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十八

发表:2023年04月13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Alex Kwok/Wikipedia/CC BY-SA 3.0)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Alex Kwok/Wikipedia/CC BY-SA 3.0)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并有塑像,十分壮观,是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寺院。占当时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个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译经院),现存仅有当时的西塔院,其余早已荡然无存。

大雁塔最初五层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后加盖至九层,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见的大雁塔。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标志性建筑。

“雁塔”名字的由来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

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于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期间,瞻仰了这座雁塔。

大雁塔的历史

北魏道武帝时在晋昌坊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西院,经朝廷批准,仿照印度雁塔的形式,建造了大雁塔。因是仿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共经历五次修建。

第一次: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

第二次: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第三次: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第四次: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

第五次:时间飞逝,大雁塔保存到明代,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是满目疮痍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被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文物遗存

据史料记载,玄奘在645年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但许多珍宝如今已经失传。

舍利

玄奘法师当年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

后长安年间改建大雁塔,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如今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为1998年06月10日印度玄奘寺的住持所赠。

释迦摩尼佛像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镇塔之宝”。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

贝叶经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

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的第四层塔室内就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的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由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于今保存完好。
两碑的规格形式相同,为唐碑典型形制,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