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5)

发表:2022年01月28日
文/李毓秀

《弟子规》,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

(图:清玉/看中国)
(图:清玉/看中国)

【原文】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妻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遽,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注释】

(1)未:没有。
(2)轻:轻易、随便。
(3)的:的确、真实。
(4)非宜:不适当。
(5)诺:答应。          
(6)妻:如果。
(7)凡:概括词,指所有的、一切的。
(8)道字:说话。道,说。
(9)重:慎重、稳重。
(10)舒:缓慢、从容。
(11)急遽:急速。遽,急忙。
(12)模糊:不清楚。
(13)彼说长,此说短:指说人是非。彼,那个。此,这个。长,长处、优点。短,短处、缺点。
(14)莫:不要。
(15)闲管:管闲事。

【白话解说】

还没看清真相之前,不可以随意乱讲;还没了解清楚之前,不可以随便传播。

不该做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做或不做都是错。

凡是说话,要慎重考虑且态度从容;不可太急太快,不可模糊不清。

听到别人说长道短;跟自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参考故事】

恶语伤人五百世为狗

迦叶佛住世时,有个少年比丘(和尚)声音清雅,擅长赞呗(歌咏赞佛的偈颂),大家都很喜欢听。有个声音沙哑的老比丘,少年比丘羞辱他的声音有如狗叫,而不知道老比丘已经是个证悟罗汉果位的圣者。

老比丘问少年比丘:“你认得我吗?”“我早认识你了,你是迦叶佛时的比丘。”少年比丘回答。“如今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佛门行仪,全都具足了。”老比丘说。

少年比丘听后才感到惊恐自责。由于他口出恶言,五百世中常出生为狗。直到遇见舍利弗,才得解脱。

那时有一群商人,前往他国做生意,他们养了一只狗。半路休息时,狗偷吃了商人带的肉。商人们发现后,气恨得争打这只狗,狗儿被打断腿,丢弃在荒野。舍利弗用天目看到这只饥饿垂死的狗,来到狗的身边,给它食物,并为它解说微妙佛法,狗死后投生到舍卫国的婆罗门(印度贵族)家里。

一日,舍利弗独自托钵乞食,婆罗门看见了问他:“尊者一人独行,没有沙弥(出家受十戒,还没受比丘戒的男子)随行吗?”

舍利弗说:“我没有沙弥,听说你有个儿子,可以出家当沙弥吗?”

婆罗门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做均提,年纪还太小,难供使唤,再长大一点,就送你做沙弥。”

到孩子七岁时,舍利弗又来请求,婆罗门就把儿子交给舍利弗,让他出家。

舍利弗为他讲解种种妙法,他很快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均提沙弥证悟后,看到自己过去世的恶口因缘,又看到他前世是一只饿狗,被舍利弗恩师所救,今世又教他证悟果位,脱离苦海。均提沙弥决定今生永做舍利弗的沙弥侍者,以报师恩。

(取材《贤愚经》)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