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十九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左大图: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Artsxiang/Wikipedia/CC BY-SA 3.0) 右小图1、2:塔身三彩琉璃装饰(Artsxiang/Wikipedia/CC BY-SA 3.0); 右小图3、4:塔身三彩琉璃装饰(公有领域)
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东北部霍山山顶的广胜寺上寺(下寺在山脚)。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僧侣在此建造了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该塔是当时中国境内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该塔是86版《西游记》的拍摄地点。
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飞虹塔的历史
飞虹塔,始建于东汉,原名阿育王塔,后来因年久失修坍塌。
东汉建和元年(147年),修建广胜寺,因为寺内建有阿育王塔,又名阿育王塔院。
《霍山志》卷之一“地舆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朝保定二年(562年),有位正觉和尚开始在阿育王塔旧址重建佛塔。至唐肃宗年间(756~762年),佛塔建成。
大历四年(769年),汾阳王郭子仪至此,发现宝塔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于是奏请重修,始改现名。
元代,佛塔毁于地震。
明正德十年(1515年),广胜寺达连和尚开始在寺内原阿育王塔旧址上兴建飞虹塔。明嘉靖六年(1527年),历时12年,飞虹塔建成。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京师大慧和尚又于飞虹塔的底层加建了一圈围廊。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飞虹塔的建筑特点
塔的平面为八边形,是有十三檐的楼阁式佛塔,高47.6米,自下而上逐层递缩,塔檐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形如锥体。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它均用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南面入口处凸出双层龟须座一间,十字歇山顶,建造精致,比例和谐,犹如一座小型楼阁。
塔刹为宝瓶式铜铸,项轮为铁铸,流苏为绿色琉璃。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用七色琉璃装饰,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
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
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和曾在这里珍藏的《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