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轶事和故事 (十一) 忆海钩沉

发表:2017年06月22日
(接上期)
文 / 园丁

活字印刷术(维基百科)
活字印刷术(维基百科)


古北京的经济和交通
 
东晋齐郡益都县人贾思勰(xie),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汉化时,于544年完成了《齐民要术》这一巨著,这是系统的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名著。共10卷92篇。内容涉及农艺、园艺、植树、造林、桑蚕、畜牧、家畜配种、酿造技术、烹饪、粮食及食品储备,荒芜土地治理等。当时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制。 
 
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文明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到明朝,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变化,农业仍然发达,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手工业、矿业、棉纺业、造船业等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这时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完成了他的《天工开物》,内容涉及农作物栽培,衣物原料及加工、染织、粮食加工、养蜂、种植甘蔗、制糖、建筑材料(砖、瓦)制作、陶器制作、石灰石开采及石灰制作、铜铁器锻造、交通运输车船结构及制造、植物油提炼、酿酒、造纸、金属矿开采、冶金、兵器制造、珠宝玉石开采加工等。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纺织技术插图
《天工开物》纺织技术插图

 
北京作为一国之都,当时出了一位病逝在北京任上的历史名人,他叫徐光启,1562年出生在上海,1633年病逝。他是天主教徒,也是位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的人。他在崇祯帝时官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一生经历了万历、寿昌、天启、崇祯四任皇帝,是一个多才多能的学者,在数学、天文学、水利、农业、军事、政治,以及中、西科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主要著作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考工记解》、《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毛诗六帖讲义》等。他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巨著,共60卷,50万字。内容包括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桑蚕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 
 
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在张居正辅佐下实行新政,经济振兴,农业发展,市场繁荣,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万历年间中国的丝绸、酒品、蔬果、烟草、瓷器、农产品等大量出口。明朝内外交易的货币是白银,可是中国白银出产有限,主要靠进口。每年都得进口白银。有资料记载,十七世纪以前的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25万至26.5万公斤。在明朝已经开始出现钱庄、纸币。 
 
明朝经济发达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宋末元初女纺织专家黄道婆
宋末元初女纺织专家黄道婆

 
1、大家知道在宋末元初,中国出了个女纺织专家,名字叫黄道婆,她是上海生人,做过童养媳,因不堪家庭虐待逃跑,搭乘船到了海南岛崖州黎族地区,向黎族人学会了纺织技术,后来又回到松江(上海)乌泥泾,从事纺织并教当地妇女纺织技术。她用自制的搅车、推弓、三锭脚踏纺车提高纺织效率,她采用错纱、配色、综线、挈(qiè)花等工艺技术织出了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上海纺织业的发展。 
 
在明朝之前人们的衣服原料是丝织品和麻织品,到明朝时,中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尤其适合棉花生长,河北省产棉最多。由于棉花大量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做衣服的主要原料。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印染技术也改进,从历史博物馆现存的明朝服装可以看出,染色及刺绣很好看。 
 
棉花加工机械有改进,如轧棉剥籽机,搅车碾轴元朝时用木制,到明朝改为铁制,效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棉纺中心多在南方,如上海的棉纺织业的原料棉就来自北方。当时大运河是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北方的棉通过大运河的船只运到南方,加工成棉布,再通过大运河运回北方贩卖。据《明实录》记载,在山东省西北部,有个在大运河边上的县城叫临清,仅此一个城市,就有布店73家,绸缎店32家。布店每进布,“出银必点一朱”,光记账用朱砂,每年就需二三十斤,可见棉布进销量之大。 
 
2、大家知道,北宋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当时他是用胶泥活字,北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有详细记载。到了元朝有个王祯,他是与明代徐光启齐名的农学家、农业机械家。他著有《农书》、《活字印书法》,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他用木活字印了《旌德县志》,他在《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木活字制作和印书法,现存清朝出版的《红楼梦》也是在1792年用木板活字印刷的。元朝已经出现双色(红、黑)套印书。 

琉璃厂文化街原名“海王村”
琉璃厂文化街原名“海王村”

 
明朝印刷业由官办到商人经营,民间刻书成风,印的书有经史、戏曲、小说、医书、琴谱、诗文和启蒙读物、日用杂书等。 
 
以前印书是人工刻板或木质活字印刷,到明朝中后期已经发展成金属活字印刷,活字有铜质的,有铅锡质的,以铜字为主,如《渭南文集》、《曹子建集》、《唐人集》等书就是铜活字印刷的。明代出版的年画已经是四色彩色套印。《西游记》也是在明朝用铜活字排版印刷的。《三国演义》最早出版时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金瓶梅》出书时间较晚,现存最早版本是在崇祯年间出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南京刊印。前面提到的《天工开物》是在崇祯十年(1637年)出版。《农政全书》是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版。 
 
清朝铜活字印刷已经用于更多的图书出版。例如雍正三年(1725年)印刷出版的《钦定今古图书集成》,这套图书共万余卷,工程之浩大,印刷水平之高空前。《今古图书集成》是陈梦雷主编,所选书籍按万象、方宇、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归类。我前面已经说过,此巨大集成出版,是在熙春园,有人考证,就是在北京今日清华大学内的一个岛上。 
 
3、前面提到的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这两书中的纺织机械插图,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时的纺织机械,比黄道婆时使用的纺织机结构更为复杂,功能更为完善,效率更高。 
 
4、明代建筑业绩辉煌。明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皇宫,促进了建筑材料制造加工和其它行业的发展。当时朝廷工部在北京官办了五个工厂,即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台基厂的情况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谈过。现在再以琉璃厂为例,看看其历史变化情况。在辽代时这里只是一个村庄,叫海王村。清朝《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厂制东三门,西一门,街长里许,中有石桥,桥西北为公廨(xiè),东北门楼上为瞻云阁,即厂正门也。厂内官署作坊神祠以外,地基宏敞,树林茂密,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文中称的街,即后来的琉璃厂大街。 
 
到清朝时,由于内城居民迁往外城,加上当时外地来京官员和举子,多居住在宣武门一带,因此,琉璃厂逐渐成为文人汇聚之地。乾隆年间,琉璃厂迁址,这里更繁荣,形成北京最大的图书古玩市场。顺便提及,北京现在国营的“中国书店”是中共在五十年代合并了北京100多家私营书店而成,其琉璃厂分店的前身就是当年在琉璃厂开的一个叫“邃雅斋”的私营书店。 
 
5、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时30年,在万历年间终于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内容最丰富的规模最大的中医学著作。全书共190多万字,汇集药物1892种,医方一万多个,书中有精美插图160幅。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学神农尝百草,他“远穷僻壤之产,探险仙麓之华”远途跋涉,四方采访,足迹遍及苏、皖、鄂、湘、赣、广等省。从此书的内容和出版过程来看,也反映出明朝经济状况良好的一个层面。 

老北京晓市
老北京晓市

 
现在我们继续谈明朝时北京的经济状况。明朝初年北京的手工业作坊是征匠官营。明朝中期以前,官营的手工业有严格的匠籍和劳役制度。到中期以后随着官营手工业的衰落,匠籍制度瓦解,匠户的劳役被征银代役取代。北京的工匠有了人身自由,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作坊逐渐的由官营演变成雇工生产。私营作坊开始发展,如磨坊、酒坊、机织坊、染坊、铜作坊、铁作坊等都有私人经营的。原来只供皇室贵族享用的一些手工艺品,如景泰蓝、宣德炉、雕漆等,民间作坊也开始生产。北京郊区的官营煤窑,官营矿场也日渐衰落,由私营矿场取代。由于市场贸易的发展,在北京城内形成了一些专一商品的交易市场。如骡马市、驴市、羊市、猪市、米市、果子市、菜市等。 
 
明朝的手工业按行业分有矿冶、陶瓷、丝织、造船、制盐、印刷等,以矿冶占主导地位。矿冶中又以铁冶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当时的冶铁行已经有了专业划分,如炕炭、沟沙、铸铁、炒炼等。 
 
北京原来有个东打磨厂,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祈年大街与西打磨厂相连。这条街建于明朝,当初有几个石匠从京郊房山县来到这里,开了打制磨面的石磨和制造磨刀枪的磨石的作坊,此街因此而得名。清朝时这里出现了书局、年画、宫灯、折扇等店铺,变成了一条文化街,我以前的存书中有宝文堂、老二酉堂的书,就是在这里买的。现在这条街已经名存实亡,被新世界商厦等新建筑取代了。这祈年大街就是一条新开的南北方向的大街,2004年通车。它的正南面,就是天坛的祈年殿。 
 
明朝时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置,明初主要在皇城外城门附近如朝阳门、安定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以及东四牌楼,西单牌楼,钟鼓楼附近。后来由于漕运渐废,积水潭,什刹海水域渐缩,北城的商贸区也渐衰,因此东西城,南城的商业发展起来,如西城商业区主要在城西安门外的西四牌楼一带,在西四牌楼到西单牌楼之间,有个缸瓦市曾经是最繁华的市场。在南城青楼,酒肆林立;阜成门是门头沟煤矿生产的烟煤进城之门,煤炭是当时北京生活的必须之物,因此阜成门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以煤为主的交易市场。 
 
明朝时没有汽车,中国现存最早的进口汽车,是在1884年(清朝光绪十年)从法国进口的。中国最早使用进口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是在1900年以后,所以在明朝时当官的和贵族出门是骑马坐轿,平民百姓是坐马、牛、驴、骆驼拉的蓄力车,或坐人力车,或者骑毛驴、骑骆驼。驴和骆驼也曾经是当时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直到民国末北京还有骆驼队向北京运送货物。在今礼士路北口一带,明朝叫驴市,就是个牲畜交易市场。菜市口就是明朝北京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到清朝将原来在东单牌楼的刑场迁至此地,但菜市生意依旧兴隆。 
 
提到市场,在老北京还有一种晓市,这是一种只在黎明前交易的市场,日出即散。东晓市地点在崇文门外,西晓市在宣武门外,北晓市在德胜门外。晓市既是穷人买便宜货的地方,也是没落纨绔(wán kù)子弟出售家中衣物,珠宝的地方,也是窃贼销赃场所。这种市场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在紫禁城东华门外,还有灯市,就是在今日叫灯市口的地方。开市时间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八。这是个夜晚放灯,白天为市的市场。灯市白天出售各种灯笼、花灯、蜡烛、日用品,还有各种小吃。夜晚放灯时间,灯火辉煌,看灯的游人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到了清朝中期,因为此处附近有王府,达官贵族居住,灯市影响其出入交通,才将灯市迁移到地安门和琉璃厂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