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二十五 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之二十五 偷梁换柱 Fri, 01/12/2018 - 10:12
“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五计。原文为“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意思是与盟友的军队联合对敌作战时,频繁变动友军阵形,抽调其主力,等待友军一败涂地之时便可有机可乘,将其全部控制,就象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一样。
 
偷梁换柱中的梁、柱,是古代排列战阵的术语,战阵的前后部位为梁,中央部位为柱,梁、柱部位安排的都是最精锐的士卒。偷梁换柱是指暗中抽走盟军最精锐的部队而换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最终趁机控制、吞并盟军。后用来比喻用蒙混、欺骗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也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
 
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山,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随行。同年八月,秦始皇巡游到平原津时患病,之后病情恶化,到达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县境)时已经病危。临终前,他召见丞相李斯,要立公子扶苏为太子,并召回咸阳为其主持葬礼,但遗诏还没交给使者发出,秦始皇就驾崩了。而当时扶苏却因与秦始皇政见不合,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被始皇帝贬到上郡大将蒙恬那里监军。为了避免政局动荡,李斯决定在太子回来之前,对外秘不发丧。
 
在秦始皇的众多子女中,长子扶苏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为人正派,恭顺好仁,在朝野上下都有很高的威望。幼子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深得娇宠,早年曾师从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对其相当倚重。但由于蒙恬之弟位列上卿的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后来赵高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而蒙恬与扶苏却关系密切。
 
于是怀有私心的赵高扣留了秦始皇的遗诏,对胡亥说:“陛下驾崩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扶苏到达咸阳后就登基,而你却连寸土的封地也没有,你准备怎么办?”并劝其三思,胡亥说:“废长立幼,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的才能浅薄而依靠别人的帮助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会不服我,我自受其害,国家也会因此而灭亡。”赵高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顾忌小节而忘记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会后悔,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最后成功说服胡亥。
 
之后,赵高找到李斯说:“先皇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苟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但赵高继续对李斯陈述利害,“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的谋略深远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用蒙恬为丞相,我在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能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而告终,到那时,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着通侯之印告老还乡了。”最终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赞同了赵高和胡亥的计划。
 
于是赵高、李斯合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皇帝,赐死了扶苏,不久,蒙恬、蒙毅兄弟也被处决。赵高用偷梁换柱的手段,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皇帝。两年后,李斯被赵高所害,腰斩于云阳街市,同时被诛灭三族。又一年九月赵高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后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同年十月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