店。 
 
5、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时30年,在万历年间终于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内容最丰富的规模最大的中医学著作。全书共190多万字,汇集药物1892种,医方一万多个,书中有精美插图160幅。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学神农尝百草,他“远穷僻壤之产,探险仙麓之华”远途跋涉,四方采访,足迹遍及苏、皖、鄂、湘、赣、广等省。从此书的内容和出版过程来看,也反映出明朝经济状况良好的一个层面。 

老北京晓市
老北京晓市

 
现在我们继续谈明朝时北京的经济状况。明朝初年北京的手工业作坊是征匠官营。明朝中期以前,官营的手工业有严格的匠籍和劳役制度。到中期以后随着官营手工业的衰落,匠籍制度瓦解,匠户的劳役被征银代役取代。北京的工匠有了人身自由,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作坊逐渐的由官营演变成雇工生产。私营作坊开始发展,如磨坊、酒坊、机织坊、染坊、铜作坊、铁作坊等都有私人经营的。原来只供皇室贵族享用的一些手工艺品,如景泰蓝、宣德炉、雕漆等,民间作坊也开始生产。北京郊区的官营煤窑,官营矿场也日渐衰落,由私营矿场取代。由于市场贸易的发展,在北京城内形成了一些专一商品的交易市场。如骡马市、驴市、羊市、猪市、米市、果子市、菜市等。 
 
明朝的手工业按行业分有矿冶、陶瓷、丝织、造船、制盐、印刷等,以矿冶占主导地位。矿冶中又以铁冶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当时的冶铁行已经有了专业划分,如炕炭、沟沙、铸铁、炒炼等。 
 
北京原来有个东打磨厂,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祈年大街与西打磨厂相连。这条街建于明朝,当初有几个石匠从京郊房山县来到这里,开了打制磨面的石磨和制造磨刀枪的磨石的作坊,此街因此而得名。清朝时这里出现了书局、年画、宫灯、折扇等店铺,变成了一条文化街,我以前的存书中有宝文堂、老二酉堂的书,就是在这里买的。现在这条街已经名存实亡,被新世界商厦等新建筑取代了。这祈年大街就是一条新开的南北方向的大街,2004年通车。它的正南面,就是天坛的祈年殿。 
 
明朝时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置,明初主要在皇城外城门附近如朝阳门、安定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以及东四牌楼,西单牌楼,钟鼓楼附近。后来由于漕运渐废,积水潭,什刹海水域渐缩,北城的商贸区也渐衰,因此东西城,南城的商业发展起来,如西城商业区主要在城西安门外的西四牌楼一带,在西四牌楼到西单牌楼之间,有个缸瓦市曾经是最繁华的市场。在南城青楼,酒肆林立;阜成门是门头沟煤矿生产的烟煤进城之门,煤炭是当时北京生活的必须之物,因此阜成门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以煤为主的交易市场。 
 
明朝时没有汽车,中国现存最早的进口汽车,是在1884年(清朝光绪十年)从法国进口的。中国最早使用进口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是在1900年以后,所以在明朝时当官的和贵族出门是骑马坐轿,平民百姓是坐马、牛、驴、骆驼拉的蓄力车,或坐人力车,或者骑毛驴、骑骆驼。驴和骆驼也曾经是当时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直到民国末北京还有骆驼队向北京运送货物。在今礼士路北口一带,明朝叫驴市,就是个牲畜交易市场。菜市口就是明朝北京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到清朝将原来在东单牌楼的刑场迁至此地,但菜市生意依旧兴隆。 
 
提到市场,在老北京还有一种晓市,这是一种只在黎明前交易的市场,日出即散。东晓市地点在崇文门外,西晓市在宣武门外,北晓市在德胜门外。晓市既是穷人买便宜货的地方,也是没落纨绔(wán kù)子弟出售家中衣物,珠宝的地方,也是窃贼销赃场所。这种市场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在紫禁城东华门外,还有灯市,就是在今日叫灯市口的地方。开市时间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八。这是个夜晚放灯,白天为市的市场。灯市白天出售各种灯笼、花灯、蜡烛、日用品,还有各种小吃。夜晚放灯时间,灯火辉煌,看灯的游人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到了清朝中期,因为此处附近有王府,达官贵族居住,灯市影响其出入交通,才将灯市迁移到地安门和琉璃厂 。
 
(未完待续)
 


 

赵小兰家族的文革劫

赵小兰家族的文革劫 Thu, 06/22/2017 - 01:06

现任美国运输部长赵小兰(公有领域)
现任美国运输部长赵小兰(公有领域)


文/李熙文

台裔美籍的赵小兰担任了川普政府的运输部长后,被外界称为是台湾之光,而她的家世背景也受到关注。人们发现赵小兰家族史中,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坎坷经历。终身教书的祖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中共迫害,被活活打死。

赵小兰出生在台湾,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部长,她是父亲赵锡成的骄傲,因为赵小兰的成功与赵锡成的教育有至为重要和密切的关系。而赵锡成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华人船王,她之所以有今日,与他爷爷赵以仁注重教育,培养她父亲赵锡成的成功,不无关系。赵锡成曾经说:“我深受先父赵以仁先生的感召及培育之恩……”

然而,这样一个看起来令人羡慕的家族,却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这话要从赵小兰的爷爷赵以仁说起。赵以仁当年是村上的一位小学校长,终身以教书育人为生。他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对学生诲人不倦,对乡邻谦恭礼让,大家都非常的尊重他。
 
1949年,赵以仁的兄弟和独子赵锡成(即赵小兰的父亲)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从此赵以仁的恶运就开始了。中共将赵以仁视为阶级异己分子。文革开始,赵以仁被残酷的批斗,最后被活活打死。人们看到他死后,尸体被扔上手扶拖拉机送往火葬场。因为他个子高,手扶拖拉机的车身短,两条腿露在车斗外,装车者残忍的将他的腿折断,硬塞进车里。
 
赵以仁死后,造反派把赵小兰的奶奶赶出家门。孤苦伶仃的老人只得到猪圈旁的一间废弃的小屋里居住。相信,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永远也无法理解那种非人的苦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革的风头渐缓,时居美国的赵锡成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身居海外,但我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讲究孝道,这些年来思亲心切,希望回来探望母亲,无关政治,希望周能网开一面……
 
赵锡成要回乡探亲了,对于当时想要对外营造温和形象的中共来说,成了一件大事。从中央到村子,各级官员早有布置,他们首先把老太太送进医院治病,同时为了引发赵锡成的思乡情绪,找回赵家散落在外的旧家具,原样修复赵家的老屋。他们还安排了村里几名妇女积极分子,整天给老太太洗脑,让她见到儿子后,要宣传“祖国的大好形势”,要说共产党好,要说社会主义好,要说文化大革命好……
 
老太太被他们缠得实在受不了,答应说,其他我可以按照你们的话说,但是造反派整死我老头子,无中生有的斗我打我,我一定要说给儿子听……
据说赵锡成回老家短暂会见母亲的时候,老太太被穿了一身崭新衣服,手腕上还被套上一只亮锃锃的上海牌手表。
 
在一群“陌生乡亲”的簇拥下,赵锡成和母亲作了一次短暂的会面。
 
赵锡成临别前,走访邻居,会见发小,但真正的乡亲和发小们,却躲得远远的,见了他不敢多说话,最后他对送行的乡亲说了几句简单的告别语:“感谢乡亲们多年来对我父母的关照,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我都知道,我都理解,我还会回来的……”
 
赵锡成与女儿赵小兰是幸运的。试想一下,如果当年赵锡成与父亲赵以仁一样,留在了大陆,今天是否还会有一个叫赵锡成的华人船王,还会有一位叫赵小兰的美国华裔部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