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低迷 大陆国企预裁500万员工

发表:2016年03月08日

【本报综合报导】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月29日宣布,将“重新安置”煤矿和钢铁系统共180万人员。

路透社3月1日披露,北京计划二、三年内裁减500~600万国企员工。国家统计局3月1日数据显示,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下跌为49.0%,从业人员指数下降为47.6%,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用工量继续减少,降幅加大。当局不得不向八大僵尸企业开刀,并面对随之而来更棘手的社会问题。

位于广东佛山的一处煤矿(Getty Images)
位于广东佛山的一处煤矿(Getty Images)

钢产超美俄印日总和水泥为美国世纪总量

中国欧盟商会2月22日发表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重工业的产能过剩正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其钢材生产超过俄罗斯、美国、印度和日本四国的总和,水泥产量相当于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总量。

北京2015年实行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意在拉动出口,未解决产能过剩,还引发与他国贸易争端的担忧。总理李克强2月29日对在中国参加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称,中国无意通过货币贬值打贸易战,而将通过改革,去掉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

“僵尸国企”20年铁饭碗

学者何清涟指出,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大批存在,缘于政府强干预。江泽民、朱镕基时期,1998~2003年间国企改革裁员2,800万,由于其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给予各种政策倾斜,扶持了一批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垄断型国企寡头,并持续到胡、温时期。

这类国企的工资、福利及工作稳定性,远远超过外企与私企,就业国企成为仅次于公务员职业的国人就业优先选择。这些国企在经济扩张时期,工资福利增长令社会羡慕;但经济衰退时期遇到了很大麻烦,因为裁员不易。在产品无市场销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强令银行发放贷款,支持其长期亏损营运,因而被称为“僵尸企业”。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列为2016年五大任务之首,计划到2017年底出清所有僵尸国企。这些僵尸企业集中于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八大行业,目前这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亏损面达80%。中国股市A股有266家僵尸企业,占10%。

裁员难 安抚更难   国企下岗 难上难

就业已经严峻的形势下,“僵尸企业”去产能将在短期内释放大量失业者。如何安置下岗工人,是当局面临的一大难题。

何清涟认为,政府主要基于维稳考量。这些大型国企基本上是工业城,职工一般是“工人世家”,祖孙、父子、兄弟、夫妻在同一企业工作,失业后家庭收入来源枯竭,另求就业门路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厂区是“熟人社会”,组织各种抗议活动有两个便利条件:一是可利用血缘、亲缘、地缘这些组织资源,易于聚合与相互声援;二是抗议者居住于当地,组织成本极低,抗议活动很有韧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些国企工人的抗议,远较沿海企业中来自全国各地一盘散沙式的农民工,更难对付。

也有学者乐观。美国之音报导,大军智库主任仲大军认为:“中国的整个就业人口将近八个亿,这八个亿的就业岗位,你吞吐和互相转移个几百万,也不是多大的事儿。”仲大军补充说,但要警惕,消化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国大陆目前经济低迷,大批企业倒闭,工人下岗,“这各种因素加在一起,可能会出现比较严峻的情况”。

总部在香港的中国劳工通讯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罢工次数2,774次,约为2014年的两倍。

民营企业亟待扶持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伦敦的英国商会首席经济分析师吴克刚指出:“企业裁员不是目的,而是因为产能过剩。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不能长期依靠国有银行输血,最后只有通过裁员来解决。”“企业经营不善,或者产品过时遭到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政府应该借国有企业裁员的机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搞活了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大陆的东三省经济最萧条,主因是政府只青睐于大项目、大投资、大型国有企业,不相信市场力量,不支持民营企业。目前很多地方民营企业哀鸿遍野,承受的税负太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什么是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一词最早用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指那些无法继续正常经营、应该破产却又靠借债或政府资助而没有破产的企业。
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