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宝典《三字经》(25)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原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字词义解释
(1)周:周朝。
(2)辙东:周平王把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3)王纲:王朝统治的制度。
(4)坠:下落、衰弱。
(5)逞:任意放恣,此处指“滥用武力”。
(6)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
(7)尚:尊崇、崇尚。
(8)游说:指谋士周游列国,向诸侯分析政治形势和利害关系,并提出个人的主张。
(9)始:开始。
(10)春秋:春秋时期。
(11)终:结束。
(12)战国:战国时代。
(13)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14)强:强盛。
(15)七雄:即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
(16)出:出现。
译文参考
周平王把国都东迁到洛阳以后,王室的纲纪便逐渐衰落,诸侯们滥用武力,常发动战事。而谋士周游列国,以口才到处说服、献策以求取功名的行径,在当时蔚为流行。
东周由春秋时代开始,结束于战国时代。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统治的五个诸侯国称霸,而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雄。
贤明仁德之君会将天灾视为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反省、修正自己的错误。
【读书笔谈】
上一课提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演绎了国家兴亡的规律:一国之王如果残暴荒淫,必然衰败灭亡。个人也是如此,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获得治国以及处世为人的正理。
这里重点拿周朝为例,是因为周朝最长久,共八百年,并按时间顺序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大部分,形成强烈对比鉴。
西周时期,君臣有德,天下太平,而东周,就走向了衰败。君王图享乐安逸,无心主事,臣子图功名利禄,皆为一己之私。完全偏离了文王为首的先祖为天下百姓获得安宁而励精图治,求取贤才的志向,最后朝廷也就出现了奸臣当道的后果。
东周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是从统一走向分裂的过程,而战国,是分裂后从新兼并,以武力征战统一的过程。就像是国家生病了,各种次序和机制被打破平衡陷入混乱,带来无限的征战和痛苦之后,又自然地人心求取太平,以战争的方式兼并统一,再度形成新的次序。
几百年间人心变异,道德下滑,霸道横行,抛弃王道,人们崇尚武力。如果陷入这几百年间某段称霸称雄的历史,只看到一时因武力得到的胜利,就会得出反面的教训,以为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不然。
仅仅靠武力得到的臣服,并非真心,必将被更加强大的武力所征服和取代,这样的纷争,无止无休。即使秦朝统一了六国,也还是人心不安定。直到汉朝建立,确立教人重德的儒家的地位,明确恢复上古圣王舜帝留下的传统,这才达到了真正的安定和统一。所以看历史要整体来看,吸取正面教训,从根本看问题。修正道德,励精图治,感化人心,才是长久太平之道。即使需要武力,也主要是起到一时的极端情况下的治乱和防御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
所以后世从春秋的孔子开始,极为重视研读历史,明确读书人要拥有君子的品德,正面看历史,以关心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价值,肩负重任,不可推卸。此为读书受教育的目的。
然而时代变迁,人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现代的读书人,急功近利,只求一己之私,心胸狭隘,难以作为。只为自己而活着,一生因自私而郁郁寡欢,迷失自己。多少人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觉得活而无趣,内心空虚,拥有多少钱财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古人的教育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天地】
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新即位。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拉拢过去。楚国的大臣们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取霸权,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在他即位后三年的时间里,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不理国事。使得官吏们贪污失职、欺压百姓。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这时,有一个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他告诉楚庄王:“有人让我猜个谜语,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王一听,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从此,楚庄王开始整顿国家,奖励尽忠尽责的官员,惩罚贪官污吏。同时整顿军事,壮大武力,建立了较高的威望。各国诸侯不但不敢再来侵犯,还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楚国。
根据前后对比,君王昏庸则社会动荡,贪污横行,百姓受欺,民心必然不稳,国家的前途可想而知。可是后半期,国君被点醒,改正过失,励精图治,国家就充满朝气,人才得以善用,恶行得到惩治,一切都变得次序井然,当然会得到百姓拥戴,国家也就必然兴盛。一个人是否有仁德,对于国家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第一位的。兴衰之道,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