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 2021年诺贝尔奖开启

发表:2021年10月12日
记者陈亦然报导

全球享有盛名的诺贝尔奖今年于10月4日拉开序幕,最先颁出的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紧接着依次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诺奖得主们依旧无缘齐聚瑞典领取殊荣,只有和平奖的得主有望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领奖。  

10月4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他们因在“发现温度和触觉受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而获奖。诺奖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两位科学家解释了“热、冷和触觉压力是如何引发人体的神经脉冲,从而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

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和符号(123RF)
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和符号(123RF)

诺贝尔物理学奖5日由美籍日裔学者真锅淑郎、德国科学家哈瑟尔曼(Klaus Hasselmann)及意大利学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同获得。真锅淑郎与哈瑟尔曼因对地球暖化的研究,建立可预测的物理模型,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气候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它而获奖。帕里西则因对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理论革命性的发现而获得该荣誉。  

6日诺贝尔委员会将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学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以及苏格兰出生的美国学者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发现“不对称有机催化剂”。这种“构建分子的巧妙工具”为制药研究带来重大变革,同时让化学产业更加环保。   

10月7日英国小说家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摘得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以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难民在不同文化和大陆裂隙间的命运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描述”。古尔纳的得奖可谓是个意外,虽然他在后殖民学术界享有盛誉,但并非本年度诺奖的热门人选。

深受华人关注的诺贝尔和平奖8日颁给了菲律宾和俄罗斯的两名调查记者雷萨(Maria Ressa)和穆拉托夫(Dmitri Muratow),以表彰他们在“捍卫言论自由”方面的努力,而这正是“民主与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获奖理由中解释到。

评选委员会同时称他们二人代表了所有致力于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新闻从业人员。值得一提的是,雷萨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菲律宾人,而穆拉托夫则是自1990年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获奖以来,再次获得和平奖的俄国人。截至发稿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未颁出。 

曾获得诺奖的华人

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与另一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共同获得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1976年美籍华裔学者丁肇中获颁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与另外两名西方科学家共享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台湾人。1997年,时年49岁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华人科学家崔琦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0年,已加入法国国籍的华人学者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华语作家。

200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颁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的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刘晓波获得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2015年84岁高龄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成为当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之一,她也是有史以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3位女性。

诺奖小知识

诺贝尔奖(Nobel Prize)是依照瑞典炸药发明人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今年将庆祝120周年。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 98.5万欧元)。按照传统,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应该在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不过由于COVID-19疫情,今年的诺奖颁奖仪式将和去年一样,改为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各位得奖者在各自的国家领奖。诺贝尔和平奖按照惯例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正在研究是否邀请获奖者现场出席颁奖。