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好7件事 亲子关系好

发表:2023年01月11日
(123RF)
(123RF)

如何与孩子正确相处,一直是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每个父母都可以做7件事,开心地与孩子共处。

1、无条件的爱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事。

2、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鼓励孩子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地巩固。

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

3、表扬

表扬是孩子做对了、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地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事情。

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地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

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4、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

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理解

有些家长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的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家长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

如果你去看病,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个,你想讨秘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你要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

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地培养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要会。

家长要用“理解”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朋友谈谈,朋友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朋友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

可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评。在“理解”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偏见的评判,先单纯地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

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者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冷静地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做那些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被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与父母沟通,这样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6、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里有一句话简单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他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

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成长的时候在面对困难时会不知道怎么办。

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的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100元钱或者父母用1小时来陪伴他,他可能会选择100元钱。这是因为,孩子自己不知道他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1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

我们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也要明白孩子是正在发育的,他的能力是待培养的,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

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儿不舒服,医生必须耐心地对待小孩子,观察、了解他们的病情。

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就需要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7、批评

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方法。“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批评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评才有作用。

如果家长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只针对行为的、不损害孩子人格的,孩子依然是不会接受批评,这时的批评只能起副作用。

作为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把孩子教育成才。所以,许多家长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尽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生活中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父母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孩子走出困境,带着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