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不愿背政治黑锅 外媒:戳穿泡沫需要胆量 (图)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提到 “ 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 ” 引爆舆论,被认为戳破习近平提出的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的 “ 中国梦 ”。有专家分析认为,习李分歧趋向公开化,李克强不愿替习近平背所有的政治责任与黑锅。
中共两会期间,李克强被问及今年的 “ 脱贫攻坚 ” 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李克强坦言,中国有6亿人的每月收入仅1000元,“ 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 ”。可能会有一些人返贫,脱贫的任务更重了。预计今年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口还会增多。
有专家分析认为,习李的分歧是因李克强不愿替习背所有的政治责任与黑锅。( 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他还反复强调,中央带头过 “ 紧日子 ” “ 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 ” “ 紧日子 ” 在他讲话中多次出现,被指在拆台习近平提出的2020年全民实现小康的中国梦。
同时李克强还公开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 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 ”,这种说法与习近平疫情中力推复工,保出口,仍然惦记着 “ 中国制造2025 ” 的大目标,显得颇有距离。
李克强被认为最弱势的总理,本次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以来,人气突然很旺,朋友圈私底下的热评很多。
法广6月5日发表题为 “ 李克强为什么要戳穿一个巨大华丽的泡沫?” 的评论文章,内文指,李克强在本次记者会上似不经意之间说出一句大实话,承认中国还有许多穷人,让许多中国人大吃一惊。许多在梦中、在受骗中、或者做五毛的人,不情愿地接受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远没有达到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所说的基本超美的地步。
法广评论说,在中国近年浮夸风大盛,厉害国论调四溢,总书记带头追梦的大环境下,李克强说出这句话,是需要一点胆量的。
微信朋友圈的一位网友评论:李克强的举动好比刘少奇1962年七千人大会发言时突然脱稿的一段插话,刘少奇说三年大饥饿是 “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让毛泽东一下子陷入被动,不得不在大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和检讨。但是李克强为什么也要这样做呢?刘少奇后来的下场他不会不知道?
还有一位评论说:“ 二当家(指李克强)日前所说的六亿人月收入千元,很多人只把他当一个简单新闻看,其实还拥有最深层次的原因,这是对当前局势的一次群嘲和否定。这是要巨大勇气的,千万别小看了这句话,这是对目前疯狂已失去理性的巨舵的控诉,因为这等于直接否定 ‘ 已进入小康社会的说法 ’ ”。
说出如此熄火的话,其实后果很严重,但这位评论者以为,李克强只能鼓起巨大的勇气,戳穿这个巨大华丽的泡沫。不把这个梦戳破,李克强是害怕等到梦化成泡沫,到时候就来不及了。
还有分析认为,李克强说这些,仍然是为了抢救经济,核心是解决就业。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还提出了一个 “ 地摊经济 ” 的说法,一夜间,大江南北,形形色色的地摊开摆,李克强称之为 “ 人间烟火 ”。
评论认为,李克强之所以到处动员摆地摊,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经济状况很坏,失业大潮会席卷而来,这是目前一种现实的需要。
6月4日,三立新闻 “ 名家专栏 ” 刊发署名张宇韶的文章说,李克强日前点赞 “ 地摊经济 ” 缓解了失业的压力。此说法无疑打了总书记几耳光,因为正值北京高举经济路线的 “ 国进民退 ” 的必要,同时宣称中国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成果。而李克强提出的 “ 地摊经济 ” 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产物,30多年后竟要走回市场开放初期的老路岂不讽刺。
文章表示,由于习的扩权,使得李克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弱势的总理,不仅 “ 体制 ” 关系不复存在,更常让李成为有责无权下的背书角色,李心中的不满不难理解。
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完全没提及GDP增长数字。却说出6亿人月收入未及1000元的实情,这让习近平的 “ 脱贫工程 ” 脸上无光,只好通过党媒《求是》杂志进行灭火,拿出习近平的旧文宣称中国已完成小康目标。
文章说,这种总书记与总理间因为认知差异产生的路线分歧其实不多见,因为政治斗争通常发生在派系与高层之间,而李未必有什么政治野心,但不愿替习近平背所有的政治责任与黑锅的可能性应该才是真实状态。毕竟国务院总理才是在一线工作的人,也只有他清楚中国当下经济衰退与社会矛盾的实情。
推特帐号 “ 财经冷眼 ” 点评道:自从2013年克强经济学被习近平打压后,李克强作为总理的权限就不断收窄,不要说和经济沙皇朱镕基比,就是和温家宝比都差太远。这次李克强不管是出中指,还是爆料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可以说都是一种反抗,打脸习近平的所谓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及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言论。说明李克强已经忍无可忍了,未来内斗可能加剧。
评论还说,同时李克强这样做也在为自己甩锅,将未来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责任,甩锅给习近平的强势政治干扰,可以说是为自己提前留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