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七夕要送梳篦?

发表:2020年09月07日
文/心语

梳篦,是指梳子和篦子,也叫作“梳枇”。梳子齿梳,一般用来梳理头发、胡子;篦子齿密,主要用来去除发垢。例如,汉朝刘熙《释名•释首饰》上记载:“梳言其齿疏也,数者曰比 (汉代以前古籍称梳为‘疏’,称篦为‘比’) 。”

古代妇女也会将梳篦插于发上,既可梳理头发,又有装饰作用。

梳篦(公有领域)
梳篦(公有领域)

梳篦古人简称为“栉”,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由于是闺中之物,也被视为男女爱情的象征。如《说文解字》曰:“栉,梳比(篦)之总名也。”梳篦大多为木、竹制,也有用金、银、象牙、水晶、玳瑁、嵌玉镶珠等珍贵材质制成的。

由于古人普遍蓄发,梳篦是每天梳理头发的必备用品。

在《诗经•周颂•良耜》上载:“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这是祭奠丰收的颂歌,大意是说,那堆积如山黍稷,一堆一堆密密排着,就像栉一样整齐。

可见,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梳篦了。

谈到梳篦的起源先后,应该是先有梳子,再有篦子。

据传,梳子是黄帝的妃子方雷氏在无意中受到鱼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这让她解决了宫廷婢女们梳理头发的难题。另外,制篦业的祖师是陈七子。

相传,在春秋时期,陈七子本为吏,因罪入狱。但是由于狱中生活条件太差,陈七子头上长满头虱,奇痒无比。

有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打后,发现毛竹板竟裂成一条条的竹片。于是,陈七子顺手就将竹片整理压扎成束,并拿来清除头上的尘垢和虱子,这就是最早的篦子。

古代女子除了容貌外,最注重的当属头发的修饰,古人把头发又称为“青丝”,取情思之谐音。所以头发被用来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头发的梳篦也成了男女间的定情信物。

因此,古人送梳篦亦有互许终身,要与情人一辈子纠缠到老,有白头偕老之意。

此外古代民间习俗有女子出嫁前,家人要为其梳头,所谓的“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每一梳都是家人温馨而美好的祝福,也寓有爱意的传递。

梳篦养生自古即有,因为常梳头可以刺激头皮,能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据说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太监用特制的梳子为她长时间梳头,这是她在花甲之年仍拥有满头秀发的原因。

故送梳篦有梳开心结,让烦恼一扫而空,含有长寿、健康之意。如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及南朝陶弘景《诰真》:“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气散风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