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健三观神韵 体验艺术与信仰的力量 (图)
近年来,神韵艺术团的全球巡演成为国际文艺演出领域的一大盛事,而中共却对这场演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敌意和恐惧。作为一位三次观看神韵演出的观众,前中国资深媒体人赵兰健与 《看中国》 分享了观后感,以及对于 《纽约时报》 数月来连篇累牍发表文章攻击神韵的分析。他强调,神韵是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最高峰,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他呼吁更多人走进剧场,亲身体验这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
前中国媒体人赵兰健(看中国摄)
十几年的梦想成真 体验到神韵的 “ 温暖 ” 和能量
赵兰健回忆,他最早在2007年翻墙浏览YouTube时,第一次看到神韵的广告视频。 “ 那种心灵的震撼让我久久难忘,我当时就想飞到美国亲眼看看神韵的演出。 ” 然而,由于各种阴差阳错,他多次赴美都没能赶上神韵演出。直到202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亲身体验了这一场久负盛名的文化盛宴。
在观看神韵的现场演出后,赵兰健深刻体会到神韵所带来的精神启迪和震撼。 “ 我每年都会观看大量的文艺演出和音乐会,从北京到世界各地,我总会去体验代表当地文化的艺术演出。但即便如此,神韵的震撼力和纯粹性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力量。 ”
谈到观看神韵演出的感受,赵兰健表示, “ 我在现场观看时,感受到一股热流从脚底升起,涌遍全身。这种温暖不是因为剧场的温度,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共鸣。 ” 但这种强烈的感受让他感到神奇而不可思议。
第一次观看神韵时,他更多关注整体舞台效果和音乐表现。而在第二次观看时,他带着防抖望远镜,专注于观察演员们的表情细节。 “ 我看到每位演员脸上的汗水和全情投入的神态,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灵魂表达。如果没有信仰支撑,他们不会有如此灵动和感染力十足的肢体语言。 ”
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超越语言的艺术共鸣
赵兰健讲述了一次亲身经历: “ 我曾邀请一对共和党朋友夫妇一起观看神韵演出。他们在演出后的一整个月里,只要见面都会谈论神韵,这场演出成为他们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 ”他认为,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它将信仰与艺术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华文化最美好的一面。
他指出,神韵所呈现的内容,展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辉煌,是中共执政70年间所从未有过的文化高峰。 “ 神韵每年在全世界数百场演出通过艺术传递的文化影响力,远超中共斥巨资打造的国际形象工程,包括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 ” 赵兰健强调,中共的 “ 外宣演出 ” 往往是一次性项目,而神韵则是由信仰和文化力量驱动的持续影响,并且这个影响还在不断的扩大。
中共惧怕神韵 “ 敛财 ” 指控荒谬
赵兰健认为,中共对神韵的恐惧源于神韵所传递的价值观与中共意识形态背道而驰。 “ 神韵通过舞蹈、音乐、服装、故事等艺术形式,将真善忍的普世价值和中华传统美德展现给全球观众。这种纯粹的文化复兴,让中共感到威胁,因为她揭示了被中共摧毁的传统价值观。 ”
他还指出,西方历史上,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推动了诸多艺术和建筑奇迹。神韵正是类似的文化奇迹,由信徒支持和奉献所成就。而中共试图通过《纽约时报》等媒体抹黑神韵,故意将一场伟大的文化复兴歪曲成“敛财”的手段。
赵兰健批驳了 《纽约时报》 对神韵 “ 敛财 ” 指控的荒谬性。他指出, 《纽约时报》 刻意混淆商业演出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 所有的教堂都是信徒捐赠建成的,而神韵的运营模式也是如此。它是由无数义工奉献时间和精力,共同打造的文化奇迹,而非中共那种依靠国家拨巨款支撑的大外宣项目。 ”
他进一步分析道: “ 如果李洪志先生的目的真是敛财,他在20世纪90年时已拥有上亿名法轮功信徒,只要每人捐一块钱,他早已成为亿万富翁,还用如此费事去赚钱吗?事实是,法轮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志愿奉献,神韵卖票获得的盈利资金用于扩大其影响力和文化推广,而不是私人财富。 ”
赵兰健指出, 《纽约时报》 通过这种抹黑手法,是试图将 “ 信仰的力量 ” 等同于 “ 金钱的力量 ” ,企图削弱神韵在全球的正面形象。 “ 但这种荒唐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神韵的运营完全符合美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范。 ”
《纽约时报》的 “ 代言人 ” 角色与利益勾连
赵兰健指出, 《纽约时报》 多年来不断刊登中共大外宣广告,以获取经济利益。 “ 早在十多年前,中共就花费巨资购买纽约时报的大量版面,用于发布抹黑法轮功、推广中共政权的文章。 ” 他披露, 《纽约时报》 某记者与中共官媒重要人物存在勾连,试图通过虚假报导掩盖中共的暴行,包括压制 “ 铁链女 ” 事件的报导。
他直言: “ 《纽约时报》 不仅背离了新闻道德,还在关键事件中充当中共的舆论代言人。这次抹黑行动旨在诋毁神韵和法轮功,因为这些文化和信仰力量让中共感到无法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