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18) —— 关高雁门旌忠义 名动古北杨无敌
(接上期)
公元986年,宋太宗再举大军,兵分三路,以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一起北伐契丹,史称为“雍熙北伐”。
东路军以老将曹彬、米信为都部署(战时任命的军队指挥官);中路军以田重进为都部署;西路军由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都部署。三路大军,以杨业所在的西路军进展最快,从3月至4月,先后拿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
红点所示的燕云十六州在辽国和大宋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Winnie Wang/看中国)
在正史中,杨家将的名气没有小说戏剧中的那么大,如:“雍熙北伐”的这些战功,在《宋史》相关记载中,未提到杨业,皆记在潘美名下。其实,西路军的军功基本都是杨家将立下的,但是为什么《宋史》中提到的却是潘美呢?这是因为前方作战的战报中,必然要记主将之名,或某路军进展如何。最后精炼到正史记载中时,往往高度概括为时间、地点、主将、斩获或败绩等等。所以《宋史》中提到这些相关的军功,皆记在主将潘美名下,亦或不记人名,只记诸军如何。
另外,众所周知,两军交战之时,通常不会一交战,主将就先冲锋陷阵。主将常常是坐阵中军,指挥八方,冲在最前面的是先锋军,而杨家将所担任的就是这个最艰巨的先锋军角色。这方面,在正史里可以找到记载,比如:《宋史》杨延昭的本传就记录了在这次北伐战争中,杨延昭是在杨业军中做为先锋,战于朔州城下。
此外,虽然在《宋史》中找不到杨业军功的记载,但是在《辽史》中却有清楚的纪录,显示在北伐战争中与辽军对阵的是杨继业,而未提及潘美。那么为何《辽史》反而会留下关于杨业的记载呢?这是因为两军交战,对于敌方的纪录,首要会记录在前线与自己直接交战之人,相对来讲,后方之主将,反而退居次要。所以在《辽史》中,当提到云州、朔州、应州这些被宋军攻战的重镇时,提到的是杨继业,而未提潘美。
“雍熙北伐”中,西路军在杨业指挥下,节节挺进。就在他刚刚取得上述这些战绩不久,却传来东路军战败的消息。由于东路军是宋军主力,东路军的战败使得整个战局形势发生了扭转,辽军开始全线反攻。宋太宗紧急下诏班师,但却留给西路军一个任务,就是将朔、寰、应、云四州的百姓迁到内地。这次任务比较特殊,并不是让杨业去打仗,而是让他护送百姓转移。通常来讲,此类任务应是在敌人未到之前完成,尽量避开敌人兵锋。而现在,辽人已经重新占领了寰州,这四州中,寰州又是离雁门关最近的,所以宋军很难在辽人近在咫尺的情况下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杨业想出一个办法。他认为,现在辽人兵锋正盛,不要在此时与其正面交战。他提出,先派人秘密通知朔州和云州的守将,让他们做好转移的准备,然后自己领大军出代州,奔应州去。如此,驻守在寰州的辽人必然会被引到应州。因为朔州离寰州最近,所以寰州的辽军一走,朔州之民就马上出发。然后,又因云州离代州最远,所以宋军离开代州之日,云州的百姓就已先行出发,而杨业则在应州牵制辽人兵力,使辽军不能分身去阻止百姓的迁移。为了确保安全,杨业提出在转移的沿途设置弓弩手和骑兵,负责抵挡辽人追兵。如此,待杨业在应州将辽军击退,那么应州百姓也可以顺利转移了。这真是一个万全之策,从这个策划上也可以看出杨业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但杨业的计划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王侁认为杨业不需要避开敌人,应该大张旗鼓的正面迎敌;另一个监军叫刘文裕,也赞同王侁。
不仅如此,王侁态度又极其骄横,他说:“君侯号称无敌,今遇敌不战,难道另有打算吗?”杨业是武人,非常刚烈,马上回答:“我不是怕死,只是天时不利,现在去与辽人作战,只能白白牺牲士卒,却不能立功。今天你既然认为我是畏难避死,那我就先走一步吧!”
杨业知道此去凶多吉少,而他想要做的事却还没有做完,心中非常难过,于是流着泪又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我本北汉降将,皇上没有杀我,而是任用我为将帅,授予我兵权,我非纵敌不击,而是希望能够等待时机立下尺寸之功,以报国家。
前文提到,杨业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引起了一些武臣的妒忌,所谓“主将戍边者多忌之”,那么这个“主将戍边者”是谁呢?史书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在这里,杨业的万全之策没被采用,王侁的取败之道却能被接受,将杨业置于危险之绝境,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主将戍边者”,主要是指潘美、王侁等人。
杨业在出发前,曾指着陈家谷的位置说,如果我能转战到这里,希望潘美、王侁能在这里接应,或者还有一线生机。于是潘美和王侁就率军在陈家谷谷口等杨业。杨业出发后,过了好几个时辰,也没有战报传来。王侁心中估算,认为契丹应该被杨业打败了,为了争功,于是领兵离开谷口,潘美没能制止他,也跟着一起走。走了二十里,接到杨业战败的消息,这个时候,他们不是前去救援,而是率大军逃走。
而杨业出发后,很快与辽军相遇,一切正如杨业所预料的:“时有不利,徒杀士卒而功不立。”杨业遭到辽人的伏击,这场仗打得非常艰难,杨业从中午一直苦战到傍晚,总算转战到了陈家谷,结果谷口竟然空无一人。史书中记载,当时杨业“抚膺大恸”,但即使面临困境,杨业仍率所剩不多的士卒力战到最后,杨业自己身负重伤,几十处伤口,在这种情况下还手刃辽兵几十人,最后中箭被俘。杨业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于是三日不食而死。这场战争中,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随父亲战死沙场。此外,当时杨业麾下还有上百士卒,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跟我一起死,没有意义。还是想办法冲出重围,把今天的事报告给天子。”杨业平时与属下及士卒们同甘共苦,深受众人爱戴,所以当时杨业说完这番话后,没有一个人肯走,全部留下来与杨业力战到底,最后无一人生还。
杨业死后,宋军军心大乱,云州、应州、朔州守将纷纷弃城逃走,于是这些地方又重新被辽人占领。
杨业战殁的消息传到朝廷,宋太宗非常痛心。下诏将主将潘美贬官三级;监军王侁除名,就是削去官职,发配到金州服役;另一个监军刘文裕也除名,发配登州服役。宋太宗的诏书中有这样一段:“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又说“魂而有灵,知我深意”。
这份诏书在褒扬忠义的同时,也将群帅败约之罪记上一笔,留予后世为戒。所以这几个责任人其实不只是受到贬官、除名之类的实质性处罚,这份诏书中对他们的盖棺定论,等于是让他们不仅是在当时、在历史上、在后世,都永远成为了一个反面例子,所谓千古罪人。
反过来,再看杨业,则是千古留名。当时杨业战殁的消息传出后,宋朝方面,按史书的记载是“闻者皆流涕”。其实,在辽国,虽然与宋互为敌国,但是杨业的忠义与气节,也同样赢得了辽人的敬重,所以后来辽人在古北口修建了一座杨无敌庙来纪念他。正如此标题所云——关高雁门旌忠义,名动古北杨无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