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侠地位有变 习被逼退 军权不稳 (图)
《日经亚洲》 早前刊登了中泽克二 (Katsuji Nakazawa) 的文章,指中共元老仍然忠于邓小平,而非习近平。日前,中泽克二再度撰文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习近平 “ 被逼退 ” 。国际人权协会理事、旅德中国问题专家吴文昕接受 《看中国》 采访表示,张又侠是 “ 两面人 ” ,他得到元老的支持,将习近平逼退。而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访问北京,坚持要见张又侠也印证了谁才是现在实际掌握军权的。
图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左)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右)。
哪些人敢批习而不怕被斩 ?
《日经》 这篇报导似乎在证实习近平的 “ 军权不稳 ” 。吴文昕认为,日经的这篇报导完全没新意。 “ 之前习近平在三中全会中 ‘ 玩失踪 ’ ,我就讲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内斗。当时我解释了为何新华社刊登的 《改革家习近平》 文章不到一天就被下架。 ”
吴分析,新华社刊登这篇文章肯定要得到很高层的同意。 “ 但刊登了又被下架,下令下架的人肯定也是很高层,手上有很大权力才敢做,只可能是一个不怕习近平的人,又或者是习近平被逼下命令将文章下架。 ”
他指出,这个内斗主要是对付习近平的力量红二代和革命元老。 “ 现在 《日经》 称是红二代及退休高层,其实讲法一样,我用革命元老这词。他们都是退了休的前共产党高官,比如温家宝、朱镕基等人。只有某些人敢批评习近平而不怕被斩头。这些人是哪些人?就是红二代或者官二代和革命元老。 ”
红二代得到很多革命元老的支持。 《日经》 说,那篇文章上架后,令到中共元老很气愤,因为文章把习近平摆到比邓小平还要高的位置。 “ 文章基本上是说习家父子是中国改革的伟大推手。革命元老是支持邓小平的人,所以他们非常生气。同时他们是革命元老,所以他们不怕。 ”
吴文昕指, 《日经》 是亲共媒体,基本上它们的信息还相当可信。
张又侠获支持 习被逼退
至于张又侠的地位发生变化的事,吴文昕表示,之前有传闻指张又侠失势了、落马了,原因是在一年前刘亚洲写了篇文章,泄露了一个论点,那就是攻打台湾不能胜券在握。他不反对侵略台湾,但他认为是为时过早,还没能力打赢仗。但这意见已足够激怒习近平。
“ 刘亚洲与张又侠的关系不错。张又侠基本上是支持刘亚洲的,但张当时没有暴露出来,而是不动声色。共产党就是这样,如果他当时暴露出来,在权力未稳之前,可能习近平会向他开刀。我想,张又侠肯定是属于习近平所说的典型 ‘ 两面人 ’ ,也就是阳奉阴违。 ”
吴文昕表示,张又侠经常公开赞习近平,但背后又是另外一套。
“ 张又侠在背后和红二代的刘源,以及革命元老温家宝、朱镕基等人搞好关系,并暗中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在这次的北戴河会议中,当革命元老向习近平发动批评攻势时,习近平才被迫做出让步。”
“ 是革命元老建议习近平将军权让出,并让张又侠掌管。虽然这听起来好像很天荒夜谭,但非常有可能。我的推测是这样。所以,日本媒体的报导,在一定程度上是确认了这情况。 ”
沙利文要求见张又侠
吴文昕表示,另外一个可以确认习近平军权不稳的原因是,两个星期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访问北京时,原计划是想见王毅,但见了王毅后,他提出了要求想见张又侠及习近平。
“ 其实很有意思,你见了习近平,习是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你为何还要见副主席张又侠?你见了第一把手,你还坚持要见第二把手,就很奇怪。 ”
为何这样?其实不要整天听中共的宣传,把美国看成一无是处。美国的情报是非常厉害的, “ 我想美国的情报人员知道,也就是沙利文去中国前,他们已经知道习近平在军队里的位置不稳。而新的、顶替他的是张又侠。所以他 (沙利文) 一定要见张又侠。 ”
实际上沙利文访问中国,最主要是把一把脉,试探一下中共是不是真的会发动对台湾的进攻。大家别以为军权在张又侠手上就会没事。不一定。 “ 因为张又侠没反对武力统一台湾,他也认为要武统台湾。只是武统的方式和武统的时间和习近平不一致。 ”
张又侠想迟一些武统,而习近平想早一些。吴文昕推测,习近平很怕川普上台,使到他武统台湾更困难和不能胜券在握。所以他很想在美国大选之前,就开始武统台湾。
“ 张又侠想几时武统台湾,我不知道。我个人的推测是,他认为要再等一下,等军队再强一些。或者是等到它们 (中共) 在世界上点燃更大的战火,俄乌战争打得更轰轰烈烈;哈以战争蔓延到整个中东;那么中共就可以轻易武统台湾了。这不只是习近平的战略,而是中共的战略。 ”
中共是世界的最大威胁
吴文昕提醒,大家要明白,世界和平受到很大的威胁,不单是因为习近平,而是因为中共。 “ 习近平和张又侠不是原则上的分别,习近平和革命元老也没有原则上的分别。他们每个都认为要统一台湾。 ”
吴文昕表示,其实很荒唐,中共说统一台湾,它都没统治过台湾,应该说台湾统一大陆才对。因为中华民国本来就是台湾和大陆的一个政府。 “ 从资格和逻辑上来说,统一中国或大陆的,应该是中华民国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