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华工在欧洲的档案资料

发表:2014年11月26日
97年前中法英三国协商 “出洋承工”史实
“一战”华工在欧洲的档案资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亦简称“欧战”, 1914年7月28日至1919年6月28日)期间,法国地区工业及农业方面严重短缺劳工,于是法国、英国政府与中国改府协商,以政府负责监管方式,制订法律,签订合同及有关细则,向中国各地招募劳工赴法承工。这是民国初年中国政府经由外交途径与外国政府共同安排华工出洋承工的成功事例。
 
民国五年(1916年)初,法英两参战国与中国政府完成了有关华工谈判,拟定了有关招工的章程。由中方代理惠民公司(Hui Min Syndicate)提出一份契约范本,供法国政府采用。英国政府根据章程,自行拟定契约,招工赴法国境内英战区工作。民国六年(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国宣战,原来仅限于非军事工农业招工章程,也自动包涵了军事工业。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把“华工赴法”由原来系私人公司商业行为,提升为中国参战的一项具体行动,因此也较主动积极照顾华工生活。中国政府拨交给战时工作统一运动(United War Work Campaign)141万6千美元经费,其中58%用于支援法国华工青年会,为旅法华工谋福利的工作,这项经费足够支应该会到1920年底一切开销。
 
由于辅导华工生活组织,做了种种努力,安排业余生活,戒除赌博,其成绩是可观的。1919年5月26日,中国驻伦敦公使施肇基报告说,华工在法国银行存款达5,100万法郎(合984.3万美元)。这是需要13万名华工每名每月储蓄20.65法郎,19个月的累计的成绩。由于英方雇佣华工,薪资分为安家费及生活费两部分,他们在法国西北部工作,生活费用低,因此,他们每人每月可储蓄25法郎。在法国银行华工存款之中,大约有3,500万法郎是英国雇用华工的存款。
 
图片说明华工排队登上轮船赴欧洲。
华工排队登上轮船赴欧洲。
 
据法国政府资料,1916年至1918年法境华工总共有25次罢工及骚动事件。所幸的是每次事件均能和平协商解决。记录上有3,959名英国雇用华工在对德作战中阵亡。阵亡华工都按规定予以26.06至150美元抚恤费,其遗体与英法阵亡将士并排安葬在烈士公墓。
 
赴法承工的华工总计最多时期为4万人。据法国国防部1922年致美国劳工统计局备忘录称:赴法华工,华北华工31,409人;华南华工4,024人;上海技工1,066人,香港技工442人,总共36,941人。到1919年秋天,英方招雇华工期满3年,依约遣返。到1920年4月6日遣返完毕。法国的契约是5年为期,到1922年3月才告结束。留在法国华工重新签约,不受旧契约限制。
 
特别是在此段期间,众多中国留学生,投身在法国华工青年会所领导的工人福利运动,组织工人团体、设立夜校、发行报纸、劝禁赌博、鼓励储蓄、向雇主争取福利及有关政府沟通交涉。这称为劳工服务和争取劳工福利的经验,成为其后中国国内工联活动的范例。为民初中国社会,造就了左右两派杰出的工运领导人才。对于欧洲当时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也起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工运取得的经验对中国社会的演化,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
 
遣返的山东及直隶(中国河北省的旧称)华工,占赴法华工3/4,多半是衣锦还乡,购买5至20亩田产,晋身中产阶级。但是,遣返上海和广东的华工,他们置产的例子不多见。华南地区社会不安战事频繁,工作条件及待遇比法国差。返回华南地区华工适应感困难,也因而造成社会问题,从省籍角度来观察,此次出洋承工是北京中央政府主导的政策,动员地区以华北为主,华南为辅。
 
李鸿章时代“闽粤华民出洋承工”,在北京政府安排下转变成“直鲁华民出洋承工”,这项转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在中国近代史上,派遣华工参加欧战,好像是一种既成事实的说法。但是从当事国档案中发现,事实上,华工原来是商务性质的契约劳工。依契约规定只从事非军事劳作。后来因为中国对德宣战,他们“就地参战”变成中国参战的劳工了。在4万参战劳工之中,有6千人以上伤亡。这是民国肇建初期政府监督下的“出洋承工”的契约劳工,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派遣劳工参加世界大战的创举。对历史家而言,这是一出倒果为因的历史剧。
        (原载台北《宏观报》侨史索隐专版 作者:杨建成)
 
又:关于赴法华工的历史,《海外华人百科全书》(新加坡华裔馆编辑)有如下撰述:
 
华人移居法国,聚族而居,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是法英同盟国向中国招募劳工。法国政府鉴于国内劳工严重短缺,不得不向外国吸收外国劳工,以便让法国工人效命沙场。在1916年至1918年间,法国招募了4万名华工,从事各种工作,包括兴建军营、清洁公路、起卸货物、制造军火与挖掘战死士兵的尸体。估计牺牲的华工近万名,法国北部现存的华工三大墓地奈遥、博浪等,标志着华工辉煌的历史。
 
大战结束,多数华工被遣送回国。大约有3千人留下来,包括1,850名技术工人,在冶金业工厂签约工作,其他华工则在巴黎郊区的机械或航空部门服务。这些留下来的华工多半来自山东、河北、湖北与安徽各省。
 
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纪念章
 
中国山东省安丘县博物馆在民间收集到了一枚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原件是铜质,圆形,两面均有凸起图像。纪念章周边的滚边断面上铸有 “NO972121 CHINESE L.C.”字样。纪念章直径为3.6厘米,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头像,周围铸乔治五世英文名,背面在1914—1918的年号之下,有一体态健美的青年骑士(有说是“赤身裸体的战神手持利剑”)于骏马之上,马头上方有太阳,寓意“日不落帝国”。马蹄下踏波浪,盾牌和骷髅。图像的设计明显体现了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纪念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纪念章
 
欧战期间,中国的段祺瑞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被拖进协约国阵营,并同意英,法等国在华招募大批工人。这批赴欧华工主要是山东半岛农民,总数达20万。据1960年编写的《安丘县志》统计,仅安丘县就有1,500余人。华工们被送到欧洲战场后,大部分从事挖掘战壕,搬运军用物资等繁重的体力劳动,饱受政治上的歧视和生活上的虐待,不少人死于饥饿和疾病。
 
这枚当年英国政府发给赴欧华工的胜利纪念章,是“中国苦力”在欧洲战场流血流汗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