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愿用隐私换效率” 百度李彦宏言论 引发轩然大波

发表:2018年04月04日
【记者岳超综合报导】近日,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对“中国用户在个人隐私”方面的评论,再次成为中国大陆新闻网站关注的焦点。
 
3月26日,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用户在个人隐私方面更加开放,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此言一出,惊爆整个大陆新闻网。一时间,几乎在所有新闻网站上,都是一片声讨百度的声音。上一次百度在大陆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是因为21岁青年魏则西错信百度上的医疗广告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去世,然而百度事后不仅不道歉,而且还发了一封并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公开信,从而激起了大陆网民的集体声讨。而此次李彦宏的这番表态,和魏则西事件后的百度公开信,几乎是如出一辙。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AFP/Getty Images)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AFP/Getty Images)

 
大陆数据安全  “周瑜打黄盖”式黑洞
 
中国人真的那么不在乎隐私吗?来看看这几个现象,相信你也正在遭遇:安装某一款APP应用软件时,软件会提示要求获取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隐私权限。虽然我们知道这样做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但为能够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被同意”、 “被授权”。
 
当你随便打开一个国内网页时,弹窗跳出来的广告内容,往往就是你最近搜索的相关产品。你搜过感冒,它还能给你推荐相应的药品。更甚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某款化妆品后,再使用另一款同类软件时,首页便呈现出同款产品。每当看到这样的推荐,相信许多人都会心生恐惧:商业公司都开始共享我们的数据了?还有广告推销电话,当你刚刚搜索了房产中介,电话就紧跟而来;当你刚刚搜索了留学,教育中介的电话就开始狂轰滥炸;当你车险还没到期,保险公司的销售就开始轮番上阵……
 
另外还有一些打车软件的“杀熟”事件。曾有网友爆料,两个人使用某打车软件,从同样的地点出发,同样的目的地,但价格却不一致。
 
类似这些现象简直举不胜举。我们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情感状况、工作情况……详尽、海量的个人信息,被商业公司一一记录,并基于此建立分析模型,总结出用户画像。当公司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精准投放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显然极有可能在浑然不觉中受到影响。各个App软件的算法、推荐,让推送无比精准,我们不用再多费功夫检索目标新闻;打开购物软件,首页即是心怡所爱……无疑大数据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效率,所以即使在已知隐私数据存在泄漏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选择了熟视无睹,甚至慢慢麻木。
 
一边是用户司空见惯、毫无办法,一边是商业公司赤裸裸的无声僭越、得寸进尺,在“周瑜打黄盖”的戏码里,数据安全似乎成了被晾晒在一旁的透明人。
 
Facebook泄露用户数据  一周蒸发千亿美元
 
而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同样在大洋彼岸的互联网科技巨头Facebook,正在因泄露用户隐私数据而备受煎熬。据报道,Facebook因未能进行有效保护,导致5000万Facebook的信息落入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手中,并被其用户投放政治广告,从而引发全球用户对Facebook的无视隐私保护的担忧。据悉,Facebook并没有提供指南,告诉用户如何筛选该公司收集的海量信息。但通过挖掘文件,你可能会发现许多令人吃惊的信息,包括你的私人通话记录和短信,以及你每次登陆Facebook网站时所在的位置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Facebook一直保存用户已删掉的信息,包括用户曾拍摄但从未发布的视频。
 
虽然Facebook保存这些视频似乎涉嫌泄露隐私,但根据该公司的数据政策,它完全有权力这么做。Facebook官网这样写道:“当你使用我们的服务时,我们会收集你提供的内容或其它信息,包括你何时登陆账户,创建的内容或分享等。”因此,即使你删除了在Facebook上拍摄的视频,但由于你使用Facebook的工具拍摄了这些视频,其隐私条款仍允许它存储这些内容。
 
此外,Facebook副总裁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在2016年撰写的一份内部备忘录在29日被曝光。博斯沃思在备忘录中为公司“有问题”的增长策略进行了辩护,表示为了连接更多用户,“我们为增长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这份备忘录题为“丑陋的增长”(The Ugly)。博斯沃思称,“任何能够让我们更频繁连接更多用户的努力实际上都是好的”,即便是人们利用Facebook平台的目的不纯,例如网络霸凌或者计划发动恐怖袭击。
 
正是因为Facebook的数据政策和增长策略,激起了美国以及全球用户的愤怒。新锐媒体Axios在3月21-23日事件发酵高峰期对近3000名美国用户的问卷显示,对Facebook的好感净值较去年10月调查下降28个点,是亚马逊(降13个点)、谷歌(降12点)、苹果(降10点)、推特(降7点)的至少两倍。对Facebook总好感率为48%,低于去年10月的61%,对Facebook的好恶感受从2:1降至大体持平。
 
信任危机不仅存在于美国。德国《星期日图片报》的一份调查也显示,60%的德国人也担心Facebook等社交媒体对民主制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这些民意调查的结果来看,Facebook要想重塑大家对自己的信任,的确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与此同时,潜在的罚款也给Facebook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在就数据泄露事件对Facebook进行调查,委员会官员称,如果发现Facebook违反2011年签下的协议,理论上最高将受到累计2万亿美元的“天价”罚款。
 
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为了挽回用户的信任,在3月25日分别在6份英国报纸和3份美国报纸上,采用道歉信形式为5000万Facebook用户信息被数据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泄露和利用一事道歉。然而这一切似乎都于事无补。在Facobook“数据门”事件发酵以后,两周时间内Facebook遭到了来自各方面密集的“袭击”,市值迅速蒸发近千亿美元。仅在3月26日一天Facebook股价就大跌7%,市值蒸发360多亿美元,CEO扎克伯格也因此身家缩水,跌出福布斯富豪榜前五位。与此同时,欧盟、英国纷纷作出强烈回应,要求对数据泄露事件进行调查。
 
网民提醒李彦宏  关注用户知情权
 
同样是科技巨头,对于本国用户数据的观点,竟然差异如此迥异,令人匪夷所思。
 
对于李彦宏3月26日所说的“中国用户更开放,愿意用隐私换方便”的评论,北京一位网友的回复,可能代表了一些大陆网民的心声:现实中并不排除有人确实如李彦宏所说,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不太在意,甚至愿意用隐私去换一些利益,比如一些亲人走失的家庭,是不吝于提供照片和联系方式的。但这种“不介意”,首先是有前提的,是在于对这种隐私曝光所可能导致的结果有充分认识,经过利益权衡和评估之后,才由用户自行做出提供隐私换取便捷的选择。简单说,没有发并不代表同意,首先要保障的是知情权。
 
然而作为中国顶级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先生应该知道中国人的隐私保护意识如何,究竟有多少是已经足够清楚暴露隐私的结果而主动选择,又有多少是在网站巧妙设计和文字游戏被诱导而“误上贼船”;而中国的网民不管再开放,也没缺心眼到让自己的隐私被曝光到损害自己利益的程度,而如果任何网民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再没有确定他已经了解隐私状况及可能的后果前,别人也没有资格替他说“愿意”。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因泄露用户数据而在英美9家报纸道歉,李彦宏作为百度的CEO,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居然能做如此表态,说明在中国大陆,对知识产权的盗版侵害,对公民的个人隐私造成的损害都是很普遍的,“实际上对公民的个人隐私来讲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法律)保护。(百度所为)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它就是故意这样设置的,因为他们怀有特殊目的以获取相关的信息、掌握公民个人信息”。在中国所有能够发展起来的网际网路巨头,还有其它经济领域的巨头,都有官方的投入和权贵阶层的参与,“这些巨头实际上都是权贵阶层的白手套,他们在前面站台,后面的人他们会获取白手套操作所获得的利润,这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