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抗日战略对比(四)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连载二十三
【记者贾晶晶综合报导】今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海外华人在各地纷纷举办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一令中国人一雪百年国耻、扬眉吐气的日子。同时,让国人缅怀英烈、反思这段悲壮历史、珍视今日和平。
在海外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一位倾力投入历史研究的史学教授辛灏年先生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场题为《国共抗日战略对比》的讲演,以有理有据的历史事件,揭露了一桩桩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实,不禁让人震撼、感慨。更还原了据说“只有5%华人知道”的、这个被掩盖的抗战真相,这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史实不容改。辛灏年教授长达2个半小时的精彩演讲吸引了在场观众,让现场掌声不断、互动热烈。
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妇女部慰问国民革命军青年士兵。(网络图片)
下面撷录辛先生的部分讲演内容以飨读者。
(接上期)
打完了秦启荣,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个向北,一个向南,会合在苏北。下一个目的就是打台儿庄的主力部队,江苏省省主席韩德勤部。因为不打韩德勤苏北拿不下来,苏北拿不下来,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就不能连成一片。所以它集中力量四打韩德勤。
它第一次打韩德勤,是打的韩德勤的陈泰运部,拿下了泰兴县。第二次打韩德勤,是所谓新四军著名的“黄桥战役”,利用大的兵团作战,打死两位将军。一位将军就是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中将,在撤退的时候被逼到河中淹死。第二个就是国军的独立第六旅旅长中将翁达,被打败以后自己吞枪自杀。
在整个抗战期间,军级以上的军官,中将以上的军人,一共战死在战场上的只有十位,其他的是中将以下的,或者后来追为上将的。在十位当中,就有两位被打死在新四军的枪管之下。
四打韩德勤,等到第四次打韩德勤的时候终于消灭了韩德勤所部整整两个旅,两个旅的旅长被新四军杀害,韩德勤本人被新四军抓住,后来经过国民政府交涉才放还了回来。正是这样打江苏,才把整个的苏北和苏中地区都变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根据地。
中共并没有满足于此。刘少奇担任新四军政委以后,华东局的书记,他原来要继续在江苏打,其中有一个中共将军,现在居然被画在一幅抗日的长卷当中、称为“战死在对日战争的战场上的中共将军”,他的名字叫彭雪枫。
彭雪枫是抗日的将军吗?我今天告诉大家,我全从中共的资料里面来的,彭雪枫整整八年抗战,没打过一次日本人!他打的全是国军。
他是怎么被打死的?1944年的11月,日军决策了“一号作战”,在一段时间里面打破了我们的平汉线,引起了湘桂战争。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突然发现,既然打破了平汉线,他的根据地就必须向西发展,就马上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从津浦线向平汉线西进。
彭雪枫就是这次西进打国军的“英雄”、“先锋”,在河南夏邑县东八里庄,彭雪枫亲自领导了一次“打顽”的战斗,在这次“打顽”的战斗当中,他消灭了本地的地方上的抗日军队和它的首领李光明。可是,打赢后正在他兴奋的时候,清理战场的时候,一颗子弹从背后打中了他的心脏,他被打死了。
这样一个“打顽”的、打国军的人,也成了抗日的将军!也成了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将军!这是对国军的侮辱!今天,在中共的任何一个对抗战的所谓的研究当中,许多人、许多朋友,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心的,不知道,都把彭雪枫当作中共军队在抗战中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二名将军。我以为,历史到了该彻底澄清事实的时候了。
1937年,遭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一个幸存的婴儿(网络图片)
这就是所谓的“打顽”。那么我现在讲一件事情:一位新四军的子弟,他为他父母的“抗战”想增添一点光荣,他写了一篇文章,用他的话来说,用了多年的研究,终于写出这一篇文章来歌颂新四军抗战,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下了一个结论,他说新四军打死了日军多少万,打死了伪军多少万,同时新四军“打顽”打死了国军十四万三千人。他说仅仅一个新四军就在抗战八年当中打国军打了三千二百次。我不相信他的话,我就继续查,他只不过是为了父母嘛,我就继续查,查了以后我才发现他的话有来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校长侯树栋先生写了一篇歌颂中共抗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有一个总结:抗战八年中,我军“打顽”打国军共三千二百次,打死、打伤、俘虏国军十四万三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校长的结论,我想我们总该相信了吧?他缩小了,打国军何止打死、俘虏、打伤十四万三千人。
整个中共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行了“打顽战争”的“抗日战争”,就是这样的让他们夺取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苏北、苏中、苏南和淮北、淮南、皖南整个的地界。我们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他的仗是怎么打的,他的“抗日”是怎么“抗”的。
中共的“统战”手段
那么在整个的抗日当中,中共不仅是打国军,中共还“统战”国军。为了让真正的国军、抗战的国军能够被消灭,他们必须去“统战”另外的国军,一些意志不坚定、立场不清楚的国军。
1938年2月,在武汉会战开始前,他们就“统战”了卢汉等三位将军。卢汉后来所谓“起义”,背叛了中华民国。另外两位将军当时就投奔了延安。在抗战当中,1938年的4月,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卫立煌被中共请到了延安,三个月以后回来,他擅自供给中共八路军一百万发子弹,同时将中共“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毕业生吸引到他的军队里面来。他的军队里面到最后出现一个什么情况?比如孙蔚如的军,在这个军里有四个团,这四个团里面有三个团的团长都是中共党员。当然,孙蔚如本人就是杨虎城的部下。
抗战中的国民革命军士兵(网络图片)
他们还统战了著名的川军抗日将领郭勋祺。他的女儿最近为她的父亲写了一本传记,一定要我写序,我就给她写了个序,这样我才知道,郭勋祺将军少年得意,二十一岁就是成都城防司令,在抗战当中屡立功勋,但他跟中共有一劫,那就是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他曾经和中共在土城打了一仗,这一仗把中共打得大败。也就是毛泽东担任军委主席以后的第一次战斗,被这位川军给打败了。但是由于他受到了刘文辉的影响,就是说,如果共军要进四川,那我们就接着打它,如果共军不进四川,我们就放他一马,结果他放了中共一马。
当时中共所有的高级将领都在土城的一个山坡上,他的部下劝他用炮弹把他们彻底消灭,他犹疑了一下,他没有这样做,否则的话他改变了历史啊。可是郭勋祺因为年轻时候和陈毅他们曾经交过朋友,当他驻防皖南的时候就和陈毅的新四军驻扎在一起,两军之间互相来往,朋友交集,使得他们非常非常的亲切。在搞好了和郭勋祺的关系以后,陈毅在1939年10月告诉他,我们要不听国民政府的命令,自己北上,进军苏北,抢夺苏北根据地,你能不能够将一路的关防打开,让我们顺利通过,他居然给他打开了,就让他顺利通过了。为此,他被蒋介石免了职。此后的故事我就不说了,不在今天所讲的范围,但是我只想讲一句话:他后来为中共“解放四川”、“解放成都”出力可大了,可是49年以后他被中共最后逼死在家中,没有好下场,很悲哀。
那么,中共在打国军的时候,它还要“统战”什么?那些立场不够坚定的前地方军人。比如说它在打苏北的时候,它“统战”两位地方将领。这两位地方将领,要他们不要动,我们之间是很好的关系,我打了你,我同时也给你补偿,但是在我打韩德勤的时候你不要帮忙。这两个将军一个叫李明扬,一个叫李长江,这两位将军听了它的话,让它打了韩德勤,新四军打赢以后转回来就把它消灭了。
所以,中共的八路军、新四军运用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策略,“统战”国军,还“统战”日军。
著名的大特务、大汉奸潘汉年,就是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毛泽东单线联系,由潘汉年到上海,与日本驻上海的一个副领事、间谍的头目,进行联系。日本人为他配一部发报机,及时将中国怎样对付日军抗战的战争命令提供给日本人,而日本人报答它的,就是容许八路军在华北、山东“打游击”的时候、打国军的时候,日本人不干涉,所换取的就是八路军在苏南所有铁路线上不跟日本人捣乱,日本人听随它打国军。
这就是对日军的“统战”,还不止如此。中共在和日军的关系上,从1939年以后就相当的暧昧,很多资料现在都被反思、出现,由于我还不能够找到切实的根据,将来请大家看我的书。
它不仅“统战”国军、“统战”日军,它还“统战”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什么张治中、邵力子,都是在抗战中被它“统战”的,最后背叛了国民政府。它还要“统战”国民政府高级官员的子弟,什么陈布雷的女儿、傅作义的女儿,也都是在抗战中被“统战”的。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共到底在做什么。
还有,它在“战略”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不仅仅是在敌后的战场上打国军、夺地盘、建立他们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们是在整个大后方进行了一种特殊的“战略”。这种特殊的“战略”,第一就是“统战战略”。“统战”谁呢?“统战”知识分子,“统战”青年学生。1938年10月31日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当时中共的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席陈云就说了一句话,说:“我们要利用大后方的公开和自由,来发展我们的青年组织。”1939年的8月,中共又在重庆大后方召开青年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面,中共的青联主席胡乔木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对敌人大后方就是要精干组织,等待时机。做青年的工作。
抗战中的国民革命军士兵(网络图片)
此后,一直到1945年,中共在重庆、在桂林、在敌后的许多城县,都进行了普遍的“统战”工作,“统战”了著名的闻一多,“统战”了许许多多的教授,向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学生进行“统战”。
1944年,当林伯渠在重庆突然提出要建立“联合政府”的时候,大后方的教授,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纷纷起来拥护建立“联合政府”,纷纷起来要求推动“民主宪政”,纷纷起来建立各种各样的协会,以揭露国民党的统治和黑暗。甚至于让闻一多发表宣言,叫做“追求光明,揭穿黑暗”,攻击国民政府——正在艰难地领导对日抗战的国民政府。这就是它在后方的一种“统一战线”和“地下斗争”。
它还有四句话,毛泽东给敌人后方有四句话,就是“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整个抗战当中,它布置在敌后的它的地下工作人员都遵循这十六字方针,对国民政府从公开到暗地进行着一种特殊的战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