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 抗日英雄高正明的航空生涯(上)

发表:2015年06月24日

1945~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本报通过走访当年浴血抗战的国军老兵、先烈后代,再现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历史。特推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

飞行员们在长坂雄风碑前留影(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飞行员们在长坂雄风碑前留影(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文/吴文超

家住巴黎八区的高曼丽女士,其父亲高正明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芷江机场保卫战,屡立战功,官至国军少将。最近我们有幸采访了高女士。

一、考入军校

高正明戎装照(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高正明戎装照(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校址(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校址(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高正明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白水洋,三岁时失去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虽然家里并不富裕,生活艰苦,母亲还是坚持让他读书,将来好成为人上人。高正明喜欢读书,他启蒙于家乡私塾,后就读临海外浦中学,毕业后进入中央大学农业系。他有一个想法,毕业后对家乡农业耕种有所助益。后见母亲筹措学费辛苦,翌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招生,他报名参加了考试,考上中央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一总队步兵科。三年结束,在中央军官学校即将毕业时,他考取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于是转入航校,入伍第一期中央航校飞行科,1934年(民国23年)中央航校毕业,同时获颁军校八期毕业证书。不久,成为空军侦察第一队准尉飞行员,开始了他的飞行生涯。

二、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中的空军飞行员(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淞沪会战中的空军飞行员(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1937年8月13日,日本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民打响了著名的淞沪抗战。为尽快摧毁中国的防御力量,日本调动了庞大的海军舰队配合作战,并将“加贺”号和“龙骧”号等四艘航空母舰开到中国东南沿海,出动舰载机支援日军在上海的作战。日军从8月下旬开始,不断出动飞机对阻塞线实施轰炸,成群的飞机从日军航母上起飞,飞临江阴上空,将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的舰艇炸沉,打通了长江航线。在以后的作战中,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的东南沿海,配合陆上的作战行动。日本当局狂妄地叫嚣,依靠这样的军事力量,在3个月之内就可灭亡中国。

8月14日凌晨,高正明所在的空军第五队接到了空军总指挥部发出的“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轰炸日军司令部、军械库、公大纱厂日军机场以及游弋海面的日本军舰的命令。

这天上海正刮台风,雷雨交加,空军第五队早晨6点派出第一队两架飞机飞往吴淞口日本飞机周围收集情报,由于天气不佳,能见度低,不得不飞回。7点又派出第二批飞机也是无功而返,高正明和队友赵嘉义同机和另一架侦察机是第三批,8点出发到现场,他的飞机穿过云层向下接近江面侦察,发现日军军舰已经撤离。原来,时任行政院机要秘书的黄浚早已成为日本间谍,将国民政府打算封锁长江航道,集全力在长江一线炸沉敌舰的计划密报日军。日军连夜逃跑,使得封锁计划落空。他的飞机追击到吴淞口外,发现敌舰踪迹,这时日军军舰也发现了他的飞机,舰上炮火向飞机猛射,高正明毫不畏缩,盘旋于高射炮之烟幕中,顺利完成侦察任务,国军的轰炸机对敌舰进行了轰炸,这一仗,吴淞口外,击沉潜水舰一艘,焚烧敌袖珍舰两艘。

就在同一天,高正明的校友高志航,在杭州笕桥机场,率领空军第4大队迎头痛击来犯的日军轰炸机,经过不到半个小时的空战,第四大队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加上日机在串扰前失踪2架及空中受伤坠落1架,日军共损失6架飞机,而第4大队自身无伤亡,从而粉碎了日军航空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1939年11月,国民政府确定8月14日为“空军节”。

8月15日,中国空军分8批攻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和舰艇。高正明驾机轰炸敌舰,日本船只在江面没有灯火,难以找到目标,地面人员发动江岸民房点起灯火,飞行员沿着灯火发现日舰,进行轰炸。当时日舰的炮火异常猛烈,飞机随时有中弹危险,飞的太高,炸弹不知落于何处,飞的太低,飞机会被击中,但每次出击,飞行员都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次轰炸,高正明的飞机两翼被飞起的弹片炸的都是麻眼。

8月17日,高正明大队25中队少尉飞行员阎海文,驾机执行对日军虹口海军司令部轰炸任务,返航中飞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被迫跳伞的阎海文因风向不利而飘落日方阵地,随即被几十名日本士兵包围。随身只有2把手枪的阎海文在击毙5名日军、击伤数人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并留下一声呐喊:中国无被俘空军!

在一次完成任务返航过程中,高正明也遇到了危险,他驾驶的飞机罗盘失灵了,整个飞机失去了方向感,急的高正明一头大汗,失去方向,不知高度,飞机会有撞山危险,或落于敌占区。这时他的肚子也饿的叫起来,他摸了摸口袋,发现出门时母亲放了几片人参片在他口袋,他摸出一片放在口里含着,慢慢冷静下来,沉着查找原因,使罗盘恢复正常。

淞沪会战后,高正明升任空军第五队分队长。

1938年4月,高正明调任空军第二(四川重庆)总站飞机管理股股长。那时,高正明已和一位叫吕美贞的美丽姑娘恋爱结婚,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出生,他开始有了家庭的乐趣。

但日本人的飞机加紧对重庆的轰炸,尤其机场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高正明的二儿子出生不久,重庆就遭遇了一次轰炸。那次二儿子正在发烧,防空警报响了,吕美贞带着两个儿子去防空壕躲轰炸,但在防空壕里的人不愿有发烧症状的孩子住防空壕,怕会传染。吕美贞只得在外面挖个坑将孩子放在里面,待警报解除,立即跑去抱出来,这时发现,孩子的烧竟退了,这让吕美贞惊喜有加。

1939年12月,高正明调任空军第九(湖南芷江)总站副总站长。这时,他已经成为机场整修专家。

三、修建机场

高正明和队友(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高正明和队友(高正明女儿高曼丽提供)

芷江,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居云贵高原东缘和雪峰山西脉之间,是通往西南诸省的孔道,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视芷江为军事要镇。1934年,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在御日国防建设中,就极力主张“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基地宜设在云南昆明,战时大本营宜设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带”。同年12月1日蒋介石电谕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为将来绥靖川湘黔三省边境计”,令在芷江修建飞机场。

1937年11月初,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电令芷江县长赵叔筠即刻征调民工5000名扩修芷江机场,限期竣工。当年修建机场几乎完全没有机械,全部依靠人工,采用人海战术。每天在机场干活的人数在上万甚至数万人。由于芷江机场此次扩修面积庞大、地形复杂,加之雨水较多,时间紧迫,绝非一县之力可为。赵县长向省府建议:为争取时间早日建成芷江机场,为抗日战争做贡献,拟从湘西各县抽调精干劳力分批赴芷参与扩修。11月下旬,何健采纳了芷江建议,责令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速从所属麻阳、晃县、黔阳、会同、辰溪5县按壮丁人数征调民工赶赴芷江抢修机场。至此,扩修芷江机场的6县民工总数达到2万多人。

1938年1月,正是寒冬季节,两万民工各自携带锄头、畚箕,从四面八方涌向芷江机场工地。修机场,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压路机。但是当时中国内地根本没有这样的机械。民工只好自制石头碾子来代替压路机。修建机场的石碾子最大的直径1.8米,重量在5吨以上。成百上千的人同时拉动几个石碾子的场面非常壮观,使在场的美国工程人员为之感动,他们纷纷用相机记录下中国军民拉石碾子的许多珍贵镜头。
    
日军飞机多次飞临机场上空轰炸,芷江机场多次发生民工被炸死炸伤的惨况。但是,抢修机场的工作直接维系着整个中国的命运,一刻也不能耽误,活着的劳工在埋葬了死去的劳工后,又套上绳索拉动石碾子继续未完的工程。

民工的生活极其艰苦,卫生条件极差。各县民工分住在县城的庵堂寺庙、宗祠会馆及居民的院落里。由于人员过份集中,暑天施工,体力消耗大,饮食差,身体虚弱,加之挖掘的上万座坟墓,白骨乱抛,日晒雨淋,造成工地环境的严重污染。1938年7月,发生霍乱流行,修机场的民工,每天死亡数十人。据官方统计,在几次扩修机场中,因患霍乱或劳累而死亡的民工不下5000人。当时外地人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语:“人到芷江,九死一伤。”

这次芷江机场全面扩建任务主要是:修建主副跑道、停机坪、地面排水系统、隐蔽工程(如弹药库、汽油库、飞机机窝等)、风向风力标示塔、防空指挥与预警系统,以及空勤、警卫人员食宿、娱乐、医疗卫生设施等。

经过前后两批数万民工近10个月的拼死抢修,芷江机场扩修工程终于在1938年10月底提前竣工。空军第九航空总站随即从武汉迁来芷江,负责全面接收和管理芷江机场。经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芷江工程处验收合格后,机场于11月初正式启用。

高正明到达芷江机场后的主要任务是加固扩修机场,他事必躬亲,和民工一起吃住。芷江机场从开始修建起,日本人似乎已预感到它潜在的严重威胁,成了日本人的心腹之患。为了摧毁芷江基地,日方派特务搞破坏,出动飞机不断轰炸。每当机场遭受日机轰炸后,成百上千的民众,就带上锄头畚箕,填补弹坑,抢修跑道,确保了作战飞机的正常起飞降落。

1941年8月,高正明调任空军第四总站(云南沾益)总站站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