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年少才高 开创盛唐诗道先河

发表:2015年01月27日

文/ 云中君

图片说明

盛唐是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诗仙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是盛唐诗坛的高峰;高适、岑参以边塞诗扬名;孟浩然、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在唐高宗至武则天初年的初唐时代,诗坛开始兴旺,“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和卢照邻,为诗道首开先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初唐的诗赋名家

王勃,字子安。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成为初唐的一大名家。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王勃写文章前往往先磨墨数升,然后畅饮酒酣,引被覆面卧,待酒醒时“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上乘之作。他的诗文集原有三十卷,现仅存《王子安集》十六卷,存诗八十多首,文章九十多篇。

王勃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公元675年所写的《滕王阁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人引入唐诗美丽如画的境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情真挚,豁达动人,是唐诗中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这两首诗都是唐诗精品,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六岁能写好文 才子英年早逝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炀帝时的经学大儒,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其父王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有了兴趣。

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

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称他是“悬然天得,自符昔训”,也就是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

十四岁时,王勃以神童而被举荐,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十六岁那年,沛王把他召去当沛府修撰,对他很是爱重。

十八岁那年,由于当时盛行斗鸡,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惹得皇上大怒,把他逐出王府。

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在诗文上进步神速,“神机若助,日新其业”,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被认为“宏伟绝人,稀代为宝”。

后来他又被启用为官,但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丢了性命,连累他的父亲也贬官。以后他弃官在家,一心著书。27岁时,去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卒”,可说英年早逝。

《滕王阁序》名传千古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封号“滕王”)所建,故名滕王阁。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好洪州牧阎公伯屿重修滕王阁毕,大宴宾客,饯别新州刺史宇文氏一行,王勃成为座上宾客。

阎公本让其婿孟学士做滕王阁序以彰其名,不料席上假意邀请宾客为滕王阁写序文,王勃竟提笔就作,出乎阎公意料之外,气愤不过,骤然离席。

席间,阎公仍不断打听所写如何,一开始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只觉老生常谈;后来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亦感不过是旧事罢了;但到了“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阎公已开始沉吟不语;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竟不禁惊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立即出来立于王勃侧,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最后的诗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自流。”王勃故意空了一字,将序文呈上阎公伯屿,起身告辞。

在座的文人学士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该是“独”字,阎大人不满意,快马追上王勃问该是什么字?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传为佳谈。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至今仍是莘莘学子朗朗上口的诗文。

《滕王阁序》是一篇举世无双的千古绝唱,只有“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的王勃才可写出。

王勃于长安为官时,曾为杜姓友人远赴蜀地就任县尉时,写了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在诗中感叹道,在四海之内有知己的朋友,即使远隔天边,也像是近邻一般,在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流泪沾湿衣巾啊!何等的开朗豁达!全诗虽有依依不舍之意,但全无悲伤之情,气度恢弘,为大唐盛世的到来预先写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