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强调救经济 李克强召开十万人大会

发表:2022年06月04日
本报综合报导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紧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参加的人员包括各省、市、县级约十万名干部。会议坦承中国经济状况非常恶劣,并督促地方政府提振经济。然而党媒第二天就发文强调国内经济基本面长期坚固,与李克强的“救经济”的大会内容相矛盾,这种反其道而行的背后释出什么信号呢?

“稳经济”大会凸显大陆经济问题

近期,李克强在一个月内已经三度喊话“稳定经济大盘”。在4月25日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声称要稳住经济基本盘。5月2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六方面共33项措施。5月25日,他直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据财新网报导称,参会者涉及全国2844个区县,有超过十万人参加。

习近平(左)与李克强(右)(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习近平(左)与李克强(右)(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这次参加十万人大会的官员阵容庞大,包括李克强,韩正两名政治局常委,孙春兰、胡春华、刘鹤三名政治局委员,和魏凤和、王勇、肖捷、赵克志四名国务委员。这令会议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李克强说,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中国的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他强调,经济已恶劣到严重冲击中央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下降更快,再加上海上交通停运,关税收入大跌,这都严重影响了政府总体税收来源。

李克强透露,已有多个省份要求批准紧急发债,以渡过难关。但他表示:“我这里也给大家报个底帐,除非再有特大的自然灾害,还有一笔总预备费,其它的钱就靠你们地方。”

李克强警告说:“现在我国经济有滑出合理区间的危险,我多次在会上讲过,中国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一旦运行滑出合理区间,要想再拉回来,不付出巨大代价和更长时间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经济滑出合理区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各种风险隐患也会集中暴露”。

李克强还强调,下半年将召开二十大,因此稳经济“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李克强的措施   能救中国经济吗?

据大陆自媒体的报导,当天会议传达的关键信息包括:一是财政及相关政策,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二是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等,同时推进平台企业境内外上市;三是稳产业链供应链;四是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五是保能源安全;六是保障基本民生,强调要做好失业保障等工作。但中共召开如此大规模的稳大盘经济会议,反而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大盘遇到了问题。

自去年起,李克强就提出六稳六保。在中国反复清零的政策方针下,日常经济没法运行,民众缴不起房贷、车贷。各地方政府不敢随意打开封控,外部有通膨,有些人连三餐都要勒紧裤带。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表示,其实中国经济真的是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了。最近可以看到的迹象是:大批企业都在裁员,包括大量的巨头科技公司。无论官媒、陆媒,都在刊登大量的有关中小企业倒闭,民众失业的文章,而且被采访者清一色都觉得中国经济目前没有起色的希望。他认为会上宣布的急救措施效果不大,中国经济下行是大势,无法扭转。

防疫胜过经济  李克强讲话受冷遇

近年来,习近平与李克强屡次在国家决策方面表现出意见分歧。习近平极力主张的“清零”防疫措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明显衰退,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动态清零”的后果是重伤经济,影响民生。李克强虽然近来不断喊话“经济形势严峻”,但从党媒上透露出的迹象来看,李克强在权力上依然无法和习近平抗衡。

5月25日,李克强刚开完“稳经济大盘”会议,中央直属党报《经济日报》5月26日的头版就以“《经济日报》编辑部”为署名刊发评论文章《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基本否定了李克强在前一天下午的讲话。同时,李克强虽然召开了颇具规模的十万人大会,但几乎在各大党报的排版位置上都受到冷遇,显然是中宣系统的有意安排。

海外评论人士周晓辉认为,李克强透露的中国经济发展真相,而且是在如此众多的官员面前暗示中共的清零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让中南海最高层很是难堪。《经济日报》文章的核心,不仅是在否定李克强对中国经济惨况的认知,而且也是在否定清零政策阻碍经济发展的声音。

彭博社5月26日以《习李“不和”使负责经济的中国官员瘫痪》为题,引述知情消息报导,在平衡防疫与经济之间,一些负责执行政策的基层政府官员已经“不太确定该听谁的”。

彭博社援引8名中共高级别地方与财政官员透露,尽管投资者与分析师认为,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李克强的会议是为了加强对重振经济紧迫性的共识,但其中4名高级官员表示,控制疫情仍是优先事项。 

一名知情人士对彭博社表示,李克强的这次大型会议中,许多城市的高级官员都没有出席,因为他们正专注在防疫工作,这表明防疫仍然胜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