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华人沧桑录(下): 记述早期法国侨社历史

发表:2014年11月26日
再接着来法寄居的另一批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1926年至1933年之间抵达的。他们是一群向外谋求发展的浙江青田商人。他们随身边携带一些手工雕塑的小型青田石工艺品。他们沿途经过印度支那、新加坡、缅甸、印度、埃及等地抵达欧洲。
 
这群浙江商人大部分是从上海直接乘船来法的,另外一小部分是沿途做生意、分段缓慢地来欧洲。直达船也好,分段搭船也好,靠岸终点站总是马赛。
从马赛乘火车前往首都巴黎的终点站是靠近巴黎南边的里昂车站。在经过一个多月远洋轮船生活,再加上一整夜的火车旅行,已经是疲惫不堪了。一出站,看到附近的“日落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式的小旅店便安顿下来。正是因为这样,在过去数十年期间,里昂车站附近线条简陋的小巷,变成了一部分华人聚居的处所。
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的华人居住区
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的华人居住区
 
浙江是个丘陵、山地为主的省份,地贫人稠,向海外发展较困守家园易解决问题。第一批青田人在巴黎定居后,接着来的就是温州人,而且越来越多。
他们起初多半出售自家乡带出来或运出来的青田石雕工艺品,后来也兼销售一些诸如领带、背带、袖口等一类轻便而易于携带的货物。再后来碰上日本货大量向外倾销,他们也推销一些劣质的日本花瓶、茶具、闹钟等一类的商品。
 
等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路被切断了,东方货品来源不继。正在这时,德国纳粹占领军很快就在巴黎大量搜捕犹太人。原来掌握在犹太人手中的皮货工业也跟着停顿下来。浙江同胞立即取代了这份遗留下来的生意,组织起家庭式小型皮货工业来。
 
这种皮货工业,主要是制造男用钱包、公事包、女用手提包、皮带等。换句话说,除了皮鞋以外,几乎一切皮革产品都制造。
 
大战结束之后,来自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越来越多。其中一小部分是来留学深造的,绝大部分却是来经营各色各样的业务。
一部分有木工制作经验的人,开始开设家具制造工厂。由于法国小康以上的人家一般都喜欢在客厅里陈设一张有中国古典式绘画或雕刻有人物、花鸟或山水的矮桌。讲究一点儿的还要加添一只柜橱,一面屏风。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年期间,来自中国大陆的货源奇缺,一部分曾在香港经营过家具业务的华人开始动脑筋,在巴黎就地建厂制造中国式的家具。也有青年画家趁这机会到家具厂去作画,有的也雕刻和涂漆。一整套的中国古典式家具都能制造出来。
另外一种华人的业务,可能是开设人人喜爱的中国菜馆。在法国,中国餐菜馆的菜肴本来已经是价廉物美的了,一般的都赢得西方人士的欣赏,近二十年来由于西方人士掀起了“减磅”运动,此种风气更加促进大家对中国菜肴清淡、素雅的喜好。中国菜肴免用动物油,多用新鲜蔬菜,完全合乎以“保线条”为要旨的西方仕女的要求。
 
尽管中国餐菜馆早已在法国蓬勃发展,但是,到七十年代初期为止,旅居法国的华人的总数不会超过一万人。
 
由于印度支那战争的影响,尤其是战争自越南扩展到柬埔寨以后,逃离印支的华人遽急增加,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逃来法国。等到1975年美国战败,全部撤离印支,作为过去一个世纪的印支三国的宗主国法国,在道义上无法不大量收留逃离印支的难民,根据官方发布的统计目前(编者按:指1978年)法国前前后后共收留的印支难民计12万人,其中属华裔者约占8%。
 
巴黎最早期中餐馆
巴黎最早期中餐馆
 
从1975年开始,大量的印支华人,尤其是来自金边的华人大量涌入法国。为安置他们这一群人,巴黎市政府在拉丁区南边的十三区本来就兴建了一系列的“低租金住房”多座,这些楼房当时虽然竣工但尚空闲着。于是,这群来自印支的难民很快地便被分配到那里去安家。很快地,他们就在那里重建家园,谋求生计开展业务。
 
也在同一的十三区,由巴黎荷兰银行和罗特施尔德银行兴建的高楼大厦也及时竣工,接踵而至的印支难民就先后被分配到那里去安居。尽管经济衰退这些年来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而这些刚才安顿下来的华裔难民,却把一大片的十三区繁荣兴盛起来,形成一枝独秀的兴旺景象。
 
在目前,仅十三区一地的华人,据说就有三四万人在那里聚居。几乎一半以上的街道都挤满了华人开设的店铺。其中有许多还是超级市场。此外,冻品店、杂货店、首饰店、理发店、美容店、照相馆、录像录音器材店、书店、饼食店、金店、汽车修理行、出租汽车行、电影院、粮食肉类蔬菜店等。缝制衣服业也是许多华人的业务。
 
三十年前的巴黎13区街景
三十年前的巴黎13区街景
 
三十年后的巴黎13区街景
三十年后的巴黎13区街景
 
由于华人抵法越来越多,十三区挤不下了,还扩展到巴黎北部的十八区、十九区、二十区。此外,原来在华侨聚居的三区、五区、十二区等也仍然聚集着许多华人,但他们多半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来法定居的浙江人和其他各省的或来自东南亚各地的华人。至于十三区、十八区、十九区、二十区的华人,他们几乎全部都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来自印支的难民,他们之中十之八九都是来自金边的华人,尤其是祖籍潮州的华人。
 
因为华人聚集的多了,每家商店的门面都以中西合璧来标写招牌,看起来很有旧金山华人街的味道。十三区集中的华人最多,而且生意很兴旺,满街行人都是一群群的华人,所以有人说那是巴黎“唐人街”,法国人叫它为“中国城”。
 
说来也奇怪,来自印支三国的华裔难民,本来是祖籍以广东、福建人为最常见的。但是,这几年来在巴黎华人聚集区域中发展的最快、生意做的最大的多半是来自金边的潮州人。据说,潮州人最能吃苦、耐劳,富于冒险性,生意一经开始,便硬干到底,不会中途而废;因此,很容易得出积极性的结果来。
记得前两三年的一个星期天早上,信步到拉丁区(第五区)靠近塞纳河边的一家潮州人开的杂货店门前,看到经常见面的中年女经理在忙着做生意。在经过寒暄之后,顺口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是星期天,你们就连星期天也工作么?”得到的答复是斩钉截铁的:“倘若一个星期有八天,我们就连第八天也照样地工作!”
 
最近,一个机缘在一次酒会里看到了那位女经理,因为是久别重逢,问她为何许久没有在拉丁区的杂货店里看到她,原来她在十八区的“唐人街”独当一面自己开设了一家供应杂货的店铺。
 
过去几年许多印支难民大量涌进法国时,许多年富力强的青年多被分配到汽车制造厂的雪铁龙或雷诺的装配车间去工作。最近,这两家汽车公司都为着现代化而大量执行裁减工作人员,为着维护他们的工作岗位,许多来自北非及黑色非洲的工人都举行罢工或其他维护工作的斗争。一个机缘笔者看到雪铁龙公司的总经理,向他提出印支难民在厂工作的人数。他说,前几年约莫有3千多人,现在剩下的不会超过100人了。原来他们在工厂里工作一年多两年之后,全部辞职到华人街区去开设饭馆或店铺去了。
 
在法国,华侨、华裔都有他们自己联络感情、维护利益、相互协助的社团组织。华侨有“华侨俱乐部”;华裔有“法国华裔互助会”;华裔、华侨青年有“岭南文娱体育会”等。他们都各自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发布有关会务、报导国际、国内消息及发表个人意见等类文章。这是一个健康的团体生活。
为着协助华侨成年人、青少年乃至儿童的语文学习工作,“华侨俱乐部”和“华裔互助会”都长年开设华语、法语学习班,并免收学费、广泛招生。这是华侨、华裔团体值得受赞扬的教育工作。
 (全文完)
 
(看中国时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