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 中国经济不能下猛药 ” 言论遭官媒噤声原因 (图)
中共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敲定,中国总理李强称中国经济不能下猛药的言论,官媒却保持沉默,传说中的经济改革会落空吗?专家指出,外界不宜对习近平和三中全会的改革抱太大期望。
三中全会召开前 官媒对李强言论保持沉默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李强称中国经济不能下猛药的言论,官媒却保持沉默。
按照中共惯例,每5年一届的党代会期间通常会召开7次中全会,其中除了二中全会是在 “ 两会 ” 换届前召开之外,其它全会都在每年9月至11月召开,三中全会被认为是定调中国经济发展路线的重要会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去年底一路延宕至今,推迟的理由众说纷纭。
不过,三中全会召开前,发生一起不寻常事件:
中国总理李强6月25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针对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关于中国如何面对消费不振、人口老龄化等经济挑战的问题,借着中医的固本培元理念回应称:“ 经过疫情几年的冲击,经济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按照中医理论,这个时候是不能 ‘ 下猛药 ’ 的,应该精准调理、慢慢调理,使它的基础逐步得到恢复。”
然而,在中国官媒新华社的报道中,李强的回应只留下:“ 我们注重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打好政策 ‘ 组合拳 ’ ” 。
关于 “ 不能下猛药 ” 的相关谈话,消失在新华社的通稿中。
专家解读异常信号
据美国之音6月28日报道,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对于李强口中的 “ 猛药 ” 有这样的解读:“ ‘ 猛药 ’ 指的就是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还有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容的话,可能会有大规模的政府支出、降低利息、降准等措施。这些猛药代表的是,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快速刺激的效用,当然,也可能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上升或者债务增加的风险。”
在孙国祥看来,李强的言论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显得不合时宜,尤其是市场信心不足正阻碍中国经济复苏。“ 其实从李强开始,整个(中共)中央政治局不管是蔡奇还是王沪宁,虽然是所谓的政治局常委,其实都是习近平的秘书。换言之,照理说是应该集体决策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共现在早就不是集体决策,其实全部都是习近平说了算。”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教授谢田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李强的言论变相承认中国经济已病入膏肓,陷于绝望。“ 上层对中国经济可能陷入了一种绝望。病入膏肓之际中共才讲固本培元。癌症的时候若打开腹腔发现里面全是癌细胞,(医生)就干脆把它合上,也不做手术,只进行保守治疗,能活多久算多久。最关键的问题是,改革开放数十年来,中共不可能把累积的财富还富于民,或者真正把财富转移给百姓。民众现在债务累累也无法去消费,无法去投资。如果不(把李强言论)删掉的话,人们就意识到了,李强的绝望是有根据的,上层也认为不行了。删掉的话,至少可以继续粉饰太平。”
谢田说,外界不宜对下月召开的三中全会抱太大期望。“ 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正合适的灵丹妙药可以推出来,所以一再推迟,推到现在会要开了,我们可以期待一定发生的是,一个是征税、增加税收,但税收只能帮助政府度过难关,化解政府赤字问题,但它不会真正提高经济。它会继续强力的 ‘ 割韭菜 ’。”
全面深化改革的口号宏大而空洞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会议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舆论界对此的反应却并没有一致的乐观情绪。一位参与了三中全会意见征询的专家匿名告诉自由亚洲电台,他推测三中全会只会推出一些空洞的政策,“ 会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促进 ‘ 新质生产力 ’ 的名义下推出一个看上去宏大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也会围绕国企创立类似主权基金模式的超越性管理模式,也就是偏重资本控制而非直接管理,对民企也会从科技鼓励创新的角度做增加一些扶持性政策,仅此而已。”
这位专家认为,这些政策都不会涉及制度层面的改革,“ 即从公众关心的维护私有产权、限制政府干预等角度修改宪法,大幅调整或缩减政府的干预权力等。” 但他坦言,他并没有看到《决定稿》的内容。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或前政府官员期待三中全会能在经济政策上有大幅修改,以挽救近两年不断下滑的经济形势。
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力近日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提出,中国政府应该提高居民收入、改进社会福利制度以刺激消费,并且放宽居民买房买车的限制。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则表示,他反对长期货币刺激政策,而倾向于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