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退出 核酸检测的高潮 终成过去式 (图)
核酸检测的高潮,终于成为过去式。
前几天,合肥对7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按下了暂停键,这是第一个退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省会城市。
目前,山东德州、广东惠州、江苏苏州、安徽黄山 ……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放开核酸检测要求,允许市民自由流动。
怎么突然就不测了?
要知道,之前很多地方都表示要搞常态核酸圈,成千上万的 “ 核酸采样亭 ” 拔地而起,河南4.68万的采样亭搞的飞起。
核酸检测 (图片来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
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国一年的核酸检测量,就增加了45倍!
但仅仅是一个月后,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国家新令 “ 核酸检测不得动用医保资金 ” 下来后,这股核酸检测热情迅速散去 — — 谁愿意花自己的钱?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1、常态化核酸检测是个巨耗钱的事儿
有人测算,上海在本次疫情期间核酸检测的花销约为134亿!
若14亿人的一半人口进行一年的常态化核酸,则需要花费9000亿!
如今,已经发生了多起地方财政支付存在延迟或拖欠现象。
哪怕是中国最富庶的上海,也宣布免费的检测只能维持到6月30日。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成本支出。
看不见的是,核酸检测的常态化,极大影响到了经济活动。
以深圳来说,3月25日,深圳全网客运量为383万人次,仅为去年日均客运量的64%。
而据交通部的信息,2022年5月,全国51个轨道交通城市客运量环比去年下降了39.0%。
常态化核酸检测之后,大家不想出门旅游了,不想谈生意了,也不想出去吃饭了。
那么,经济还怎么发展?
核酸检测,增加了城际间的交流成本,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对于财政日渐紧缩的地方,是致命的。
2、各地的财政,显得越来越着急了
最直观的变化,是编制内人员的奖金,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
深圳的一所公立学校老师说,早在3月份的时候,学校就挨个通知了老师关于降薪的事情。
调整最大的,就是绩效。
深圳公立学校的教师年薪加起来,一般都在30万以上,其中有1/3收入就来自绩效。
但今年,教师被告知很多绩效停发了。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一位县级财政局人士说:“ 每个月的工资、社保等支出大约2亿元左右,但是现在每个月收入1亿元左右,缺口太大。”
他评价当前的状况是 “ 干了财政二十年 ” 来最紧张的时候。
此外,各地拼命地出台政策,鼓励买房,且不准开发商打折降价。
最荒唐的就是青岛。
6月17日,青岛市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发布了一个通知,指出 “ 恶意不买房 ” 的人将被约谈。
即帐户若被查出有巨额存款但不买房,将被提醒谈话。
本以为 “ 小麦换房 ” “ 大蒜换房 ” 已经够荒唐的了,没想到还真的有 “ 恶意不买房 ” !
为什么就连政府的人都成了楼市推销员?
因为土地财政,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预算。
1994年,中国的分税制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在此之前,财政是 “ 包干制 ”,哪个省份赚得越多,就留得越多,
中央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甚至需要向地方 “ 借钱 ”。
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最大的收入来源 — — 增值税的75%需要上缴中央,至此,地方开始穷了。
不过,地方也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财政来源 — — 土地。
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订,赋予了地方把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的权力。
在商品房改革背景下,地方就负责从农民手里面收地后,再卖给开发商,从中赚得差价。
如此,各地就开始疯狂地去搞基建项目。
你建一个奥体中心,他就建一个大公园。
建的越多,官员政绩越好,财政也越有钱 — — 当然了,负债也越来越高。
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1.47%!
只不过,在 “ 房住不炒 ” 的大政下,这个 “ 寅吃卯食 ” 的矛盾被暴露了。
同样是2021年,中国的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只有3.5%,远不及2020年的15.9%。
3、楼市遇冷,开发商破产,老百姓因为疫情,钱包也越来越空
这些叠加在一起,意味着政府的土地,越来越不好卖了。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某地财政局人士表示:
“ 今年一块地都没卖出去,年景好的时候能卖十来个亿。”
没有了收入,又债台高筑,这要是地产商,早暴雷了。
但是地方还是有办法的。
一方面,中央会兜底,行政上一句话,那些银行和机构,就会持续放贷,也会延长坏债期限,用时间,去慢慢消化。
但这有个前提 — — 经济的增速必须要好,只有经济好,新的增量才能慢慢去填窟窿。
另一方面,地方也可以想办法创收。
比如核酸检测,就是个 “ 创收 ” 的好机会 — — 用国家医保的钱买单,并从类似采样亭的招标中,获得一些增收。
但现在,上面把路一堵,下面就知道乖乖让道了。
多地叫停常态化核酸检测,其实是笔经济账。
当开始花自己钱的时候,人的脑子是最清醒的,办事效果也是最高的。
4、河南红码,丹东黄码,上海老太买不了一碗寿面
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在无意间被地方的一些势力给利用了。
他们假借防疫之名,堂而皇之地搞出一些乱七八糟地东西,或赤裸裸的谋取私利,或把各种管控措施推向极致。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说必须统筹好防控与经济发展,克服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体现出对人民群众的 “ 温度 ”。
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与官僚那里,这些要求都成了耳旁风。
一些突破人伦道德乃至法律底线的事情,屡禁不绝。
过去三年,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听到过因为过度防控,导致的一些悲剧故事。
是时候该降温了!
在袭警被问刑的讨论冲上热搜后,6月23日,丹东发布了新规,说是居民可凭48小时核酸证明在全市有序流动。
这是一个迟来的松绑。
钱,取之于民,应用之于民,而不是防之于民。
只有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少干涉,不折腾。大家才能有钱消费,财政才能多发奖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