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告急 八大措施严控 顺义区入 “ 静 ” (图/视频)
北京疫情发酵,官宣八大严控措施,中小学等暂停返校、公共文化等场所全停等,顺义区突发聚集疫情,提级严控入 “ 静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北京COVID-19疫情持续升温,最新24小时内又增本土感染者50例,顺义区突发一起聚集性疫情,感染21人,全区提级严控要求入 “ 静 ”。同时,北京官方宣布八大严控措施,中小学等暂停返校,娱乐、公共文化等场所全停,餐饮经营机构暂停堂食,严控市民出京等。
5月9日16时,北京市COVID-19疫情防控第329场新闻发布会上通报,5月9日0时至15时,北京市新增本土COVID-19病毒感染者28例。5月8日15时至9日15时,新增本土感染者50例,其中,房山18例,顺义10例,丰台7例,海淀6例,朝阳5例,昌平、通州各2例;普通型1例、轻型40例、无症状感染者9例。
北京顺义区突发聚集性疫情,疫情形势严峻,是继朝阳区后又 “ 静 ” 下来的一个区。
新增的感染者中,包括北京顺义区一起聚集性疫情,涉及顺义区农商银行数据中心,截至目前感染者有21例,包括17例工作人员、其家庭成员4例。涉及6个辖区,顺义10例,海淀5例,丰台3例,朝阳、通州、昌平各1例。该起聚集性疫情是社会面零星隐匿传染源导致,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增加了北京疫情未来形势的不确定性。同时,顺义区全区开展核酸筛查,提级管控,让整个区域要静下来。
5月9日,北京官方决定将5个低风险区提升为中风险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21个高风险地区,35个中风险地区。
疫情下的北京地铁站。 pic.twitter.com/d9ng0SMgvH
— myh (@ma4103) May 8, 2022
5月9日,北京发布从严从紧防控疫情的8大重要措施。
《北京青年报》报导,9日北京官方通报,自5月12日起,进入机关企事业及其它社会单位、商务楼宇、商超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暂停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和室内体育场所经营活动,暂停全市等级景区室内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公园景区按50%限流。餐饮经营单位暂停堂食。
还有,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暂停返校,线上教学,返校时间视疫情再定;对重点区及其它区涉疫街乡镇开展区域核酸筛查;调整朝阳、房山、顺义等区所涉的封控区、管控区公交运营,朝阳全区及公交运营调整区域内所有人员,居家办公和 “ 点对点 ” 闭环管理,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居家办公,中央和国家机关、央企事业单位、大型总部企业原则上保持不高于50%的到岗率。
通报中提到,北京市中高风险区有1例及以上感染者的街乡镇、封控区管控区、“ 北京健康宝 ” 弹窗等人员严控出京,其他人员非必要不出京,确需出京的,须持登机登车前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宝绿码。
另外,北京正在抓紧对市民的核酸检测。5月10日起重点区域核酸筛查,5月10日、11日、12日,朝阳、顺义、房山3区全域,其它14区近7天内出现阳性病例的街镇,将连续开展3轮区域核酸筛查。为满足公共场所5月12日起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的要求,自5月10日起16个区提供 “ 分区单双日 ” 核酸检测服务。同时各区24小时核酸检测点正常运行。
自4月22日以来,北京市累计本土感染者已近800例,疫情形势堪忧。
网传多个视频显示,“ 北京效区店铺全关门!躺平战胜疫情 ”,有视频显示,丰台区有小区大白们正在小区围墙上拉铁丝网,发帖网友说:“ 北京丰台,韩庄子三里疫情。疫情有没有控制住不知道,反正人都控制住了。” 另一视频网友推文说,“ 北京有一例感染者3次上公厕引发3例续发病例,继而引发近40例感染。” 还有视频中,看见有很多居民站在室外,也有一些警察站在那里,一名女士大声说:“ 隔离?看看我们军民团结的力量,大家都看看我们团结不团结,一个劲的要团结,哪能让他给我们圈出去,他妈的干了半辈子了,让他给我弄出去!”
北京效区店铺全关门!躺平战胜疫情,乌拉,乌拉!😂 pic.twitter.com/NkI1xGSVKT
— 吴文行wenxingwu (@wuwenhang) May 8, 2022
北京丰台,韓莊子三里疫情。
— Victor (@VictorloveKaren) May 8, 2022
疫情有沒有控制住不知道,
反正人都控制住了。 pic.twitter.com/A9r247SLeM
地标:中共国首都北京
— 历史铭记🌻NFSC🌻 (@Lsmj67890) May 4, 2022
满嘴喷粪的共产党对疫情分析中发现,北京有一例感染者3次上公厕引发3例续发病例,继而引发近40例感染。
(这个人怎么上的厕所?) pic.twitter.com/59bqePO5wY
厉害了,北京大妈!北京果然不是上海!#北京疫情 pic.twitter.com/vw3Ij4Opgf
— 徐格格 (@Xugege_France) May 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